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武汉月湖近代沉积物中的硅藻组合与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武汉月湖2处近代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硅藻组合与其环境关系,共发现24属83种硅藻。结果表明:2个柱状沉积物中硅藻优势属为小环藻属、直链藻属、舟形藻属、Cyclostephanos属。Z-1钻孔共有20属61种硅藻,Z-2钻孔共有24属68种硅藻。Z-1钻孔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Navicula porifera、Cyclostephanos tholifomis。Z-2钻孔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舟形藻(Navicula sp.)、Cyclostephanos invisitatus。就硅藻密度分布而言,总趋势上层最多,平均7.14×10^5~58.65×10^5 ind.g-1,中层其次,平均0.08×10^5~13.98×10^5 ind.g-1,下层最少,平均0.24×10^5~0.64×10^5 ind.g-1。硅藻种数最少的样品出现在沉积物中层,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舟形藻、Navicula porifera、Cyclostephanos tholifomis、Cyclostephanos invisitatus的组合可以指示湖泊水体环境出现富营养化。通过探讨分析影响硅藻分布的环境因素,为恢复月湖近代水环境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2.
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社会,武汉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地理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演化与水文情势都制约着武汉城市的发展,影响其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重大经济政治事件的发生。主要讨论近代汉江河口的变化和市区人工堤坊的建设对武汉城市发展的影响;水网密布的情势与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九省通衢对武汉开埠的作用,以及区位优势对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为当今武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3.
Pollutant loads of surface runo inWuhan City Zoo, an urban tourist are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he pollutant loads of surface runoff in an urban tourist are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two years in the Wuhan City Zoo, China. Eight sampling sites, including two woodlands, three animal yards, two roofs and one road, were selected for sampling and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llutants ranked in a predictable order of decreasing load (e.g. animal yard〉roof〉woodland〉road), with animal yards acting as the key pollution source in the zoo. Pollutants were transported mainly by particulate form in runoff. Particulate nitrogen and particulate phosphorous accounted on average for 61%, 78% of total pollutant, respectively, over 13 monitored rainfall ev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treatment practic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particulate nutrient removal. Analysis of the M(V) curve indicate that no first flush effect existed in the surface runoff from pervious areas (e.g. woodland, animal ground yard), whereas a first flush effect was evident in runoff from impervious surfaces (e.g. animal cement yard, roof, road).  相似文献   
64.
武汉城区土壤剖面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位于武汉市城区附近的南望山土壤剖面样品.表层土壤检测到了美国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含量为991 ng/g.之外还检测到了联苯、苯并[e]芘、苝、二苯并呋喃、二苯并噻吩、惹烯以及一些多环芳烃的烷基取代物.多环芳烃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急剧降低.表层土壤以萤蒽、苯并萤蒽、芘、苯并[a]芘等为主,菲次之.与高环相...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武汉市道路尘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8年5月在武汉市青山区采集道路尘样品,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烟炱(soot)和焦炭(char)含量,并使用特征比值法、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道路尘碳组分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道路尘中OC、EC、soot和char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9、2.21、2.04、0.17 g·kg-1,说明不同碳组分含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相关性分析表明OC和EC的来源存在一定差异,且EC主要贡献来源是soot.OC;EC和char;soot比值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青山区道路尘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也可能受到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根据国家与湖北省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土地利用图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基础,利用GIS对武汉市的生态用地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可用土地规模为51 028.75~113 537.77 hm2,如能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则全市的林木绿化率仅此就可以增加6.01%~13.37%。其中未利用土地如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4.1%,其他的水岸、道路、坡耕地等的绿化潜力为1.91%~9.27%。目前的林业生态建设应该首先以挖掘未利用土地的绿化潜力为主,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用地向林业生态用途的转化。  相似文献   
67.
城市环境影响模拟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是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以采取措施从源头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城市环境属于复合多动态系统,传统的一些方法可以实现城市环境影响的模拟预测,但参数调控方面的功能较不完善。文章将基于信息反馈控制理论的系统动力学引入城市环境影响模拟中,构建城市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整环保投入、科技投入、经济增长速率以及单位能耗等系统变量,对武汉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量和主要资源消耗量(能源、水)等进行了四种情景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系统动力学适合于研究复杂系统行为,具有较强的模拟和调控能力,同时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和信息成本高等缺点;(2)"两型"发展模式(Ⅳ)下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低于其它3种情景,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武汉市污染物削减、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8.
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杨  刘艳芳  丁庆  江平 《生态环境》2010,19(11):2534-2539
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利用1996和2006年Landsat5的TM影像解译结果,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定量研究了1996—2006年11年间的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6年期间,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总体特征表现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2)这11年间耕地转化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这3种变化类型分布最为广泛,转换率最大;(3)11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变化幅度较大,并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年变化速度达到1.25%;(4)1996—200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大于0,说明武汉市处于土地利用发展时期,土地利用集约度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9.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从"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三个层次构建农户土地流转认知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利用"武汉城市圈"典型地区土地流转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在农户土地流转认知中的作用。研究证实:不同农户认知群体之间存在不同流转认知偏好,"无文化的老农民"相对于"有文化的年轻职业者"在土地流转认知中更加保守;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普遍偏向土地的资产属性和财产权利,农村土地流转具备内在动力;然而,出于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需求,农户不会因为其家庭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明显脱离土地而产生强烈的土地转出愿意,农户的家庭生计条件及"土地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村镇干部"取信于民"是农户获得"安全感",克服风险规避心理促进土地流转认知的最重要因素;流转价格是对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物质与精神"双重损失"的资金补偿,两者的匹配程度对农户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要规范流转程序、健全流转监督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确保农民获得公平的社会保障,加快推进和支持农村教育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和农业经营扶持机制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0.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一交互关系,是两者彼此响应的耦合产物。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响应胁迫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两型社会"战略提出后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整个城市圈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增长速度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维持稳定,再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化的特征,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由"胁迫"到"促进"的转变。A值越来越大,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3年的1.66。H值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特征,由2008年的0.9降低到2010年的0.09,2013年迅速提升到1.71,表明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到"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载荷对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变的特征,资源环境绩效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响应的特征。3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以正响应为主的"凹陷"结构向分化的"板块"结构演化,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区域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资源环境载荷响应指数和绩效响应指数表现出"向心性"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