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8篇 |
免费 | 1041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236篇 |
综合类 | 1988篇 |
基础理论 | 345篇 |
污染及防治 | 175篇 |
评价与监测 | 321篇 |
社会与环境 | 299篇 |
灾害及防治 | 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18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20篇 |
2016年 | 153篇 |
2015年 | 176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227篇 |
2012年 | 264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54.
为给进一步实施滇池入湖污染控制及小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依据,以滇池环湖28条河流入湖水量及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质量浓度逐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滇池河流不同形态氮的入湖浓度(ρ)和入湖负荷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的入湖负荷贡献. 结果表明:①滇池河流入湖ρ(TN)在2.91~94.01 mg/L之间,以ρ(DIN)(DIN为溶解性无机氮)最高,而ρ(DON)(DON为溶解性有机氮)和ρ(PN)(PN为颗粒态氮)均较低. ②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总量为6 908.47 t/a,绝大多数河流以DIN负荷为主,平均贡献为67.15%;DON和PN入湖负荷贡献相近,平均分别为17.86%和14.99%. ③不同形态氮入湖负荷贡献的季节性差异明显,DIN入湖负荷较高值出现在春夏季(3—9月),平均贡献达74.01%;DON入湖负荷较高值则出现在秋冬季(9月—翌年1月),平均贡献达33.42%;PN入湖负荷贡献月份变化差异较小,最高值出现在2月,贡献为40.19%. ④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不仅要考虑DIN的贡献,也应重视DON和PN负荷,控制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需要考虑不同河流不同形态氮负荷组成及其季节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5.
太湖流域安吉县城绿地系统水生态服务功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论文对太湖流域上游区域安吉县城绿地系统的水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将安吉绿地分为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研究表明安吉县城绿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减少地表径流和净化水质的水生态功能。2008年,安吉县城绿地系统共减少地表径流400.3×104 m3;削减雨水径流污染物COD 16.0 t、TN 7.91 t、NH4-N 0.22 t和TP 0.29 t。绿地系统的水生态服务功能与绿地面积以及植被组成相关,在安吉县城绿地系统中,总截留降水和去除污染物最多的为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其次为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 相似文献
56.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温度、pH、扰动强度、供气量)对底泥释放COD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升高能加速底泥中有机质的释放;上覆水在弱酸至中性条件下底泥释放有机质最低;扰动上覆水体会加快有机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57.
选择合适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合成方法以及建模变量对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估测及其空间分布反演具有重要作用. 以新疆博斯腾湖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研究对象,按照最小值、中值以及均值Sentinel-2多时相卫星影像合成方法生成光谱变量,同时引入气候和地形等环境变量作为建模变量. 结合Boruta变量筛选算法和随机森林(RF)模型分析探究不同影像合成方法以及变量集合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估测的影响及差异. 结果表明:①环境变量结合光谱变量能够较好地估测土壤有机碳含量,环境变量中的气候变量对博斯腾湖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建模估测发挥着关键作用;②相对于全变量集合,经过Boruta变量筛选算法后的特征变量模型估测精度要更好;③均值合成的影像光谱变量结合环境变量的建模效果最好,最优模型的估测精度R2为0.97,RMSE为2.919 g·kg-1,RPD为5.319. 使用Boruta变量筛选算法对多时相均值合成光谱变量与环境变量所建立的RF模型能够准确地实现博斯腾湖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反演估测,为该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准确估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8.
柴窝堡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湖表层底泥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Cu、Zn、Pb、Cd含量均超出乌鲁木齐市土壤背景值。除湖心区外,Cd在5个监测区域中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为中等;其它重金属在5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为轻微。各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Zn与Cu,Pb与Cd、Cu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这4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柴窝堡湖表层底泥受到Cu、Zn、Pb、Cd污染,需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重金属由底泥进入水相。 相似文献
59.
60.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极端地面温度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林隙各样点极端地面温度的连续观测,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并揭示了林隙极端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林隙极端地面温度不同空间样点之间存在异质性,而且异质性的强度、 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而改变,各月平均极端地面温度斑块形状复杂,最高地面温度大小顺序均为6月>7月>8月>9月,最低地面温度大小顺序为7月>8月>6月>9月,月平均地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同一月份地面最高温度的大小顺序是空旷地>林隙>郁闭林分,地面最低温度大小顺序是郁闭林分>林隙>空旷地。研究旨在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