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157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286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陈志浩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2):582-584
以厦门市为对象开展的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试验研究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和对象组件,通过建立城市环境空间数据库和污染源监测属性数据库,以及污染源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城市环境污染源空间增减、查询、统计分析的可视化。在分析了城市环境空间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环境空间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并对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紧密集成模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2.
试论全面建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制化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宇  刘长兵 《交通环保》1999,20(1):5-7,17
在综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法制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制定我国环境评价的必要性,进而从完善评价的监督机制和环评技术导则系统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全面建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3.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濠河水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且将濠河污染因子和监测断面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64.
重庆市区2000年前大气环境质量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重庆市区1990年至2000年的大气质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5.
土地利用改造规划的多因子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清市土地利用分布为例 ,在完成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适宜性参评因子空间数据库基础上 ,集成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模型和地块紧凑度模型 ,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土地适宜性多因子空间分析 ,模拟大农业 (耕地、林地、园地 )各目标用地条件下各地块土地使用适宜度 ,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 ,得到单目标土地改造方案 ;再经模型优化和综合比较得出多目标土地利用改造规划可选方案。计算结果表明 ,福清市土地资源中开发改造为新耕地的潜力极有限 ,而用于开发改造新林地和园地的土地尚有226 80km2 和36 34km2 ,为福清市土地利用改造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66.
在对公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HEGIS)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描述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建立HEGIS的可行性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初步探讨HEGIS在环境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功能研究及其开发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67.
城市级环境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我国城市级环境信息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级环境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系统依靠现有的环境数据和管理软件建立城市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依照数据仓库的组织方式对环境数据重新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数据查询分析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同时结合城市环保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环境信息发布平台,提高了环境信息的共享水平。  相似文献   
168.
根据系统科学思想,在城市大气环境质量(AAQ)评价中,对"本质"与"异质"AAQ等量齐观,并强调污染物的低浓度长时间效应.本文探讨了两者的协同评价方法,利用常规监测资料对5个城市作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9.
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结合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中的介入情况,阐述了GIS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GIS在此领域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0.
As GIS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more ‘user-friendly’ tool, and more people recognize the benefits of the technology in their work environment, inevitably greater use will be made of it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ease with which a GIS can now be used often overshadows the complexity underlying this technology and the potential difficulties that can (and do) arise when this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In practice, there are two routes open to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The first is to commission new data for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is to make use of existing data sets. Data are at the heart of any GIS application. A detailed knowledge about the data sources, the method of collection, capture, scale and sampling strategy, especially if the data are to be used in any analysis, modelling or simulation studies, is fundamental to any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information about data (metadata) is seldom available, especially for archival or legacy data sets. Furthermore, although it is now relatively easy to acquire digital data, to input, store, manipulate and display this data, and to output the results of any GIS analysis in the practical sense, little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data quality and how this will ultimately affect present and future analyses and use of the output for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e need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data quality for applications is se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vironmental database for the Moray Firth. Northeast Scotland,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use of selected data sets from the database to aid in the proposed siting of an artificial reef. Using this example, this contribution explore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both existing analog and digital data sets as the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the problems of data acquisition, data quality, data standards, error and how these can affect the operational use of the data in GIS analyses. The solution to such problems appears to lie with improved error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The outcome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an attempt to offer guidance and solutions to researchers and applications specialists undertaking similar studies, by suggesting to what extent studies, such as the artificial reef siting, can safely make use of existing data sets without risking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judgements based on inadequate information, and generated or inherent err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