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3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517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295篇
基础理论   290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79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81.
为减少行人违规过街现象,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行人违规过街行为的动因。基于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对行人违规过街的行为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将行人过街需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划分为安全需要、省时省力需要、社会认同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然后,基于期望理论,对行人违规过街行为激励水平、效价、期望值进行建模,得出行人违规过街的行为机理。最后,对模型结果的应用分析发现,通过降低违规过街需要的效价、增加交通规则制裁的期望和增加危险感知的期望能够减少行人的违规过街行为。  相似文献   
682.
我国每年进行数以万计的办公楼疏散演练,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应急演练所体现出的应急准备能力,提高管理方和员工的疏散安全意识和能力。从疏散人员行为表现、组织实施疏散的指挥体系、疏散程序及相关保障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将应急疏散组织体制机制分析、参演人员疏散行为观测及对其主观感受调查、计算机模拟分析三者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办公楼疏散演练综合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一栋高层办公楼的疏散演练的策划、组织实施、疏散人员行为和主观感受等进行了全过程跟踪评估,系统描述了该方法的使用过程。  相似文献   
683.
基于CONE和MCC的典型电缆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锥形量热仪和微燃烧量热仪对四类不同护套材料的八种电缆样品进行燃烧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缆燃烧热释放过程不仅与护套、绝缘的材料密切相关,也与电缆结构密不可分;对于护套材料相同而大小或结构不同的电缆点燃时间和到达第一个峰值的时间以及第一个峰值最大热释放速率基本一致;聚烯烃无机阻燃材料电缆能够有效降低热释放速率峰值,CO2、CO释放量也明显低于橡胶电缆、普通PVC电缆和阻燃PVC电缆;微燃烧量热仪和锥形量热仪实验数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微燃烧量热仪实验数据可以对电缆锥形量热仪实验的第一燃烧阶段燃烧行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84.
组织及环境因素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的SE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组织及环境因素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和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收集7个煤矿的735名一线作业人员有效调查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方法(FAM)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组织与环境因素对不安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的SEM。结果表明:不安全行为意向与安全装备、安全理念、危险源管理、工作压力、违章处罚、安全管理行为显著相关;不安全行为与危险源管理、工作压力、管理承诺、物态环境、违章惩罚显著相关;不安全行为与安全理念、安全装备、安全管理行为关系不显著;不安全行为意向与管理承诺、物态环境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685.
为了探讨人口因素对安全生产违章行为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安全生产违章行为数量与作业人员人口因素之间的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研究,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第二产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及人员数量规模等因素,影响违章行为方式及程度。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显著抑制违章行为的发生;提高作业人员工资将增加违章行为的成本进而遏制违章行为的产生,但这一效果会受到作业人员所持有的风险态度的影响;作业人员规模的增加将提高工伤事故率。建议从提供受培训教育机会、提高违章成本、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减少高危行业作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采取措施遏制违章行为。  相似文献   
686.
为深入研究矿工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模式,从个体、管理、组织、工作本身等层面建立矿工习惯性违章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建立3级多层递阶ISM。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结构模型中各因素指标的影响力排序,建立指标综合权重体系。结果表明:表层直接影响因素集中于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人传记特征和工作本身因素。深层根本影响因素全部集中于管理因素。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教育培训、个体心理状况、个体安全意识、安全管理制度是习惯性违章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增强安全培训多样性、强化管理者的行为等措施,预防和控制习惯性违章行为。  相似文献   
687.
针对机械生产人员安全行为形成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和DEMATEL法耦合的机械生产人员行为形成关键因子量化分析方法。首先,运用行为形成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机械生产人员作业行为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5个因子大类和24个因子因素的机械生产人员行为形成因子体系,然后运用三角模糊数表征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从而借助DEMATEL法构建机械生产人员行为形成关键因子分析模型。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所提出分析模型的运用过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定量确定机械生产人员行为形成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88.
为了控制建筑工人间的不安全行为传播,塑造良好安全氛围。利用六次调查的结果,以群体封闭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的过程和方式的特性,提出了控制不安全行为传播的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建筑工人的群体封闭性体现为结构和关系封闭性,对工人行为和心理产生显著影响; 班组长行为等内部因素对不安全行为传播有显著影响,而安全教育等外部因素对不安行为传播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示范模仿是“一对多”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强度较高、广度较小的特点,感染从众是“多对一”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慢、强度较低、广度较大的特点; 示范模仿能够实现偶发的个体不安全行为向频发的群体不安全行为演变,再通过感染从众诱发新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89.
为了探索广州市机动车驾驶员人行横道处让行行为的特征与其影响因素,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广州市3处典型人行横道处进行现场观测,发放并收集434份有效问卷,开展机动车让行率、行人和驾驶员对于让行行为的认知及态度、驾驶员特征因素对让行行为频率的影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机动车在人行横道处减速或停车让行的比例低于15%;女性驾驶员、年龄较大的驾驶员和受教育程度高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在人行横道处让行。  相似文献   
690.
This article proposed and tested a multilevel and interactional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which weekly moods represent a core construct between context,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Adopting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is proposed as resulting from weekly positive and high‐activated mood. Furthermore, drawing on the Big 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re proposed as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variables, respectively, which interplay in this proces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teracts with support for innovation leading to high‐activated positive mood. Furthermore, openness interacts with these feelings leading to greater levels of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Overall, the model entails a moderated mediation process where weekly high‐activated positive mood represents a crucial variable for transforming contextual and individual resources into innovative outcomes. These propositions were tested and supported using a diary methodology and 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893 observations of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and moods nested in 10 weekly waves of data. This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92 individuals of diverse occupations employed in 73 distinct compan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