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309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印染废水常规生化处理尾水中仍残余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DOM)和新标准严格管控的苯胺.采用亚硫酸钠活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SO32-/HSO5-)产硫酸根自由基(SO4-·)高级氧化体系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初始pH值、反应温度、SO32-/HSO5-物质的量比和HSO5-投加量对COD和苯胺去除效果的单独及交互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对苯胺具有非常显著的去除效果,同时对COD亦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影响因子对COD和苯胺降解效果贡献排序分别为:温度>n(SO32-)/n(HSO5-)>n(HSO5-)>初始pH值和n(HSO5-)>n(SO32-)/n(HSO5-)/初始pH值>温度.在实验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条件下(pH=6.8,温度为53℃,SO32-/HSO5-物质的量比为1.6,HSO5-投加量为37.1mmol/L)反应10min,出水的COD和苯胺去除率分别达到33%和90%.进一步分析了印染生化尾水处理前后DOM的荧光和分子特性,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发现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是原尾水中DOM的主要组分,经不同氧化条件下出水中DOM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性质发生改变,荧光区域标准体积削减了42.03%~77.67%;同时观察到氧化出水中类色氨酸(Ex/Em=230~225nm/340~330nm)峰值发生了5~10nm的蓝移,推测尾水中稠环芳烃分解为小分子,共轭基团和芳香环数量减少;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DOM中大分子(0.45 μm~100kDa)物质比例为41%,中等分子(12~100kDa)物质的比例为48.9%,峰值分子量(Mp)为56.324kDa,Mw/Mn=2.168,处理后的出水Mp主要分布在12.28~17.56kDa范围内,小分子物质数量增多,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一步揭示氧化出水中的烷烃类物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副产物为一些酯类、醇类和脂肪酸物质,为后续进一步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2.
通过对荆州市中环水业有限公司一期和二期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差异的比较,在调查园区废水水质水量变化的基础上,对比了两期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及处理效果,为二期工程的高效运行提供有价值参考.同时,通过对不同处理单元的设计规模、设计要求及运行参数等的综合分析,结合实际运行过程水质水量的调查,以COD、NH3-N、色度和悬浮物为主要评价参数,分析了工艺特点及处理效果,确定了各处理单元的最佳运行条件和对不同污染组分的去除特征,优化了各处理单元的运行条件和参数.  相似文献   
163.
双氧水协同生化法强化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传统生化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了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系统,对印染废水进行强化处理.采用污泥挂膜、生化系统启动、双氧水协同启动的方法,将双氧水投加到水解酸化时的条件严格控制为:投加3m L·L~(-1)、投加量100.0 m L、流速0.67 m L·min-1、投加频率1次·d-1,可使整个系统成功启动与稳定运行.实验结果表明,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可对印染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进行有效强化处理.其中,COD平均去除率为89.8%,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6.7%,PVA平均去除率为87.4%,废水平均脱色率为92.1%.采用16S rD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接种种泥、水解酸化污泥和接触氧化污泥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经过驯化,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微生物群落均发现了显著变化.其中,水解酸化污泥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接触氧化污泥优势菌门主要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该实验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均证实双氧水协同生化法强化处理印染废水具有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4.
对模拟印染废水中酸性紫红-10B染料的萃取资源化回收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回收资源化技术是可行的,在探索的工艺条件范围内,萃取率均超过96.0%。其中萃取剂正辛醇组成分数和油/水体积比对萃取效率有显著影响。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剂组成三辛胺/正辛醇/石油醚体积比为20/10/70;油水体积比为1/1;染料溶液pH值为2.5;萃取搅拌时间为5 min;静置时间为15 min。  相似文献   
165.
针对碱度大、COD高、组成复杂的碱减量-印染混合废水,采用高碱度下直接混凝再酸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取得理想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高碱度条件下先加入镁盐及少量高分子絮凝剂,可去除大部分可溶性及不溶性污染物;再通过降低pH的酸析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色度、浊度,大大降低COD.在MgSO4用量为800~1 500 mg/L,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为2 mg/L,酸析pH小于3.0时,色度去除率达97%,COD去除率达92%,浊度去除率近100%.  相似文献   
166.
通过对辽河流域印染行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在确定重点排污河段的基础上,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E-GC-MS)对相关纺织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厂出水及受纳水体各断面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城河是印染企业重点排污河段,其废水和CODCr接受量分别占印染行业总排放废水的51%和40%;在废水处理厂出水中,共检出48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含氮杂环类、胺类、取代苯类和醇类;在海城河各断面均有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染物被检出,尤其是在海城河下游,含氮杂环类和取代苯类污染物居多。在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中,有9种是被我国或美国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二甲苯、苯胺、对二氯苯、4-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和萘)。  相似文献   
167.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对本源微生物菌剂处理印染废水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先生物处理后絮凝的处理方式。进而分析了印染废水原处理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即:以本源微生物菌剂为母菌接种于印染废水中,并结合生物铁填料对其进行处理。工艺改造成功启动后,稳定运行结果显示:复合生化池和接触氧化池的处理工艺对色度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69%、55.63%和78.53%、78.21%;出水pH、色度和COD的平均值分别为6.6、13倍和93 mg/L,全部满足标准要求。该工艺大大减少了污泥量,且降低了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68.
综合法处理酸性高浓度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Fenton法在处理印染类废水时,因亚铁盐及双氧水的昂贵价格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出于工程应用的考虑,提出了以Fenton法为重心,结合其他污水处理方法的综合方法,从而在达到相同处理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治污成本。研究表明,通过Fenton、铁碳微电解和中和沉淀吸附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废水色度降至10倍以下,COD降至300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8%以上,pH调节为7,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9.
发制品行业是以人发、人造纤维等为原材料进行假发加工的行业。许昌市发制品的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漂染和前后处理。漂染过程用水量大,产生的废水难以处理。其中过酸、氧化、染色配置的溶液使用一次后直接排放,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且所排放的溶液可考虑中和多次利用。漂染过程水资源消耗量大,废水产生量大,没有考虑废水综合利用。按清洁生产的要求在以上环节可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得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0.
利用海泡石酸活化所产生废液的特性,制备一种处理印染废水的新型复合絮凝剂。通过实验,分析了印染废水的pH值﹑海泡石废酸复合絮凝剂的投加剂量及静置时间对处理印染废水效果,并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硫酸铁及海泡石原矿处理印染废水分别做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海泡石活化废酸复合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