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207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2017年汾渭平原东部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度集中的煤炭产业和繁忙的交通运输使得汾渭平原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大气环境监测资料,以统计的方法分析了2017年汾渭平原东部三门峡市、运城市、渭南市、洛阳市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演变特征,并与北京市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汾渭平原东部颗粒物污染形势较为严峻,ρ(PM2.5)年均值范围为61~75 μg/m3,高于北京市(58 μg/m3),ρ(PM2.5)/ρ(PM10)范围为0.47~0.57,远低于北京市的0.66,说明汾渭平原东部一次颗粒物的贡献更为显著.②与北京市相比,汾渭平原东部重污染有效时数较长,在三门峡市、运城市、渭南市和洛阳市出现PM2.5重度及以上污染过程的时数分别占全年总时数的6.56%、8.91%、9.23%和9.10%.但由于汾渭平原东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质量浓度较北京市低,因此造成汾渭平原东部和北京市重度及以上污染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平均值在颗粒物质量浓度年均值中占比基本相同.③汾渭平原东部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周变化特征与北京市有显著区别.④重污染期间,汾渭平原东部ρ(PM2.5)和ρ(PM10)的日变化特征与ρ(SO2)相同,均呈白天高、夜间低的特征,而北京市ρ(PM2.5)和ρ(PM10)的日变化特征与ρ(SO2)相反,呈白天低、夜间高的特征,说明汾渭平原东部特殊的能源结构、边界层动力演变和局地环流造成高架点源对重污染期间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较显著.研究显示,汾渭平原东部应该加强重污染期间高架点源的管控.   相似文献   
192.
防洪工程与海河平原水资源短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河平原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其成因和缓解对策是当前紧迫的研究课题。防洪工程对海河平原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通过分析海河流域旱涝成因和防洪工程体系,探讨了防洪工程体系对平原水资源储备的破坏,指出防洪工程大幅度减少平原水资源的供给,提出基于防洪工程改造和水资源储备恢复的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策。文章提出防洪工程引起海河平原水资源减少和通过恢复、重建湖泊和沼泽等湿地来增加海河平原水资源的新观点,对于全面审视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的作用、综合分析海河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成因和正确采取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3.
江汉平原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江汉平原5个典型城市郊区菜地土壤中的重金属(铜、锌、铅、镉、镍、砷)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其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如以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则该区域菜地土壤的重金属基本上超过污染指标,污染程度为Zn>Cu>Cd>Pb>Ni>As;如以国家《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为评价标准,则菜地土壤的重金属未超过污染指标。5个调查区中,宜昌市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其它4个地区。  相似文献   
194.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为明确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论文搜集文献资料,结合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长期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华北平原近50 a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耗水量变化趋势,阐明其耗水特性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最后通过对蒸发能力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变化的主导原因。研究表明:①近50 a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呈下降趋势,冬小麦耗水量从501.2 mm降低到456.3 mm,夏玉米耗水量大体变化在300~400 mm,平均为350 mm左右;②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由3.31 kg/(hm2·mm)增至15.91 kg/(hm2·mm);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从3.72 kg/(hm2·mm)提高到23.36 kg/(hm2·mm);③拔节-乳熟期是冬小麦耗水强度和耗水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华北平原需要通过多次灌溉满足作物水分供需平衡,拔节-灌浆期是夏玉米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都比较高的时期,适逢华北地区雨热同期,一般不需要进行补充灌溉;④大气相对湿度增加和日照时数减少是蒸发能力减弱的主因,进而导致作物耗水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5.
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潘晓峰  阎百兴  王莉霞 《环境科学》2010,31(9):2042-2047
采集三江平原河流(主要河流和沼泽性河流)水体,利用切向超滤和玻璃纤维滤膜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了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含量、形态和潜在络合竞争能力,以揭示湿地开垦对铁形态和输出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可溶铁和酸性不稳定铁平均含量高达1.16和0.81 mg.L-1,是主要河流铁的重要补给来源,主要输送络合态铁(占可溶铁70.9%)和离子态铁(占可溶铁9.3%).河流中可溶态铁均以低分子量铁为主要迁移形态,在主要河流中低分子量铁占可溶态铁的68.7%,含量为0.13 mg.L-1,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占可溶态铁的82.2%,含量为0.88 mg.L-1;典型性河流中Fe3+含量是主要河流的3.1倍,Fe2+含量相差不大.通过菲咯嗪的配位竞争实验发现,络合态和胶体态铁中也存在Fe(Ⅱ)的结合形态;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络合态铁具有更高的潜在络合竞争能力,更容易形成稳定不易分解的络合态铁.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导致沼泽性河流铁输出的减少,稳定络合态铁输出的减少直接影响铁的迁移距离,对近海铁的输送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6.
华北低平原区淡水资源短缺,坑塘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重要。明确坑塘蓄水在不同降水年型下作为灌溉水源的保障能力,研究该区域降水与地表坑塘蓄水的响应关系,对于农业多水源联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为研究区,通过Cl-和稳定同位素平衡法,计算了南皮县雨季降水对坑塘水的补给份额,并基于2013—2015年间的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提取坑塘信息,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南皮县坑塘的蓄水能力及灌溉潜力。结果表明:坑塘蓄水除了接受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接受降水的补给,丰水年雨季降水对微小型、中小型坑塘的补给比例约占74.3%~86.0%,对大型坑塘的补给比例不足30%;坑塘主要以小于0.5 hm2的微小型坑塘为主,不同面积等级的坑塘数量及蓄水面积与降水的变化是一致的;其中,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坑塘蓄水量分别为1.49×107、0.84×107、1.90×107 m3,随年降水量增大而增多。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坑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7.
旱地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以全球增温潜势表示)主要取决于土壤固碳速率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量.基于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综合分析2010~2017年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2014~2017年N2O排放通量的观测结果,定量评价秸秆还田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固碳速率、N2O年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8.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水环境中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水环境中氟的浓度表现为湖泡水和地下潜水大于河水和承压水,且地下潜水制约着湖泡水的补给,从潜水氟浓度等值线图看出,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区最明显表现为潜水氟浓度呈高低相间分布的趋势。从三维立体图看出潜水氟浓度分布总的趋势呈由东,东南向西,西北降低,潜水氟主要来源于松嫩平原周围山地含氟岩矿的风化产物,在自然景观分异,气候,水化学特征和土壤苏打盐渍化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高氟潜水区。  相似文献   
199.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与三江平原湿地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求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湿地的必要功能,论文首先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历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效益和湿地效益分别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反映两方面和谐共存程度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70×104hm2,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约为195×104hm2。此结果可以作为设定三江平原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该标准下,按高单产水平计算,黑龙江省可提供2930×104t粮食,而三江平原湿地植物和鸟类的种类数约可分别恢复到建国时水平的70%和80%。  相似文献   
200.
研究在江汉平原中部的仙桃市沙湖镇沙湖农场南洪村、洪湖市黄家口镇姚河村钻凿3个深度约为30 m的钻孔,采集不同深度代表性岩土样(单孔内取样间距为2 m),采用用银盐法测定沉积物样品中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砷含量范围为1.500~17.289mg/kg,与典型的现代松散型沉积物中砷含量相当(510 mg/kg);砷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泥土层,最小值均出现在沙层,表明沉积物样品中砷含量与岩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