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46篇 |
综合类 | 239篇 |
基础理论 | 30篇 |
污染及防治 | 61篇 |
评价与监测 | 11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4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水稳定塘,测量和分析了其污泥的淤积情况和降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在稳定塘中的纵深分布随污泥深度的增加,总固体逐渐增加,而挥发性固体逐渐减少;稳定塘中的污泥降解符合由室内静态模拟得出的污泥降解规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2.
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研究——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实验室规模的UASB反应器处理豆制品废水培养厌氧颗粒污泥。通过对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产气率、进出水COD、水滞留期(HRT)、进出水挥发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所产气体的甲烷含量等的变化分析和对颗粒污泥中优势产甲烷菌的扫描(SEM)和透射(TEM)电镜观察,阐明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消化器运转50d左右形成了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期间的平均产气率为5.3L/L·d,最高产气率达到了8.1L/L·d,进水和出水COD分别为3000~5500mg/L和800~3000mg/L,平均HRT为10.4h,平均出水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分别为264.1、519.8和104.6mg/L,所产气体的平均甲烷含量为60.6%,颗粒污泥为黑色,直径0.5~3.0mm不等,沉降速率为119.6m/h,其中的优势产甲烷菌为鬃毛甲烷菌(Methanosaeta),而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存在甚少。 相似文献
143.
污泥——草地肥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经过堆肥处理的污泥有机肥培育结缕草 ( Zoysia-Japonica)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以 Cd为施污泥量的限制因子 ,在施污泥有机肥 4 5 t· hm- 2 (干重 )以下时 ,酸性与微酸性土壤 ( p H<6.5 ) ,土壤中 Cd含量 ,低于 Cd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0 .3mg· kg- 1 ,地下水 NO3-N含量 ,低于地面水 、 类标准 ( NO3-N1 0 mg· L- 1 )。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总 N、总 P分别比对照增加 1 6%、78%、61 %和 1 4 0 % ,结缕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对照区的 1倍。因此 ,园林绿化是污泥处置利用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4.
以沈阳市某污水处理厂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在SBR反应器中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运行方式的调整及参数的改变,在第33 d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粒径在2~3 mm左右;在一次曝气后增加静置缺氧段,有利于脱氮,系统中COD、NH3-N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和92%;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含有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系统中污泥状态良好,处理效果好。采用逐步提高生活污水比例的方法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当生活污水的比例达到100%时,系统出水COD50mg/L,NH3-N5 mg/L,达到GB18918—2002一级A出水标准。 相似文献
145.
影响活性污泥脱氮的效果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羽中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9,(3):47-49
以九江大化肥污水A/O脱氮工艺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活性污泥脱氮效果的几个因素,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来提高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46.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生长与化学防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史理论”认为,植物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在植物的不同功能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化学防御一般优于本地植物,那么其生长与化学防御之间是否存在权衡及其权衡关系怎样,目前尚不清楚。以广东省3种菊科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以近缘或伴生的本地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es)、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和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为对照,研究入侵植物的生长特性(相对生长率和比叶面积)与化学防御物质(缩合单宁和总酚)含量,并基于这2种光合碳分配的主要形式,探讨入侵植物生长与化学防御之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3种入侵植物的相对生长率均高于本地对照种;薇甘菊的比叶面积大于对照种,而其他2种无明显优势。薇甘菊和三裂叶蟛蜞菊的缩合单宁显著高于对照种,飞机草的总酚含量高于对照种。我们的结果显示,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化学防御均优于本地植物,但它们的碳同化能力相近;因此,入侵植物特殊的内在资源分配与利用机制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7.
经生产性试验研究,投加厌氧污泥后,调整运行方案,能在2~3天内抑制老化和膨胀污泥。该方法经济、简便、有效,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8.
污泥堆肥农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剩余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污泥处置将成为一个潜在问题。污泥因其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肥源。以西南科技大学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污泥堆肥应用效应的研究。采用大田分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西南科技大学污水厂污泥堆肥土地利用中作物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污泥堆肥用于作物种植,具有非常好的肥效,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并且在品质各方面均高于对照,使几种作物表现出高于空白对照的生长状况:不同处理施肥量下,作物生长状况为污泥堆肥+化肥〉污泥堆肥〉化肥〉空白对照。因此,污泥堆肥供肥潜力大,是一种值得合理利用的肥源。 相似文献
149.
150.
We tested predictions of the relative changes in plant leaf traits in response to land uses in Australian eucalypt grassy ecosystems. Predictions were determined from responses observed in European landscapes in relation to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land uses. We measured specific leaf area (SLA) 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LDMC) across five land uses: reference sites (closest to pre-European state), native pastures (unfertilized), fertilized pastures, sown pastures (cultivated and fertilized) and enriched grassland (previously fertilized, no longer grazed). Leaves were expected to have higher SLA and lower LMDC at sites with increasing fertility and/or disturbance.The predictions were confirmed, with SLA increasing progressively in land uses associated with (1) grazing; (2) grazing and fertilization; (3) grazing, fertilization and cultivation. Values for LDMC were closely (but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SLA. For both traits, there were relationships with available soil phosphorus but not with soil total nitroge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SLA with phosphorus was not evident above 30 mg kg−1, the recommended level of phosphorus for improved pastures.Results confirm patterns of leaf-trait response to disturbance that reflect fundamental constraints to plant survival in habita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resources and disturbances. A conservative strategy for low productivity undisturbed habitats is associated with low SLA and high dry matter content in contrast to fertile disturbed habitats which select for high SLA and low dry matter content. The changes in leaf traits across land uses resulted from species substitution rather than variation within species across sites, and most notably the replacement of native by annual exotic species as land use intensifies.Recommended fertilization rates for pasture production convert the ground layer to plants with soft, digestible leaves, that are responsive to fertilizer and desirable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However, fertilization also drastically reduces the diversity of native plants and annual plants tend to dominate. The trade-off associated with high production includes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to soil erosion, due to reduced plant cover and low persistence of cover. If alternative ecosystem values such as erosion control, water quality, salinity control and biodiversity persistence are required, incentives may be needed to offset the loss of production that can be gained fro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