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360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phosphorus (Po) fractions in sediments of six lake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regio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Plateau,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oil Po fractionation schem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 inorganic phosphorus (Pi) and pollution statu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nk order of Po fractions was: residual Po>HCl-Po>fulvic acid-P>humic acid-P>NaHCO3-Po, with their average relative proportion 8.7:4.6:3.2:2.1:1.0. Po fractions, especially nonlabile Po,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Po and NaOH-Pi.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 fr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ose two different regions. Po fractions in the heavily polluted sedim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oderately and no polluted sedim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Po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292.
西藏高原脆弱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内的生态与环境产生了重大胁迫,因此在完成基建规划编制后,需要评估规划中潜在的生态风险。以西藏山南地区小康示范县为研究区域,对基建规划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生态风险区和自然生态脆弱区呈带状分布,略呈对称形,但二者的强度分布相反;(2)基建对轻度脆弱区的干扰最为强烈,与雅江宽谷区的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相对应,区内的灌丛草原和亚高山草原生态系将受到严重胁迫;(3)基建工程对土壤结构、植被、水土保持、高原景观和局部地质条件等构成很大威胁,道路、给排水和农牧水利工程的扰动面积较大;(4)生态与环境规划应当与基建规划衔接,要关注基建工程对区域景观格局及高原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293.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坝系流域雨季碳沉降与径流碳输移过程的研究,探讨降雨径流过程对流域碳流失的驱动机制,并进一步评估流域碳侵蚀通量.结果表明,羊圈沟坝系流域湿、干季碳沉降月通量为3.33 kg·hm~(-2)、2.18 kg·hm~(-2),干湿季碳沉降存在一定变化且对流域碳输出贡献较小.流域8月碳输出量为944.89 kg·km~(-2),其中DOC、DIC输出量分别占55.39%、44.61%;9月碳输出量为300.29 kg·km~(-2),DOC、DIC输出量分别占23.03%、79.97%,不同降雨强度径流的碳流失量不同,总体溶解性无机碳输出比重较大.羊圈沟小雨强降雨事件中径流溶解性碳输出量为156.98 kg·km~(-2),中等雨强降雨事件中径流碳输出284.60 kg·km~(-2);该流域雨季月均碳流失模数为1.89 kg·(km~2·mon)~(-1),经评估得出研究区域年碳流失模数为2.70kg·(km~2·a)~(-1).  相似文献   
294.
选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12条河流样品进行分析,结合流域内植被类型、流量大小、多年冻土面积与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及分解动力学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分别在高寒草甸(AM)、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ASM-AM)、高寒草甸-高寒草原(AM-AS)、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裸地(AM-AS-BL)为主的流域内,河流DOC的质量浓度依次为(5.17±0.21)、(5.02±0.50)、(3.55±0.25)和(2.79±0.41)mg·L-1,DOC的生物可降解性程度(BDOC)依次为(23.54±2.62)%、(23.66±3.31)%、(18.17±5.26)%和(11.72±15.56)%;相应地,流域内植被覆盖度越小,河流DOC的芳香性程度越大,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和降解速率随着降低,并且BDOC在培养的过程中的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原理;此外,连续多年冻土区河流的BDOC大于非连续多年冻土区的河流BDOC,大河的BDOC小于源头小河的BDOC.研究表明,流域内植被类型是影响多年冻土区河流BDOC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流量大小和多年冻土对BDOC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5.
西宁近郊大气氮干湿沉降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本研究在青海省西宁市城郊二十里铺莫家泉湾气象站开展了完整的2年(2014和2015年)大气无机氮干沉降和混合沉降(湿沉降加部分干沉降)监测.干沉降估算通过被动采样器采集的NH_3和NO_2浓度和Geos-Chem全球化学模式模拟的气体干沉降速率相乘获得;混合沉降的测定采用雨量器.结果表明,气态NH_3和NO_2年均浓度分别为8.8μg·m-3和19.6μg·m-3,且2015年NH_3月均浓度显著高于2014年.NH_3浓度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特征,而NO_2浓度季节变化幅度较小.降水中NH_4~+-N和NO-3-N年均浓度为2.2 mg·L~(-1)和1.8 mg·L~(-1),秋季降水NH_4~+-N浓度比其他季节低55%,而NO-3-N浓度在秋冬季比春夏季高约26%.气态NH_3和NO_2的干沉降量分别为9.0 kg·(hm~2·a)~(-1)和2.8 kg·(hm~2·a)~(-1),降水中NH_4~+-N和NO-3-N的混合沉降量分别为7.6 kg·(hm~2·a)~(-1)和6.2 kg·(hm~2·a)~(-1).还原态氮(NH_3和NH_4~+-N)在氮沉降中占主导地位.大气氮素总沉降(干沉降加混合沉降)量为25.6 kg·(hm~2·a)~(-1),为城郊农田提供重要的环境养分;但这一氮素输入量超过了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临界负荷[10~20 kg·(hm~2·a)~(-1)],意味着研究区周边林地(如北山)和水体生态系统面临"氮饱和"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96.
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草甸植被地理格局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森林和草地在亚高山带的阴阳坡上形成的交错分布现象,呈一弧型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本文在综合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生理生态因素之后,重点从火的作用、放牧作用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带植被地理格局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自然生态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植被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中火灾的作用以及气候变化造成的人口迁移压力作用十分明显.在这一弧形区域内,林线以下的亚高山灌丛或草甸多属次生类型,人类有目的的烧荒和长期放牧阻滞了植被的顺向演替,维持了亚高山(灌丛)草甸的偏途顶级状态.  相似文献   
297.
于2017年冬季12月13—21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分昼夜采集PM2.5样品,并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研究青藏高原PM2.5中碳组分的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以期为理塘地区制定污染排放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7年冬季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44.34μg·m?3,OC和EC的质量浓度为12.72μg·m?3和3.85μg·m?3,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9.61%和8.96%。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总碳气溶胶(TCA)质量浓度为24.20μg·m?3,占PM2.5的54.84%,说明碳质气溶胶对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OC和EC在白天和夜间都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91),表明OC和EC的来源基本一致,受燃烧源影响较大。其中白天的相关系数低于夜间,说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白天碳组分来源相对复杂。昼夜浓度对比显示,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地区PM2.5白天和夜间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3.88μg·m?3和33.44μg·m?3,OC和EC浓度白天高于夜间,表明白天人为排放相对较高。冬季观测期间,PM2.5中二次有机碳(SOC)昼夜浓度分别为1.11μg·m?3和3.03μg·m?3,分别占OC质量浓度的7.09%、26.59%,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理塘城区白天碳组分主要为一次源。利用PMF 5.0软件对理塘城区碳组分进行进一步的解析,结果显示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对总碳(TC)的贡献高达47.84%,占比最高;其次是汽车尾气和柴油车尾气源,贡献率分别为28.62%和23.54%。  相似文献   
298.
张子晗  聂禄敏  陆恒 《地球环境学报》2024,15(2):224-234, 305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川西高原积雪出现剧烈变化,对地区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基于MODIS积雪遥感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通过构建稳定度指标及最大熵模型探讨川西高原不同稳定性积雪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不同稳定性积雪的适宜分布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川西高原大多数地区的积雪属于高度不稳定性积雪,其他稳定性积雪在川西高原分布面积较小;(2)川西高原积雪在海拔越高的地方稳定性越好;(3)不同稳定性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海拔和降水是影响稳定性积雪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9.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uenc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plant growth and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our plant species (white clover, alfalfa, sudan grass, tall fescue), grown individually or in a mixture.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adjusted to 55% or 80%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plant biomass of one pot was lower at 55% WHC. At a given soil moisture, the total plant biomass of white clover and tall ...  相似文献   
300.
谢婷  张淑娟  杨瑞强 《环境科学》2014,35(7):2680-2690
2007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中部与北部6个典型湖泊流域的土壤与牧草样品,分析了样品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包括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污染水平.土壤样品中Σ16PAHs、ΣHCHs和ΣDDT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60.6~614 ng·g-1(平均194 ng·g-1)、0.06~0.74 ng·g-1(平均0.31 ng·g-1)和N.D.~0.17 ng·g-1(平均0.07 ng·g-1).牧草样品中Σ15PAHs(不包括萘)、ΣHCHs和ΣDDTs的浓度分别为262~519 ng·g-1(平均327 ng·g-1),0.55~3.92 ng·g-1(平均2.17ng·g-1)和0.20~2.19 ng·g-1(平均0.92 ng·g-1),均远低于欧洲高山中相应介质中POPs的浓度.牧草的生物浓缩效应显著,其生物浓缩因子达到4.2~19.3.POPs的浓度分布与有机质/脂肪含量、海拔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AHs的组成以较轻组分(2、3环PAHs)为主,占总浓度的80%以上.PAHs的特征单体比值表明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的低温燃烧是青藏高原PAHs的主要来源,同时较低的α/γ-HCH比率和较高的o,p’-DDT/p,p’-DDT比率表明,林丹以及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对高原介质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有一定的贡献.根据反向气团轨迹模型,推断冬季青藏高原中部与北部的污染主要受西风带影响,夏季高原中部位点的污染物主要源自印度次大陆,而北部位点还受到中国内陆省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