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174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Four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AWS) were installed on the slopes and foot areas of the Tianshan and Kunlun Mountains along a longitude of 80 degrees east: (1) Taglak 2400 m a.s.l., (2) Aksu 1000 m, (3) Kartash 2800 m, and (4) Qira 1700 m. These two slopes face the Taklimakan Desert. Tagliak li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ianshan, and Kartash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Kunlun. The 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urface data obtained during an intensive observation period (IOP) in spring 2002. It was found that visibility on the slopes decreases in the daytime, and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bility and wind spe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Two snow layers containing dust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now cover in Taglak during the IOP in spring 2003.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warm air parcel containing aeolian dust climbs over the slopes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and dust particl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re transported from the foot areas.  相似文献   
292.
公路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然而当公路建成后便捷的交通对加剧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尤其在干旱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这种影响更为深远。本文分析了这种不利影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93.
在处理了部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从发震断层旋性、历史地震类比、地震活动图像变化和地震序列特征等多方面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本次 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可能为 6级左右  相似文献   
294.
笔者在对粤西进行金银成矿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两类不同成因的混合岩类,第一类为基底混合岩,第二类为断裂变质混合岩,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它们的形成时间、分布空间、成岩方式、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与金银等元素的成矿作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各自特点,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基底混合岩化作用与金银的成矿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断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与金银的成矿作用关系则主要表现为前者或其邻近的构造带对后者的空间上的控制,其次才表现为成矿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95.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内涵 ,并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论述了西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296.
新疆西昆仑尼雅河地区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20万区域化探成果,对锑元素的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西昆仑尼雅河中上游地区是新疆锑富集程度最高、富集规模最大的地区。通过区内锑背景含量、离散程度、异常分布、控制因素、锑元素富集与成矿的密切关系等内容研究,认为该区具有寻找大型锑矿的地质一地球化学条件,资源潜力巨大,是新疆最有希望的找锑远景区,有望成为新疆第一个大型锑矿勘查基地和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97.
1IntroductionPrecipitationisanimportantsourceofnutrientinputtoforestedecosystems,especialywhererockweatheringisslow(Parker,19...  相似文献   
298.
根据新藏公路沿线实际观察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着重通过库地北构造带两侧变质岩、岩浆岩及构造古环境特征的对比,以及对构造带中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和形成环境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构造带的大地构遣演化。认为库地北构造带为古昆仑洋盆消减、封闭的最终位置,是形成于志留纪的板块聚合碰撞缝合带,代表着早古生代阶段塔里木板块的南部边界,也是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和西昆仑山地区区域构造格架的重要构造带。  相似文献   
299.
西昆仑北带库地一带广泛发育基性岩墙群(辉绿岩),其化学成分为拉斑质玄武岩系列。岩脉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具典型的板内溢流玄武岩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弱的Eu正异常。Ta、Nb、Hf、Zr无亏损现象,反映岩脉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明显混染及经历了弱的结晶分异作用;而Sr、P明显亏损。则反映了亏损的源区性质,但不相容元素的比值表现出EMI特征,推测不相容元素富集是软流圈地幔上涌过程中低程度熔融所致。综合本文的研究及野外地质特征。表明辉绿岩是古塔里木南缘新元古代大陆裂解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0.
长白山西坡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长白山西坡旅游资源的特征,并用层次分析法对其主要旅游景区(点)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指出旅游开发的优越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长白山西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