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603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1023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91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西安冬春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昼夜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 (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 (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昼夜浓度.结果显示,冬季白天PM10及其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5.0、 62.4和7.5 μg/m3,夜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 66.1和6.9 μg/m3,对应春季白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7.9、 26.7和6.9 μg/m3,夜晚分别为362.1、 31.9和8.6 μg/m3.冬季白天OC与EC的相关系数为0.44,较之春季0.81要差,主要与冬季采暖期燃料的多样性有关.碳气溶胶组分中,冬季白天和晚上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C)的平均浓度为8.9和10.2 μg/m3,远高于春季(2.8和3.4 μg/m3),说明冬季较高的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SOC的生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燃煤排放及郊区的生物质排放对碳气溶胶有重要的贡献,而春季机动车的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62.
海洋-大气过程对南海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亚文  盛立芳  刘骞  李秀镇 《环境科学》2016,37(7):2443-2452
利用2012年8月28日至10月13日期间走航观测的气溶胶数据,分析了南海气溶胶数浓度时空分布和粒径谱分布特征,以及海洋-大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气溶胶数浓度的时空分布和粒径谱分布受海洋和陆地源以及当地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相对湿度、云量、温度等的共同影响.陆地气团影响下的海域气溶胶数浓度较大,达2 300个·cm~(-3);受陆地影响较小的海域大气较为洁净,气溶胶数浓度在1 200个·cm~(-3)以下.观测得到的气溶胶粒径谱包括积聚模态和粗模态,峰值分别位于0.08~0.2μm和0.5~2μm附近.出现频率较高的谱型有3种:陆地型,海洋背景1型和海洋背景2型.陆地型与海洋2型的谱分布形状基本一致,但后者次微米粒子数浓度非常小,是洁净海洋背景下最常见的谱型;海洋1型在0.05~0.1μm粒径段数浓度显著高于海洋2型,并且在大于0.5μm的粗粒子段,海洋1型的气溶胶数浓度超过陆地型气溶胶数浓度,暗示了海洋源对这两个粒径段的粒子数浓度的贡献.0.05~0.12μm的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与低云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当相对湿度达90%~95%时,0.08μm附近的粒子数浓度增加显著.0.5~6μm的粗模态海洋气溶胶对风速的依赖性较强,相关性达0.7;0.05~0.12μm气溶胶数浓度与风速呈现弱正相关;0.12~0.5μm粒子数浓度与风速呈负相关.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0.08~0.12μm的粒子数浓度降低,而0.05~0.08μm和0.5~6μm的粒子数浓度增大.降水过程中,各粒径段粒子数浓度逐渐降低,但在降水初期,相对湿度达到90%~95%,0.05~0.12μm和0.5~6μm的粒子数浓度显著增大,随后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63.
气液介质阻挡放电降膜反应器降解甲硝唑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抗生素药物甲硝唑难生物降解的难题,首次借助气液冷等离子体高级氧化的方法,采用连续气液介质阻挡放电降膜反应器对其进行降解实验研究.同时,定量测量和评价了反应器的·OH氧化能力,考察了不同初始浓度、不同放电气氛及加入叔丁醇对甲硝唑降解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OH对甲硝唑降解的作用.结果表明,当甲硝唑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为3 s时,初始浓度为5、10和20 mg·L~(-1)的甲硝唑溶液的转化率分别为97.8%、85.4%和78.7%,说明气液介质阻挡放电降膜反应器对甲硝唑具有显著的氧化降解能力.同时实验进一步发现,氧化反应过程中·OH对甲硝唑的降解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64.
重工业城市济源经常发生雾-霾污染事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前体物,SOA对细颗粒物(PM2.5)贡献约15%~20%.于2019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在济源进行PM2.5、 O3、 VOCs和其他微量气体在线监测,并分析VOCs污染特征、来源和SOA生成潜势(SOAP).济源观测到φ(TVOC)平均值为(54.3±27.5)×10-9.烷烃、卤代烃和炔烃是主要组分.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识别并分配VOCs来源.确定8个主要VOCs来源: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NG)、聚氯乙烯(PVC)工业、机动车、焦化工业、溶剂使用、工业、工艺过程和油气挥发.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析发现芳香烃对SOAP的贡献最大,其中苯系物(BTEX)对SOAP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65.
基于2019年10月广东省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浓度特征与单颗粒气溶胶中的有机物组分.结果表明,PM2.5中OC的含量显著大于EC,OC/EC比值为0.7~10.4,其中,OC/EC>2的比例占91%,表明有机碳主要来自二次生成.高臭氧浓度下二次组分(Sec)单颗粒和老化有机无机碳(ECOC-aged)单颗粒的数浓度显著增加,Sec和ECOC-aged单颗粒中含乙酸根(59CH3CO2-)和乙醛酸(73C2HO3-)的单颗粒数浓度呈单峰分布,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增加都发生在下午臭氧浓度升高光化学反应较强的时段,表明大气氧化性增强有利于含氧有机物的生成.此外,Sec单颗粒中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峰值出现在16:00,而ECOC-aged单颗粒中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峰值出现在18:00之后,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含氧有机物氧化形成的过程有关,ECOC-aged粒子中的含氧有机物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966.
大型钢铁企业典型工序碳排放系数的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准确合理地确定适合于钢铁行业实际的碳排放系数,通过碳平衡算法求出了各工序的碳排放量,然后按碳排放系数的定义反算出了各工序的碳排放系数.同时,通过对某大型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3个典型工序的原料产能的实测数据调查,首先基于碳平衡方程计算出典型工序的碳排放量,然后由碳排放量计算其碳排放系数.最后以该大型钢铁企业2009年的调查数据为例,按本方法计算出的焦化、烧结、炼铁工序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518、0.210、1.375,与IPCC提供的默认值(0.56、0.20、1.35)极为吻合.这一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系数体系的建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7.
西安冬春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昼夜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昼夜浓度.结果显示,冬季白天PM10及其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5.0、62.4和7.5μg/m3,夜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66.1和6.9μg/m3,对应春季白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7.9、26.7和6.9μg/m3,夜晚分别为362.1、31.9和8.6μg/m3.冬季白天OC与EC的相关系数为0.44,较之春季0.81要差,主要与冬季采暖期燃料的多样性有关.碳气溶胶组分中,冬季白天和晚上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C)的平均浓度为8.9和10.2μg/m3,远高于春季(2.8和3.4μg/m3),说明冬季较高的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SOC的生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燃煤排放及郊区的生物质排放对碳气溶胶有重要的贡献,而春季机动车的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68.
A field experiment from 18 August to 8 September 2006 in Beijing, China, was carried out. A hazy day was defined as visibility < l0 km and RH (relative humidity) < 90%. Four haze episodes, which accounted for ~ 60% of the time during the whole campaign,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s of SNA (sulfate, nitrate, and ammonium) and SOA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concentrations. The average values with standard deviation of SO42 −, NO3, NH4+ and SOA were 49.8 (± 31.6), 31.4 (± 22.3), 25.8 (± 16.6) and 8.9 (± 4.1) μg/m3,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haze episodes, which were 4.3, 3.4, 4.1, and 1.7 times those in the non-haze days. The SO42 −, NO3, NH4+, and SOA accounted for 15.8%, 8.8%, 7.3%, and 6.0% of the total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10 during the non-haze days. The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SNA species to PM10 rose to about 27.2%, 15.9%, and 13.9% during the haze days, while the contributions of SOA maintained the same level with a slight decrease to about 4.9%. The observed mass concentrations of SNA and SO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M10 mass concentration, however, the rate of increase of SNA wa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SOA. The SOR (sulfur oxidation ratio) and NOR (nitrogen oxidation ratio) increased from non-haze days to hazy days,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erosols and water vapor favored the conversion of SO2 to SO42 − and NO2 to NO3, which acceler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aerosols an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haze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969.
青岛沿海大气气溶胶中无机组分在粗、细粒子上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王珉  胡敏 《环境科学》2001,22(5):35-37
在1997-09~1998-08分4次对大气气溶胶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青岛沿海地区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多集中于<2.5μm的细粒子中,同时采暖季节细粒子比例浓度大大高于非采暖季节.SO42-、NH4+、NO3-、K+主要存在于粒径小于2.5μm的细粒子中.Na+、Cl-、Mg2+、Ca2+则主要存在于大于2.5μm的粗粒子中,冬季F-、Cl-、Br-均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而夏季则主要存在于粗粒子中,表明这3种离子在气溶胶粒径分布中可能受人为燃烧源和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970.
四川温江黑碳气溶胶浓度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四川温江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十分剧烈,日平均浓度在1200~20000 ng·m-3之间.其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1月最大,中值接近8000ng·m-3,5月也存在一个浓度高值.黑碳浓度及其变化特征与该地盆地性气候、降水湿清除和局地人为活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由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出现频数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本底浓度约为2850 n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