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35篇 |
综合类 | 124篇 |
基础理论 | 50篇 |
污染及防治 | 9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10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中央水塔”,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基于InVEST模型评估2000—2018年秦岭地区产水服务,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探究不同因素对秦岭地区产水服务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多年平均产水量为235.16 mm,19年间产水量呈现微弱下降趋势,产水量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南部向北减少的特点。秦岭地区产水量波动程度和变化趋势都较弱,产水服务整体比较稳定。各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降水主导的范围最大(33.18%),且集中分布于产水量较多的秦岭南侧。其次为NPP(17.90%)和实际蒸散量(16.71%),两者在中北部地区是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Gałuszka 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5,110(1-3):55-70
In June of 2000, biogeochem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ree ecosystems of the Holy Cross Mountains (south-central Poland).
This paper presents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table sulfur (and in one site lead) isotope ratios in rocks, detailed soil
profiles, and plant bioindicators including epiphytic lichen Hypogymnia physodes (L.) Nyl., mosses (Pleurozium schreberi (Brid.) Mitt., Hypnum cupressiforme Hedw. S. Str., Hylocomium splendens (Hedw.) B.S.G.),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common birch (Betula pendula Roth.), aspen (Populus tremula L.) and English oak (Quercus robur L.). Chem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with ICP-AES and AAS methods in the accredited laboratory (Central Chemical Laboratory
of the Polish Geological Institute in Warsaw). The principal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ocks, soils and selected plant bioindicators between investigation sites using the same methods of sample collection,
preparation and analy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a high variability in concentrations of elements
in plant bioindicators from the same sites that can not be explained only by soil properties or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This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for biomonitoring purposes (especially with vascular plants) we cannot neglect individual features
of the species examined. 相似文献
33.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2019年以来,江苏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工程共5类59个工程项目。在总结了试点地区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协同理念认识不足、生态修复保护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够、生态修复经验总结及全周期管理有待加强、打破界限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亟需完善等问题及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政策建议,以期打造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江苏样板。 相似文献
34.
为深入了解静稳天气对天山北坡污染过程的影响,基于石河子市2018—2023年地面观测数据及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石河子市本地化静稳指数体系,结合环流背景、激光雷达及后向轨迹模拟,对2023年1月15—22日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3月1日—2023年2月28日,石河子市静稳天气指数(SWI)与PM2.5、AQI对应关系较强,石河子市冬季污染主要受静稳天气影响,SWI长时间维持在13以上,导致污染物低空累积。环流形式表明:石河子市受蒙古高压及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地面长时间维持静小风,污染的消散主要依赖天气过程的扰动;垂直探测显示,该过程中污染物主要分布在600 m以下,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200~300 m高度处,能见度维持在2 km左右;静稳天气维持过程中,600 m以下气流运动缓慢,难与其他高度气流在垂向上混合,影响污染扩散。 相似文献
35.
基于TRMM订正数据的横断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鉴于高时空变异地区降水观测的需求,论文提出了基于ISODATA动态聚类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区逐月回归的TRMM数据订正方法,并以横断山区为例,利用地基台站降水数据对1998-2012 年的TRMM 3B43 V7 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过去15 a 横断山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RMM 3B43 V7 数据在横断山区的总体精度较高,单站精度较低。订正后的TRMM 3B43 数据,与实测值偏差大为减少,降水相对偏差大于10%的站点由原始数据的16 个(42.1%)减少为7 个(18.4%),有81.6%的站点年降水量相对偏差小于10%,且相对偏差大于等于20%的站点仅3 个,能够基本满足横断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的精度需要,有效地弥补了有限站点观测的不足。研究区内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与东亚季风在该区域的走向一致;1998-2012 年横断山区的降水量主要呈减少趋势,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趋势最为突出,秋季次之,冬春变化趋势不明显。横断山区大部分区域的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指数正相关,与东亚冬季风指数负相关;最近15 a,研究区东亚季风指数持续变小,恰好与研究结果中的降水减少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36.
结合泥石流危险度和公路受泥石流损毁度两个指标,构建了天山公路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天山公路全线主要泥石流沟的风险值量化:风险值大于0.80的为极度危险,应以防为主,治为辅;风险值在0.50~0.80之间的为高度危险,应防、治并重;风险值在0.25~0.60之间的为中度危险,应以治为主,防为辅;风险值小于0.25的为轻度危险,应以防为主,治为辅。 相似文献
37.
秦岭中段北坡不同海拔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理解土壤细菌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以秦岭山脉中段的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朱雀山北坡(简称“朱雀北坡”)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北坡(简称“太白山北坡”)为研究区域,海拔梯度上每隔400 m设置采样点,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土壤细菌群落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随海拔升高,土壤pH趋于降低(太白山北坡不明显),w(TC)、w(TN)、w(TOC)均显著升高,w(TP)也趋于升高(朱雀北坡不明显).两个区域土壤细菌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均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朱雀北坡随海拔梯度变化显著的细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浮霉状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其中,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与海拔呈正相关,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与海拔呈负相关;太白山北坡随海拔梯度变化显著的细菌主要包括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浮霉状菌门、绿弯菌门,其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余三者相对丰度与海拔呈正相关.两个区域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Chao1指数、observed-species指数、PD_whole_tree指数等)沿海拔梯度均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太白山北坡数值整体上高于朱雀北坡.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结果显示,影响朱雀北坡和太白山北坡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均为pH和w(TOC).研究显示,不同海拔梯度也是导致秦岭中段北坡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Holocene fire history from the Greater Blue Mountains World Heritage Area,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the climate, humans and fire nexu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is study present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re activity of the last ~14,200 cal. years BP (before AD 1950) from Gooches Crater Right, located on the Newnes Plateau, approximately 150 km to the west of Sydney (~33°27′S, 150°16′E)
within the Blue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Charcoal analysis and palynology were undertaken with the aim of untangling any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humans and fire. A chronology of the site was provided by radiocarbon dating.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fire
in this environment during the Holocene appears to be climate. Periods of climate change, identified in previous studie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fire activity. Fire was less ubiquitous between ~9,000 and 6,000 years BP, a period normally
described as having a higher effective moisture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The mid-Holocene fluctuations in charcoal may
reflect anthropogenic fire, climate forcing or alternatively human responses to any climate change. Coeval changes in palaeoclimatic
sequences elsewhere and palynology at the site support a climatic explanation or that Aboriginal people used fire within a
climatic framework. 相似文献
39.
杨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212-212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宁陕县寨沟区域典型植被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板栗林、灌木林、荒坡草地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有林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特征均优于荒坡和坡耕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含水量最高,蓄水能力明显好于其它植被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各种植被类型坡地土壤含水量和饱和蓄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递减趋势,但有林地下降幅度较大,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荒坡与坡耕地表层。由此可见,在涵养水源方面,针阔混交林最好,针叶林、板栗林与灌木林次之,荒坡与坡耕地较差。 相似文献
40.
长白山西坡风灾干扰区的恢复和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西坡发生的灾害性风灾干扰,一方面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加强保护和加速恢复的新课题。文中分析了风灾干扰区的更新格局和过程以及干扰后处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从立地和景观水平促进更新恢复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