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7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51.
榕树叶对铀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讨榕树叶对铀的吸附特性 ,考察 pH、吸附时间、含重金属溶液浓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绘制出吸附等温线 ,并求出Langmuir曲线和Freundlich曲线相应方程 .结果表明 :榕树叶在pH =3 ,吸附时间t=2 0min时吸附铀的能力最高 .重金属离子浓度越高 ,榕树叶的吸附量越高。  相似文献   
252.
以化学浸提的方法研究了亚热带红壤丘陵区茶园土壤中活性Al和F的溶出和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浸提液对Al的浸提能力顺序为:1mol/L HCl>1mol/L NH4AC(pH4.8)>1mol/L KCl(pH5.5)>H2O(pH6.8).同样,在4种浸提态F中,1mol/L HCl所提取F的含量最高,含量范围为6.62~38.8mg/kg,1mol/L KCl与1mol/L NH4AC所提取F含量次之,分别为4.57~28.1mg/kg和5.76~32.17 mg/kg,水溶性F的含量最低,含量范围为0.95~4.18mg/kg.各浸提态Al和F主要集中于0~3cm的表层,土壤剖面分布有上高下低的特征.水溶性Al与F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其他各浸提态Al和相关浸提态F之间也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中各浸提态Al和F含量随植茶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受土壤母质、土壤pH值和有机质影响.  相似文献   
253.
Abstract

Pheromones can be used as leafhopper attractants. However, commercial pheromone products, such as the Ingle lure,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including poor persistence in the field. In this study, (E)-2-hexenal, (Z)-3-hexen-1-ol, (Z)-3-hexenyl acetate, (E)-ocimene, linalool, and geraniol were selected and behaviorally tested as potential leafhopper attractants. Y-tube olfactometer tests showed that the C2 formulation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formulations. In tea field trials, the number of leafhoppers caught by sticky board traps baited with C2 lur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caught by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leafhoppers attracted by the C2 lur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attracted by the commercial Ingle lures. Additionally, the total amount of active C2 components on lur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on the lure after 14 days. Thu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2 formulation may attract leafhoppers and have a greater persistence than other formulations in tea field.  相似文献   
254.
本试验比较了三种不同N/K2O的有机无机复肥和进口复肥在赤红壤茶园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肥能促进茶树生长,增大茶芽密度.提高茶叶产量,增加茶叶的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有机无机复肥中的N/K2O对其肥效的发挥有重要作用,N/k2O值以4.5为宜.  相似文献   
255.
曹一兵 《四川环境》1997,16(2):35-37
本文论述了对铸造废旧型砂再生利用的必要性,同时对废旧型砂再生原理、方法和工艺进行了探讨,认为对旧型砂再生利用可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值得铸造行业借鉴。  相似文献   
256.
退耕植茶是川西低山丘陵区响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分布特征,反映植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不同植茶年限(18、25、33、55 a)的老川茶园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撂荒地为对照(CK),研究植茶对土壤团聚体中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富里酸含量(以质量分数计)在2.97~6.26 g/kg之间,胡敏酸含量在1.24~4.89 g/kg之间;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富里酸、胡敏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均在植茶25 a时达到最大值.②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富里酸含量逐渐降低,胡敏酸则表现为≥5 mm粒径团聚体高于其他粒径.③土壤胡富比(HA/FA)在0.30~0.88之间,总体表现为≥5 mm和 < 0.25 mm粒径团聚体腐殖化程度较高,植茶25 a时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有机质含量和品质的提高.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5、2~5、0.25~0.5和 < 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较大.研究显示,植茶有利于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各组分的积累和腐殖化程度的增强,可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植茶25 a时土壤碳汇效应较强,植茶33 a后土壤固碳能力有所下降,可通过改善茶园施肥管理等措施保持茶园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以实现茶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57.
针对传统消毒技术的安全风险问题,以维护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为目标,引入茶多酚作为辅助消毒剂和紫外线消毒联用,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探究不同管材和水力停留时间下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的消毒效果,分析管壁生物膜形貌和菌落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75mg/L是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时茶多酚的较优投加量,可保持48h消毒效果.模拟管网运行过程中整体水质较好,但管材对管网消毒效果的影响较大,30d内球墨铸铁和UPVC管网中细菌量超过100CFU/mL的频率分别为80%和0%,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在UPVC管网中消毒持续性较强.与紫外线消毒相比,紫外线-茶多酚联合消毒对管壁生物膜的破坏效果更明显,且对生物膜中的蓝藻菌和肠道致病菌杀灭效果更强,有利于保障管网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58.
北京9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及叶面微形态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树种叶片对PM(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并与其表面特性密切相关. 在北京市选择空气相对清洁的植物园和污染严重的国贸桥2个地点,测定了9个常见绿化树种——白蜡、大叶黄杨、垂柳、国槐、毛白杨、玉兰、紫叶李、元宝枫和银杏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及其粒径组成,并观测了各树种叶面微形态结构. 结果表明,国贸桥和北京植物园9个树种PM、PM>10、PM2.5~10和PM2.5平均滞留量之比分别为1.64、1.60、1.89和2.50,该比值随PM粒径减小呈增大的趋势. 环境污染会改变树木叶片表面结构与性质,从而改变其滞尘能力. 叶面沟槽深且间距大、润湿性好、气孔密度(>189 N/mm2)(以单位面积气孔数计)较大有利于滞尘;气孔密度(>217 N/mm2)更大的叶片有利于滞留PM2.5~10. 此外,叶面绒毛数量直接影响PM2.5滞留量,在不同污染程度下均表现为有绒毛树叶的PM2.5滞留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59.
The effective disposal of redundant tea waste is crucial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rash resources. In this work, the removal of methyl orange (MO)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spent tea leaves as the sorbent was investigated in a batch experiment. First,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adsorption time, dose of spent tea leaves,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O were investigated. Then,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based on Box- Behnken design, was employed to obtain the optimum adsorption conditions. The optimal conditions could be obtained at a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O of 9.75 mg·L-1, temperature of 35.3℃, contact time of 63.8 min, and an adsorbent dosage 3.90 g· L-1.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 tions, the maximal removal of MO was 58.2%.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ent tea leaves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adsorbent in the removal of MO from aqueous solution.  相似文献   
260.
为了分析不同茶树对Cu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组织中不同化学形态Cu的累积特性,本研究采用水培法,探讨铁观音、肉桂2种茶树在不同浓度Cu胁迫下,茶树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茶树组织Cu含量及不同化学形态Cu含量的变化,以期为重金属对茶树毒害机理和茶树对重金属的自我防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Cu胁迫浓度的增加,茶树根系活力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与对照相比,铁观音下降的幅度远高于肉桂。不同茶树品种在相同浓度Cu胁迫下,其根、茎、叶组织的Cu含量差异不显著,而不同组织中则表现为根叶茎。不同化学形态Cu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u胁迫浓度的升高,2种茶树根部可交换态Cu、碳酸盐结合态Cu、有机结合态Cu含量百分比呈现下降趋势,而铁锰氧化态Cu和残留态Cu呈现上升趋势;茎部可交换态Cu、有机结合态Cu含量百分比呈现下降趋势,碳酸盐结合态Cu、铁锰氧化态Cu和残留态Cu呈现上升趋势;叶部可交换态Cu、碳酸盐结合态Cu、有机结合态Cu含量、铁锰氧化态Cu含量的百分比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残留态Cu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Cu胁迫下,铁观音茶树根、叶部主要以采取提高有机结合态Cu的形式来降低Cu离子毒害,而肉桂则以提高铁锰氧化态Cu形式降低Cu离子毒害,叶部则以提高铁锰氧化态Cu和残留态Cu的形式降低Cu离子毒害。可见,不同的茶树在Cu胁迫下所表现解毒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