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67篇
  免费   1236篇
  国内免费   6201篇
安全科学   1975篇
废物处理   361篇
环保管理   1268篇
综合类   10132篇
基础理论   2066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331篇
评价与监测   714篇
社会与环境   388篇
灾害及防治   267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527篇
  2022年   673篇
  2021年   732篇
  2020年   789篇
  2019年   700篇
  2018年   595篇
  2017年   635篇
  2016年   731篇
  2015年   768篇
  2014年   711篇
  2013年   1133篇
  2012年   1156篇
  2011年   1274篇
  2010年   808篇
  2009年   1029篇
  2008年   894篇
  2007年   972篇
  2006年   975篇
  2005年   675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512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苯酚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宁  张晟禹  张凤君  李隋  赵文生 《环境科学》2008,29(8):2214-2218
从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苯酚降解菌.制备成菌悬液,对比活性污泥体系和菌悬液体系的萃取膜生物反应器(EMB)对苯酚废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料液苯酚浓度、反应器温度等因素对膜萃取速率及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以苯酚为唯一碳源,逐渐提高苯酚浓度的方法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当进水苯酚浓度为700 mg·L-1时,苯酚去除率达99%以上;适当提高反应器温度和料液初始浓度有利于提高膜萃取速率;当初始料液苯酚浓度为2000 mg·L-1时,膜萃取速率高于生物降解速率,生物相中产生苯酚积累;菌悬液体系EMB的生物膜厚度明显小于活性污泥体系,且水力反冲洗可有效控制生物膜厚度.对苯酚生物降解产物的GC-MS分析结果表明,苯酚的生物降解较彻底,基本无苯酚中间产物的残留.  相似文献   
142.
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主要研究了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的影响.2套MBR采用恒流出水模式连续运行60 d,曝气强度分别为500及100 L/h,应用死端过滤装置来检测不同阶段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实验中对不同曝气强度下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分子质量分布、颗粒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过高的曝气强度将恶化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增加了膜污染速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曝气强度的增加导致了污泥混合液上清液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0的SMP浓度的增加,此部分大分子有机物浓度直接影响了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过高的曝气强度也导致了污泥絮体中1~10μm细小颗粒和EPS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3.
建立了一种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水源地地下水中微量元素钴和钼的方法。与常规的元素测试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同时快速有效地完成钴和钼测试,测试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4.
PUF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对POPs的采样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实施,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大气被动采样(PAS)观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大气主动采样技术,PA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应用最为广泛的聚氨酯软性泡沫材料大气被动采样(PUF-PAS)为例,重点阐述和讨论了3种通过大气被动采样技术来计算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的方法,并对其采样原理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5.
姚成  倪进治  刘瑞  杨柳明  陈卫锋  魏然 《环境科学》2020,41(4):1847-1854
对扬州市6个不同功能区(公园、菜地、文教区、居民区、加油站和工业区)共59个表层土壤样品(0~10 cm)中15种美国环境保护署优控的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扬州市土壤中∑15PAHs总量范围为21~36 118μg·kg-1,中值为295μg·kg-1,PAHs组成中以4~6环为主.不同功能区∑15PAHs总量平均值高低顺序为工业区>加油站>文教区>菜地>居民区>公园.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个扬州市土壤中∑15PAHs总量与土壤总有机碳(TOC)(P<0.05)和黑碳(BC)(P<0.01)含量都呈显著性正相关,但除了加油站土壤中∑15PAHs总量与BC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外,不同功能区土壤中∑15PAHs总量与TOC、BC含量都无显著相关性.特征比值法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土壤中PAHs来源虽有些差异,但都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以及石油、煤和生物质等...  相似文献   
146.
为探究长春秋季生物质燃烧对PM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吸光性的影响,于2017年10~11月进行PM2.5样品采集,对PM2.5中碳质组分、糖类化合物和WSOC的光吸收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秋季PM2.5中WSO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12±3.47)、(17.07±5.64)和(1.34±0.75)μg·m-3,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对OC的平均贡献率为38.93%.长春秋季总糖浓度为(1 049.39±958.85)ng·m-3,其中作为生物质燃烧示踪剂的脱水糖含量(左旋葡聚糖、半乳聚糖和甘露聚糖)在总糖中占比为91.69%,糖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质燃烧源为长春秋季大气中糖类物质的主要贡献源.糖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及3种脱水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7.
利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于2018年4月15日~5月15日对郑州市城区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监测,开展其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郑州市春季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40.26×10-9,非污染日和污染日VOCs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5.82×10-9和44.12×10-9,污染日相较非污染日增长23%;VOCs物种对OFP的贡献表现为烯烃>芳香烃>烷烃>炔烃;源解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郑州市VOCs主要来源是LPG源(66.05%)、机动车源(47.39%)、工业溶剂源(37.51%)、燃烧源(37.80%)和植物排放源(11.25%),且污染日的LPG源和植物排放源的贡献率较非污染日增长22.92%和68.50%.  相似文献   
148.
杨伟  姜晓丽 《环境科学》2020,41(7):2995-3003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其影响因素进度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看,多数的研究都聚焦于PM2.5与气象要素以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PM2.5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基于PM2.5空间分布数据及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华北地区PM2.5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探讨了PM2.5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PM2.5浓度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且18a均保持这一态势没有变化.时间上来看,在2006年达到污染最大值,之后虽有波动但一直居高不下.多数城市PM2.5浓度超标,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②2000~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覆被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量减少以及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略...  相似文献   
149.
郑州市民运会期间大气PM2.5改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19年8月5日至9月30日大气污染物和颗粒物组分在线数据,评估郑州市少数民族运动会空气质量管控效果.根据政府管控措施的实施时间,将研究时期分为管控前(8月5~24日)、管控中(8月25日至9月18日)和解除管控后(9月19~30日).相较管控前,管控中PM2.5平均浓度增加2.3μg·m-3,解除管控后PM2.5的浓度增加了11.7μg·m-3,解除管控后PM2.5浓度增幅高于管控中,表明管控措施对颗粒物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从颗粒物组分来看,研究期间郑州市主要组分依次是有机物、硝酸根、铵根、硫酸根和地壳元素.相比于管控前,管控期间PM2.5组分中有机物和硝酸根占比分别上升3.9%和0.9%,硫酸根、铵根和地壳元素的占比下降了1.1%、 1.9%和2.2%.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解析颗粒物来源,结果表明二次硫酸、二次硝酸、二次有机气溶胶、机动车源、工艺过程源、扬尘和燃煤是PM2.5主要来源.管控对一次源中的扬尘、燃煤和工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0.
德州市夏季臭氧敏感性特征及减排方案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严茹莎 《环境科学》2020,41(9):3961-3968
近年来德州市臭氧污染频发, 2018年夏季(6~8月),德州市发生了严重臭氧污染事件,臭氧日最大8 h浓度值超标天数达60 d,超标率65%, 3个月平均值为176μg·m-3,最高达262μg·m-3.本研究利用WRF-CAMx耦合的HDDM模块,分析期间德州臭氧敏感性特征及减排方案.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德州市中心城区为VOCs控制区,而郊区为NOx与VOCs协同控制区.在时间上,VOCs敏感值每日为正值,但dO3V50在6月(城区18.7μg·m-3,郊区19.7μg·m-3)和8月(城区15.3μg·m-3,郊区16.4μg·m-3)高于7月(城区13.0μg·m-3,郊区11.8μg·m-3),NOx敏感值城区呈正负交错,郊区大部分为正值,并与VOCs敏感值接近.对于城区减排方案应考虑以仅VO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