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05篇
综合类   826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何文君 《环境与发展》2020,(1):86-86,88
在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的背景下,城市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黑臭水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理,则会对原有水生态循环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本文首先对城市黑臭水体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2.
为探究地表水体与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选择天津市3个水源地与6条主要河流,采集了26个地表水样与6个沉积物样品,利用固相萃取与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了水样及沉积物中1-萘酚(1-naphthol)、壬基酚(nonylphenol, NP)、双酚A(bisphenol A, BPA)、2-苯基苯酚(biphenyl-2-ol)、3,4-二氯酚(3,4-dichlorophenol)、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和对叔丁基苯酚(p-tert-butylphenol, PTBP)等7种高关注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并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法和熵值法(ecological risk quotient, RQ)评估7种酚类化合物水环境和沉积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地表水样中7种酚类化合物均全部检出;其中壬基酚的检出浓度最高,其次为四溴双酚A、对叔丁基苯酚、1-萘酚、2-苯基苯酚、3,4-二氯酚和双酚A。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污染分布规律与水样相似,除双酚A外的目标物全部检出。其中,壬基酚浓度比其他物质浓度高2个数量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壬基酚对水环境与沉积物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而四溴双酚A、对叔丁基苯酚、1-萘酚、2-苯基苯酚、3,4-二氯酚和双酚A则对环境具有较低风险或者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63.
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借助GIS,分析了重庆市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TSP,SO2和NOx质量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在"九五"期间和2002年2个时期,重庆市大气污染物在空间上均呈不均衡分布.整体上,SO2的空间自相关性很强,属集中分布模式;TSP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属于随机分布模式;NOx处于二者之间.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区县的大气污染物之间相关性较弱.此外,利用缓冲区和内插浓度表面法分析了2个时期的污染物质量浓度随离行政中心距离变化的趋势,发现ρ(TSP)和ρ(SO2)在各地带内均有明显削减,而ρ(NOx)削减不显著;ρ(SO2)和ρ(NOx)随距行政中心距离增大下降,但ρ(TSP)随距离增大而增加.3种污染物质量浓度都在离行政中心50~60 km的地带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得出目前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的特征距离为50~60km.   相似文献   
64.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苏锡常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原锡山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时间的土壤取样点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转换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1980—199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为0.59;1995—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增加为0.74. 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1982—2005年原锡山市pH降低0.58,w(有机质)降低1.02 g/kg,w(全氮)降低0.16 g/kg,w(全磷)降低0.48 g/kg,w(速效氮)降低7.63 mg/kg,w(速效磷)增加26.16 mg/kg,w(速效钾)增加36.9 mg/kg,土壤含水率降低0.52%,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降低3.06;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5.
武汉市2001~2005年大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对武汉市2001~2005年东湖梨园等6个监测站所监测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结果的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家标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区各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做出了合理的综合评价,并由模型中各污染因子的权重判断出可吸入颗粒物(PM10)武汉市大气质量的制约因子,二氧化氮(NO2)的权重逐步上升。根据分析数据初步分析了三种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6.
构建了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评价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依据灰色关联度的大小划分了工业行业资源环境节约水平的等级标准。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对工业行业的资源环境节约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的13个工业行业的资源环境节约水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并且文章结合行业产值贡献水平,提出了各工业行业发展的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67.
南京河西地区岩土体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河西地区是南京市重点开发的新市区,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相似,主要为长江高河漫滩地质地貌单元。本文选取该地区47个典型钻孔的岩土体剪切波速资料,采用三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回归分析,运用相关系数R(或测定系数R2)检验Vs—H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根据计算的SD值选择较优的数学模型。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类岩土体的Vs—H线性相关关系显著,说明采用上述数学模型进行Vs—H回归是可行的。对两个工程场地进行剪切波速预测,并对场地类别作出划分,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类岩土体的Vs—H经验关系是可靠的,符合当地岩土特征,在样本深度范围内有足够的工程应用精度,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68.
四川及重庆蕨类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和珍稀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及重庆为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总计有52科,141属,约880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是最重要的3个科,其种数占本区种数的50.5%,金星蕨科、中国蕨科和铁角蕨科在本区也有较多的种类分布。在本区主要的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和蹄盖蕨属,它们的种数都超过50种,合计占本区种数的22.8%,其次有铁角蕨属、瓦韦属和毛蕨属,其种数都逾25种,而有近85%的属不足10种。热带成分的属在本区占53.9%,但它们的区系存在度不大;东亚分布的属占16.3%,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温带分布的属占12.7%。本区无特有科;仅光叶蕨属1个特有属,还有6个中国特有属;有387种为中国特有种,约占本区种数的44%。特有种的32%为本区特有,其余以与中国西南片区(占22.5%)和整个南方片区(占26.1%)共有为主。本区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有10种,其中1级3种,2级7种。  相似文献   
69.
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根据南京市1991~2003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进而评价了南京市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南京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遏制,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这主要归功于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巨额的环境投资。  相似文献   
70.
成都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较典型的同心圆城市之一。目前,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阶段。从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对成都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行政辖区内的14个郊县(区)呈现具有黄金分割特征的五边形结构,并可划分为5个五边形。它们分别是: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5个近郊县、区构成的卫星城镇环;大邑-崇州-邛崃-蒲江-新津5个郊县构成的远郊城镇环;以都江堰为共同顶点,由近郊卫星城镇与远郊县、区构成的2个五边形城镇环(郫县-新都-青白江-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都江堰),以及成都主城区东、南部尚待形成的五边形城镇体系结构。在理论上论证了成都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