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547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61.
壬基酚对胶州湾典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胶州湾常见优势藻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受试生物,考察了壬基酚(NP)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同时以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两种海洋微藻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对NP氧化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NP对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生长抑制的96 h-EC50分别为0.13 mg/L和0.22 mg/L,中肋骨条藻对NP的毒性更为敏感。当中肋骨条藻培养体系中NP浓度在0.04~0.16 mg/L和旋链角毛藻培养体系中NP浓度在0.05~0.20 mg/L时,两种海洋微藻体内SOD活性均呈现出先诱导上升后抑制降低的变化趋势,MDA含量则随N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低浓度NP(<0.05 mg/L)胁迫下,96 h实验周期内,两种微藻细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与不添加NP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低浓度的NP胁迫下微藻体内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能够及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防止细胞受到损伤。暴露实验72 h后,两种微藻细胞内的SOD活性和MDA含量与NP作用浓度呈现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这表明微藻细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近海水体中NP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62.
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S4~S5为非排水区。)10个采样站进行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下桡足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种类丰富度等时空变化特征。共发现桡足类19种,剑水蚤和猛水蚤各7种、哲水蚤5种,其中,8种为淡水种,11种为咸淡水种。根据种群的年平均密度和出现频度,淡水种类的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三角大吉猛水蚤(Tachidius triangularis),半咸淡水种类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群落年平均密度变幅2.64~39.16/L,平均13.54/L;生物量0~2.078 mg/L,平均0.164 mg/L。哲水蚤的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总桡足类的29.32%和79.88%。密度季节变化以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水平变化以S3>S2>S1>S5>S4,S2断面中潮位比高潮位多67.00%。Margalef种类丰富度在1.20~6.20,平均3.35。污对中潮位桡足类群落的影响大于高潮位。  相似文献   
763.
深圳湾TIN和PO43--P数值模拟及减排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万由鹏  毛献忠 《环境科学》2011,32(2):384-391
采用EFDC模型建立深圳湾三维水动力和营养盐模型,模拟总无机氮(TIN)和正磷酸盐(PO43--P)等主要营养盐在深圳湾不同水文条件下的输运规律.计算结果表明,TIN和PO43--P的计算值和实测多年月均值枯、丰水期都吻合较好.内陆河流TIN和PO43--P减排方案的计算表明,珠江口TIN提高至三类海水标准是深圳湾水体...  相似文献   
764.
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微表层、次表层和底层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营养盐含量较前期调查略有上升,可溶性无机氮(DIN)、可溶性无机磷(DIP)、可溶性硅酸盐(DSi)的平均值分别为8.93、0.41和9.41μmol·L-1,养殖...  相似文献   
765.
根据太湖梅梁湾大型底柄动物的自然分布特征,运用沉积物-水微宇宙的实验方法评估了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risteri)对太湖沉积物无机氮和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沉积物和上覆水无机氮浓度、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无机氮的循环规律及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剖面特征在有/无水蚯蚓活动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寡毛类底...  相似文献   
766.
以美国旧金山海湾带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沼泽湿地生态恢复为例,探讨了其成功经验,并指出了我国太湖恢复建设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理论技术体系相对滞后;恢复工程实施系统性缺乏;投融资方式单一化;恢复管理体系不完善;公众参与力度薄弱。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力求探索完善我国太湖生态恢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67.
对山东黑泥湾潮间带沉积物的重金属(Cu、Pb、Cd、Zn、Cr、As和Hg)和有机质进行了分析,并运用Hii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整个区域存在Pb污染,Cr和Cu污染见于黑泥湾南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轻微;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受环境背景值、人为活动控制.  相似文献   
768.
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入海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主要利用采用GIS、经验排污系数法和经验模型法,对厦门湾的西海域和同安湾两个海域的陆源、海上水产养殖和大气输入源的入海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得出这两个海域的CODMn、总氮(TN)和总磷(TP)年入海污染通量和入海污染负荷.估算结果显示,厦门湾的入海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源,所占比例在75.2%以上,大气沉降污染源次之...  相似文献   
769.
胶州湾海域水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胶州湾监测数据的分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胶州湾海域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10月份胶州湾海域,一类和二类水质面积占胶州湾总水域面积的60.0%,劣四类水质面积占10.0%,胶州湾现状水质定性结论为一般。各点位各有机监测项目均为未检出,说明胶州湾内尚未产生有机污染。胶州湾内石油类的浓度范围为1.8 23 ug/L,各测点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一类标准的要求。胶州湾内重金属未出现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770.
杨雷  张晋娜  徐敏  彭涛  史文俊  石义静  应光国 《环境科学》2019,40(11):4879-4888
近年来,类固醇激素在淡水水体中不断被检出,但是其在海水中的污染特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南海流沙湾进行样品采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研究了33种类固醇激素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海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7种类固醇激素,含量范围为0. 003(甲羟孕酮,MP)~9. 023(去氢孕酮,DGT) ng·L~(-1)和0. 017(1,4-雄烯二酮,ADD)~9. 281(雄烯二酮,AED) ng·g~(-1).在海水中,类固醇激素浓度高低顺序为合成类高于天然类,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在沉积物中,类固醇激素在时空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海洋环境中类固醇激素的主要来源为水产养殖人为饲料添加和废水排放.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ED处于低风险,其他类固醇激素处于无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洋环境中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分布规律与盐度、水温、颗粒物(SS)和化学需氧量(COD)有关.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流沙湾地区类固醇激素的污染特征,并为其生态风险评价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