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06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69篇
综合类   669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170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焉耆盆地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不同水分、盐分梯度,将焉耆盆地分为河畔区、荒漠区和湖畔区。调查不同区天然植被种类、数量、盖度等因子与不同水分、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河畔区从第一分水枢纽到开都河下游70km范围内,土壤水分无明显梯度变化,土壤盐分、地下水矿物质含量则呈明显增加趋势;随盐分梯度变化,乔、灌、草植被盖度与土壤含盐量呈指数关系;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为0.5~2.4m,当地下水矿物质含量为0.62g/L时,河畔区植被生长最好。荒漠区(西区、南区、北区)从西北到东南方向,土壤水分、盐分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盐分条件对植被盖度有明显影响,当土壤含盐量在6~10g/kg之间时,随土壤含盐量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植被种类明显减少。湖畔区离湖1~3km范围,随离湖距离增加,土壤水分减小,盐分增大;随土壤含盐量增加,灌、草植被盖度逐渐减小,适宜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范围为0.5~5.7m;当地下水矿物质含量0.5g/L左右时,湖畔区植被生长最佳;地下水矿物质含量3~5g/L时,盐漠植被仍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892.
云南省□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地处铅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的兰坪金顶铅锌矿区下游河流——江的水体重金属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采样,采用室内试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水体中的ρ(Pb)和ρ(Cd)以及底泥中的w(Pb)和w(Cd)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江流域水体中ρ(Pb)和ρ(Cd)平均值分别为0.448和0.167 mg/L,均已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GB3838—2002);水体中ρ(Pb)和ρ(Cd)与采样点及矿区的距离呈正相关,即距矿区越近污染越严重,距矿区越远则污染越轻;水体中的ρ(Pb)和ρ(Cd)与底泥中的w(Pb)和w(Cd)呈正相关;重金属Pb和Cd的生态危害系数属于很强生态危害范畴,严重威胁流域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93.
利用生物安全法计算设计流量,并以赣江为例,利用赣江干流的峡山、栋背、樟树、峡江、吉安和外洲站6个水文站1990-2004年15年(其中外洲站为1954-2004年共51年)的水文数据,用不同方法计算各水文站的设计流量,通过对比可知生物安全法设计流量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94.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方案系统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陈冰  李丽娟  郭怀成  孙海林 《环境科学》2000,21(3):16-16-21
利用系统动力学对柴达木盆地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该地区的特点以人口为主要承载目标建立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 SDIMWRSCCB) .通过该模型对柴达木盆地 2020年和 205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承载人口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提出高、中、低 3个方案 .并进一步分析比较得出一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方案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  相似文献   
895.
韩江流域典型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韩江流域典型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土壤肥力关联度排序为天然常绿阔叶林(0.920 16)>针阔混交林(0.892 87)>灌木林(0.813 07)>桉树人工林(0.788 58)>竹林(0.759 85)>马尾松林(0.742 96),天然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比较肥沃,马尾松林土壤肥力相对较差.说明土壤肥力不仅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而且与林地凋落物的蓄积和分解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896.
研究气候变化下林地植被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对于保护涵养水源的林地植被系统,合理规划管理流域水资源有着重要作用。以汉江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采用结合[1]土壤含水量与植物类型修正蒸散发量得到植被生态需水量的方式,从时空角度定量研究了在生长季4~10月份流域林地植被生态需水量及其趋势性变化,并且分析了生态需水量对各气象因子变化的敏感性程度。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林地植被多年平均生长季生态需水量为6.915 8×109 m3,整体上呈现非显著性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生态需水量对不同气象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最高温度水汽压太阳辐射风速最低温度,生态需水量对各气象因子敏感程度的地带性分布特征还与各区域的纬度、海拔、植被类型和下垫面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97.
News accounts both reflect and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through their noted ‘agenda-setting’ capability. We examined newspaper articles in Australia’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from 1843 to 2011 to observe the evolution of media coverage on water issues related to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 supply-related articles have dominated the reporting of water issues since 1843. This emphasis is reflected in the institutions involved and their related policy/management initiatives, as well as the themes of the articles. Extreme events such as flooding and drought have punctuated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reports on water issues. An economic development-driven tone was overwhelmingly predominant in newspaper articles (85 % of the total);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decline in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driven tone relative to 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oriented tone of articles since 1994. People from academia and NGOs were rarely quoted. Inclusion of wider range stakehold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strategic break-through and natural ev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opportunity” to change public opinion on water issue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898.
滇池流域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9.2和GIS技术对研究区QuickBird影像图进行下垫面类型分类和统计,在对降雨产流过程及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008年的降雨总量,定量计算滇池流域全年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流域内城镇区域屋顶、庭院、道路、绿地及其他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13.8%、11.6%、5.2%、3.8%及65.6%。2008年滇池流域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COD、TN、TP分别为2.95×10^4t、1.24×10^3t、103t。滇池北岸昆明主城区内的建成区全年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负荷COD、TN、TP的产生量分别为2.39×10^4t、9.89×10^3t、8.24×10^3t,对滇池流域COD、TN、TP的贡献率总和分别为81.2%、79.5%、80.3%。  相似文献   
899.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科学评估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可以为区域经济分析和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以黄河流域504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权灰色模型、Jenks最佳分类法和Kernel分析等方法,基于人均、地均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指数构建经济密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密度综合评价模型,从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集聚状态两个维度对2000年、2014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的特征状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人均密度系统影响,地均密度系统只是强化或减弱人均系统的分异强度。(2)黄河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密度差异明显。东部经济密度水平高,且形成了以郑州、济南为中心的高级别集聚状态,中东部以西安为中心形成了次一级集聚状态,而中西部经济密度整体水平低且仅有少量的弱集聚核心和集聚影响区。(3)流域中西部内部经济空间分异也发生变化。内蒙古、河南的经济密度水平较高,而其他省区的水平相对较弱;流域中西部高水平、中高水平经济密度区域及实力较强的集聚核心和扩展轴带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河南中部、陕西南部、山西中部,其他省区的集聚核心和扩展轴带较弱。  相似文献   
900.
Scenario‐based and scenario‐neutral impacts assessment approaches provid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about how climate change‐driven effects on streamflow may change th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multipurpose dams. Examining a case study of Cougar Dam in Oregon, United States, we simulated current reservoir operations under scenarios of plausible future hydrology. Streamflow projections from the CGCM3.1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or the A1B emission scenario were used to generate stochastic reservoir inflows that were then further perturbed to simulate a potentially drier future. These were then used to drive a simple reservoir model. In the scenario‐based analysis, we found reservoir operations are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in fall and winter inflow could lead to more frequent flood storage, reducing flexibility to store incoming flood flows. Uncertainty in spring inflow volume complicates projection of future filling performance. The reservoir may fill more or less often, depending on whether springs are wetter or drier. In the summer, drawdown may occur earlier to meet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From the scenario‐neutral analysis, we identified thresholds of streamflow magnitude that can predict climate change impacts for a wide range of scenarios. Our results highlight projecte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for Cougar Dam and provide an example of how scenario‐based and scenario‐neutral approaches may be applied concurrently to assess climate change impa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