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2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安全科学   735篇
废物处理   56篇
环保管理   975篇
综合类   2760篇
基础理论   318篇
污染及防治   98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549篇
灾害及防治   25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438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和居住问题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关键一步,也是新时期我国各个城市面临的挑战。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庞大的进城农民工群体逐渐出现了分化的现象,根据农民工对居住的需求和最终归宿,我国的农民工可分为永久迁移型(或定居型)和非永久迁移型(非定居型)两种类型。永久迁移型(或定居型)农民工希望举家迁移到城市并成为城市的永久性居民,而非永久迁移型(非定居型}农民工希望改善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同时尽可能降低在打工期间的居住成本,他们最终会回流农村地区,而不会在城市购房或定居在城市。本文在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农民工居住需求的特征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进城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环境问题的评价分析,提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应按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乡镇企业的特点,实施分区域、按行业、有重点地进行管理的防治战略。并建议我国环境管理在以城市和大工业为重点的同时,及早将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4.
胡平 《环境》2002,(12):6-7
按照国家“西电东送”规划,今后几年,云贵两省交界的狭长地带要新建十余座火电厂。而国内二氧化硫污染较重的城市安顺、都匀,恰好就在那里。很多人担忧,如此大规模地集中新建火电厂会不会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显然,针对单个电厂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建造十余座电厂对这一地区的环境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专家们为“西电东送”所作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是针对单个电厂,而是面向整个规划。国际上把这种对政策、规划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称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  相似文献   
15.
16.
“九五”期间,就业体制改革要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均等个人就业机会的前提下,朝着“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劳动有保护、失业有保障”的方向努力。 一、“九五”期间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九五”劳动力的供给 1.“九五”期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人数为5123.75万人,相对于“八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5630.33万人)和“十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5697.23万人),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在系统分析我国城市的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新旧城区、功能区等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分类和总结现有海绵城市试点经验,提出了基于我国地域分类和社会属性分类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和范式,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均对土地资源有大量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优先发展区表现尤为明显.为了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管控土地利用并引导其变化发展,需要建设具备不可替代特征的省域生态廊道.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是识别生态廊道最常用、有效的模型,但在应用于省域尺度时,MCR模型识别的潜在廊道路由存在冗余的问题.因此,通过引入网络科学中的边介数指数(edge-betweenness)对MCR模型进行优化,计算潜在廊道路由的边介数指数值,选取出其中最为重要和简明的结构来连通生态源地,即提取潜在路由中的骨干路由(backbone route)和关键战略点(key strategic point)作为不可替代的结构来指导省域生态廊道建设.将优化后的MCR模型应用于广东省,构建了全长5 493 km的省域生态廊道,其中包含生态源地20处,关键战略点11个,骨干生态廊道29条.骨干路由与关键战略点构成的不可替代省域生态廊道(irreplaceable provincial corridor)能够实现"廊道数量和占地面积最少、连通性基本不变"的目标.研究显示,边介数能够对潜在路由进行优化筛选,识别出维护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结构;不可替代生态廊道能够指导省域生态规划和土地空间的发展利用,并为更高水平的生态安全环境提供了演进的基础;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提供了建设生态廊道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