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7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慧娟  徐爱玲  乔凤禄  蒋敏  宋琪 《环境科学》2021,42(6):3063-3073
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动态对近地表环境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岛市不同功能区冬青和女贞植物的新鲜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颗粒物与微生物微形态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植物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冬青和女贞植物叶片颗粒物滞留量秋、冬季节高于春、夏两季,两种植物叶片更易滞留PM10和PM2.5,但冬青叶片的滞尘能力尤其是对粒径大于10 μm的颗粒物滞留效果高于女贞,城市主干道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高于文教区和城市公园植物,受地面扬尘和汽车尾气影响较大;另植物叶际微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叶片易滞留不同类型真菌、真菌孢子及菌丝体等,且两种植物因叶片革质更适宜菌丝体生长,此外女贞叶表皮还易镶嵌一种表面均匀褶皱的真菌孢子,微生物丰富度城市公园 > 城市主干道 > 文教区,湿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呈现积极影响;高通量测序下不同季节的冬青和女贞植物叶际细菌群落差异显著,春季植物叶际细菌丰度最高,夏季最低,两种植物叶际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优势菌门和优势菌纲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且同一功能区两种植物共用一个核心微生物群,另外受地面扬尘污染严重的城市主干道植物叶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其他两个功能区差异明显.本研究结果证明城市不同功能区典型绿化植物叶表面颗粒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大气中O3、CO2浓度升高对蒙古栎叶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年生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幼树为实验材料,分别于2007,2008年6~9月采用开顶箱法,研究了高浓度CO2和O3及复合作用对蒙古栎叶片光合量变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O3处理下蒙古栎叶片日光合总量降低, 单叶鲜重、干重和单叶面积均有所下降,对蒙古栎叶片生长产生抑制.高浓度CO2处理下,蒙古栎叶片干、鲜重和单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其中2007年差异显著,日光合总量总体高于对照.2种气体复合作用处理下,蒙古栎日光合总量、单叶鲜重、单叶干重、单叶面积均低于对照,且高于O3单独处理,说明高浓度CO2可以通过减缓O3对植物光合的抑制,进而减少O3伤害,缓解生长抑制.  相似文献   
103.
黔西北茶园土壤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决定了铝毒性的强弱,为了解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采集于贵州西北部的106个茶园土壤样品为材料,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w(Tac-Al)(Tac-Al为活性铝)表现为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分布略有差异,表现为w(Hy-Al)(Hy-Al为铝的水合氧化物与氢氧化物)>w(Ha-Al)(Ha-Al为腐殖酸螯合态铝)>w(Ex-Al)(Ex-Al为可交换态铝)>w(Or-Al) (Or-Al为有机结合态铝)>w(In-Al) (In-Al为无机吸附态铝),其中,结合较稳定的Hy-Al和Ha-Al占优势,二者质量分数之和在w(Tac-Al)中所占比例接近70.0%. 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w(Hy-Al)与w(Tac-Al)之间的R高达0.975(P<0.01),接近线性关系;w(Tac-Al)随着土壤pH的降低而升高,随着w(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土壤中w(Tac-Al)并不由w(总Al)决定,而是受土壤pH和w(有机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4.
西藏的环境氟水平与砖茶型氟中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进  赵燕  刘箭卫 《环境科学》2002,23(6):97-100
为探讨西藏儿童与砖茶型氟中毒的关系,以拉萨为中点,藏北那曲为北部点,定日县为南部点,对这3个地区的土壤、燃料、水源和主要食物进行了氟含量测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提出的<化学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研究指南>,进行了食物结构、饮茶习惯、儿童食物摄入量以及儿童每日总摄氟量的调查按美国国家牙科研究所Horowitz提出的标准进行了儿童氟斑牙检查.结果表明,3个调查点均属传统的低氟区,而儿童每日摄氟量高,那曲8.03mg,拉萨6.93mg,定日7.68mg.其原因来自含砖茶的食品酥油茶和糌粑(青稞粉拌砖茶水的食物).这2种食物占日总摄氟量的99.74%(那曲),98.70%(拉萨),99.60%(定日),砖茶氟摄入导致西藏儿童砖茶型氟中毒的流行.氟斑牙患病率分别达到82.66%(那曲),52.89%(拉萨),75.93%(定日),氟斑牙指数表明,那曲、定日属氟中毒重度流行区,拉萨属中度流行区.砖茶型氟中毒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氟病新类型,与饮水型、燃煤污染型比较,它具有覆盖面大、隐蔽性强、难以防治的特点,降低砖茶氟含量可能是防治砖茶型氟中毒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05.
茶园土壤氮素组分变化影响茶园土壤供氮能力和氮素循环.以植茶30、50和70 a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氮素组分变化特征及其与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粉粒、全磷、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砂粒、黏粒、pH、电导率、有机碳和蔗糖酶活性逐渐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含水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②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酸解性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且茶园土壤全氮、酸解性铵态氮、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显著高于林地.③全磷、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是土壤氮素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有机氮组分与全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无机氮组分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全氮与砂粒、粉粒、全磷、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6.
2012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data supplemented with month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 are used to examine how religion, politics, and weather and climate affect views of global warming. Evangelical fundamentalism is the most consistent factor among all religion-related variables in determining per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those more oriented toward evangelical fundamentalism being less likely than others to believe in the existence, anthropogenic cause, and advers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 variables, includ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political ideology, support for the Tea Party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determining views of global warming; support for the Tea Party leading to higher likelihood of disbelief in the existence, anthropogenic cause, and negativ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Warming winters coupled with cooling springs of the past decad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10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荠菜叶挥发油进行了提取。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并鉴定了其化学成分,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确定了其中12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65.62%,主要化学成分为:L-胍基琥珀酰亚胺(21.28%)、植醇(18%)、植酮(9.6%)、油酸(4.71%)、棕榈酸(3.97%)等。  相似文献   
108.
活性白土对餐饮业废油脂脱色工艺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活性白土对餐饮业废油脂进行脱色研究,对脱色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摸索出活性白土的最佳脱色条件:活性白土用量5%;初始脱色温度60C;终止脱色温度120C;脱色时间25min。  相似文献   
109.
利用废弃绿茶叶粉末(简称茶叶末)作为吸附剂,考察了pH、温度、时间等对水溶液中Co2+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叶末对Co2+的吸附量随着pH的上升而上升,其中pH=5.50为最佳。茶叶末对Co2+的吸附量均随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吸附速度先快后慢,吸附最佳时间为90min。(2)不同温度下,茶叶末对Co2+的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该吸附过程是化学离子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重金属离子与羟基、氨基的氢原子之间。(3)茶叶末对Co2+的吸附是自发、放热过程,降温有利于吸附,反应时吸附界面上的混乱度增加。(4)盐酸是很好的解吸介质,解吸率为92.65%。通过灼烧(或燃烧)可以回收水溶液中绝大部分的Co2+,不仅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约了资源。  相似文献   
110.
Biomagnetic monitoring of industry-derived particulate pollu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lear association exists between ambient PM10 concentrations and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However,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exposure and illness is limited by low spatial-resolution of particulate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s. Conventional fixed monitoring stations provide high temporal-resolution data, but cannot capture fine-scale spatial variations. Here we examine the utility of biomagnetic monitoring for spatial mapping of PM10 concentrations around a major industrial site. We combine leaf magnetic measurements with co-located PM10 measurements to achieve inter-calibration. Comparison of the leaf-calculated and measured PM10 concentrations with PM10 predictions from a widely-used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indicates that modelling of stack emissions alone substantially under-predicts ambient PM10 concentrations in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Some of this discrepancy might be attributable to fugitive emissions from the industrial sit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particulates from vehicle and industry-derived sources differ,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of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source at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