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8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595篇
安全科学   39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25篇
综合类   1024篇
基础理论   315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101篇
灾害及防治   8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51.
为研究我国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年代变化趋势,结合传统元分析与横断历史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4年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所得36组数据,分析25 546名煤矿工人在该量表9个因子得分均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精神病性”外,煤矿工人SCL-90各因子得分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0.85~-0.02),其中“焦虑”、“敌对”与年代呈高度负相关,“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与年代显著负相关;2007-2014年期间,煤矿工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心理健康水平稳步上升;与成人男性常模相比,煤矿工人在“躯体化”、“恐怖”方面的心理问题较突出;比较井下矿工与地面矿工在SCL-90得分均值发现井下矿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地面矿工;分析2007-2014年间历年煤矿事故发生次数与煤矿工人SCL-90各因子得分发现,煤矿事故数越大,煤矿工人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研究结果为煤矿工人安全管理措施及心理健康提升方案的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752.
在海南省松涛水库采集了鱼类和螺蛳共34个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样品中农药的浓度,并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松涛水库周围人群通过饮食途径摄入水生生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检测的29种农药,仅有7种在大部分样品中检出,分别为2,4-DDE、4,4-DDE、2,4-DDD、4,4-DDD、4,4-DDT、甲氧滴滴涕和甲基对硫磷,它们的平均含量(以湿重计)分别为0.32 ng·g~(~(-1))、3.68 ng·g~(~(-1))、0.17 ng·g~(~(-1))、1.33 ng·g~(~(-1))、0.90 ng·g~(~(-1))、1.34 ng·g~(~(-1))、0.32 ng·g~(~(-1))。鱼类肌肉以及螺蛳肉中农药的健康风险评价远远低于可承受水平,表明食用这些鱼类与螺蛳所造成的健康风险比较低。与其他研究相比,松涛水库的农药污染程度较轻。造成不同生物体间的农药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牙叉库区的农药污染比南丰和番加库区的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753.
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属性致病效应与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国大气颗粒物所带来的健康问题越发突出,由此产生的环境疾病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能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损伤,造成新生儿出生缺陷,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且与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有关。但是由于大气颗粒物物化属性比较复杂,一种或几种损伤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其与致病效应的关系,因此具体的损伤机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属性与致病效应的关系仍在探索当中。本文从大气颗粒物的粒径、浓度、比表面积、来源、成分等基本属性入手,剖析其基本特点和可能影响健康的原因,探讨大气颗粒物通过氧化损伤途径诱导致病效应,并结合当前大气颗粒物健康影响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754.
为了实现运营隧道结构健康安全评价,选取19个指标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基于大量工程实践和专家经验,进行云模型连续型影响因素属性离散化,得到运营隧道风险评价因子云模型分级标准。根据风险因子的不确定性,建立运营隧道结构健康安全评价云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云模型的运营隧道结构健康安全等级具有较好可行性与适用性。同时,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到影响运营隧道结构健康安全的敏感性因素,为运营隧道结构健康安全控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55.
为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收集了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标准有关资料,对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的分类、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标准体系构成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了美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包括露天和井下)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法规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法规体系(矿山除外)的要素构成,以及各要素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分析了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及标准体系的特点。为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以及相关标准科研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56.
淮河干流岸边带生态健康遥感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岸边带范围提取、生态系统高精度分类、生态结构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将景观结构指数纳入岸边带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从生态功能、生态结构和生态胁迫三个方面对淮河干流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评价结果显示,淮河干流岸边带生态健康指数低于0.3,生态健康状况总体处于较差水平,并具有明显的空间走向特征,从上游到中游呈现出生态环境状况逐渐变差、再略有改善的趋势.通过对淮河干流岸边带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认为人类开发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自然岸线保有率低、人为干扰强度大是造成淮河干流岸边带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7.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也包括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必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的生产安全卫生法制早经过了革命法制阶段,但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平衡法制阶段,主体处于管制法制阶段;我国生产安全卫生法调节的是劳动者与业主的劳动安全卫生关系,生产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属于社会法部门。  相似文献   
758.
利用近年来安全生产基本统计数据,指出安全生产工作侧重点是职业安全健康,并分析了我国当前职业安全健康持续好转的形势与发展趋势;根据安全生产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监察工作目标,指出从现在起应进一步强化职业健康工作,逐步将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健康,并对当前职业健康工作重点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加强技术监督,强化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759.
供水管网运行状态的准确把握,对供水管网的健康监测与诊断至关重要,而监测点压力是管网运行状态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提出用于供水管网监测点压力在线预测的EMD(经验模态分解)与自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对EMD组合模态所蕴含的物理意义进行了阐述。通过一实际供水管网中某监测点压力的在线预测与实际监测值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此方法可提高城市供水管网健康的在线监测与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760.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4):287-310
ABSTRACT

Heatwaves are an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hazard and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ssue in Australia. Heat-health warnings are being adopted widely to promote protective behaviours, but there has been limited evaluation of public responses. This study used a household telephone survey to examine public attitudes and responses to heat-health warnings in regional areas in two Australian states, South Australia and Victoria. The results indicate a high level of recall of heat-health warnings and awareness about managing extreme heat. Respondents viewed heat-health warnings positively, but the effects on behaviour change were variabl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warnings may be reinforcing existing protective behaviours more than promoting change. Perceptions of heat risks were higher among women than men, but lower in older age groups. Evidence of this nature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ways to improve heat-health warnings and more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public health r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