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51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311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烟台四十里湾营养物质产生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3日至10日,烟台四十里湾养殖区发生了由棕囊藻、夜光藻剧增而引发的赤潮,此前,在1998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该湾约五十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也曾发生了红色裸甲藻剧增而引发的赤潮。暴发赤潮的条件仍可认为是丰富的营养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赤潮形成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养殖粪便及其废弃物提供的,其次是陆岸生活污水提供的;环境条件是风、雨引起了水体扰动;雨过天晴水温偏高;大雨造成海水盐度降低;养殖过密,海流不畅对污染物扩散不利。  相似文献   
132.
城市富营养化水域的生物治理和凤眼莲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应用凤眼莲生态系统治理了上海市区一条富营养化河浜,使水质改善,由于藻类生长受到控制而水变澄清。凤眼莲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机制除了对光和矿质营养的竞争外,主要是由于凤眼莲根系向水体分泌化合物,能伤害和清除藻类(剋制作用Allelopaihic effect)。根圈栖生的一种软体动物——水蜗牛,以藻类为食,也是凤眼莲生态系统清除藻类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3.
Managing the activities of commercial wildlife viewing tends to involve either restricting the number of industry participants and/or regulating the activities or industry participants. We report on operator compliance with regulations regarding humans swimming with free-ranging bottlenose dolphins (Tursiops sp.) in Port Phillip Bay, Victoria, Australia. A total of 128 commercial dolphin-swim trips was studied between September 1998 and April 2000. Four permit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pproach type, swim time, time in proximity of dolphins, and presence of “fetal fold” calves. Results demonstrate noncompliance by operators to all of the four permit conditions studied. Compliance with temporal conditions was poorer than with other conditions. When conducting studie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ourism affects cetaceans, investigators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tourist operations comply with existing regulations or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134.
以叉鞭金藻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微量Pb^2 。结果表明,培养4d左右的叉鞭金藻对Pb^2 的去除能力最强;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大,藻体对Pb^2 的去除率也增大;当pH为5~7时,藻细胞对Pb^2 有较好的吸附作用。研究还表明,叉鞭金藻对Pb^2 的生物吸附经历了快速的吸附和缓慢的吸收两个步骤;离子强度Pb^2 的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叉鞭金藻对Pb^2 的生物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35.
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技术,以甲醇为唯一碳源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以甲醇或乙酸钠(或两者各50%)为碳源滚管培养,获得了以甲烷八叠球菌的分离培养物。用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sp固定化,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总产气量相似,但两者的产气特性有明显不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迟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产气集中,在产气的6天中,平均日产气量30.88mL甲烷,最高产气量可达2.80mL甲烷/h,在产气高峰两天中的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66.0%。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平稳,平均日产气量为8.91mL甲烷。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在固定介质中多呈较大包囊存在,包囊直径30~50μm。  相似文献   
136.
分别从台州和衢州某化工厂的好氧池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苯胺降解菌TZ1和JH1,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Comamonas sp.TZ1和Pseudomonas sp.JH1,均具有较强的苯胺降解能力,培养24 h后,可使初始浓度为800 mg/L的苯胺去除率达到96.4%~98.4%。在此基础上,按体积比1∶1将2株菌液进行混合构建了混合菌体系,进而对比考察了苯胺初始浓度、pH、盐度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长量及降解苯胺效果的影响,重点探讨混合菌对不适宜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对苯胺的降解特性。通过单一菌和混合菌对比实验发现,在适宜苯胺初始浓度、pH和盐度条件下,混合菌的生长量略高于单一菌;在不适宜生长的高浓度苯胺、pH和盐度条件下,混合菌也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和苯胺矿化能力。Zn2+和Cr6+耐受实验则表明,对于Cr6+,混合菌表现出了更强的耐受能力,而对于Zn2+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7.
苯酚的生物降解一直受到关注。以苯酚为惟一电子供体,研究了Shewanellasp.XB对苯酚的缺氧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反硝化条件下,当C/N为13.3时,苯酚可以完全降解,NO2--N积累量很少。另外,当加入氧化还原介体,如核黄素3μmol/L、AQDS0.01mmol/L、AQS0.05mmol/L和LQ0.01mmol/L时,苯酚降解速率分别为不加介体时的1.45、1.77、1.67和1.63倍。当以氯化铵代替硝酸盐时,苯酚也能进行厌氧发酵降解。另外,菌株XB反硝化降解苯酚可能是厌氧和好氧降解的混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8.
苯酚的生物降解一直受到关注。以苯酚为惟一电子供体,研究了Shewanella sp.XB对苯酚的缺氧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反硝化条件下,当C/N为13.3时,苯酚可以完全降解,NO-2-N积累量很少。另外,当加入氧化还原介体,如核黄素3μmol/L、AQDS 0.01 mmol/L、AQS 0.05 mmol/L和LQ 0.01 mmol/L时,苯酚降解速率分别为不加介体时的1.45、1.77、1.67和1.63倍。当以氯化铵代替硝酸盐时,苯酚也能进行厌氧发酵降解。另外,菌株XB反硝化降解苯酚可能是厌氧和好氧降解的混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9.
根据文献中鱼腥藻细胞大分子的含量和组成情况,计算了细胞合成所需要的小分子单体和前体代谢物的量,得到代谢意义上的细胞生物合成计量关系,此计量关系模型,对鱼腥藻7120细胞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光自养和混合营养生长的对数生长阶段进行了代谢通量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的利用影响细胞初级碳代谢的流动状况,混合营养生长过程比光自养生长过程磷酸戊糖途径氧化性分支的反应程度明显加强,随着培养的进行,葡萄糖被细胞用作碳源的比例可能减小,而用作能源的比例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140.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demonstrate that a Fenton (H2O2/Fe) reaction was involved in DDT [1,1,1-tr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ane)] degradation in a culture of Penicillium sp. spiked with FeSO4. A commercial DDT mixture (10% DDE [1,1-dichloro-2,2-bis(p-chlorophenyl)ethylene], 30% o,p-DDT and 60% of p,p′ -DDT) of 10 mg L? 1 was use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tartaric acid and oxalic acid were identified at 18 h in culture media, with and without added DDT; thi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lowering of pH from 5.8 to 2.7.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oxalic acid and H2O2 (7.9 and 52.6 mg L? 1, respectively) occurred in media with DDT at 30 h, in comparison to that one without DDT mixture (27.9 and 65.3 mg L? 1, respectively), at this time there was maximum degradation (87.7, 91.7 and 94.2%) for DDE, o,p-DDT and p,p′-DDT, respectively. We propose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DDT mixture by Penicillium sp. was through a Fenton reaction (H2O2/Fe) under acidic conditions produced in situ during the fungal culture amended with FeSO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