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36篇
  免费   1113篇
  国内免费   2674篇
安全科学   2454篇
废物处理   182篇
环保管理   2518篇
综合类   9204篇
基础理论   1893篇
环境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288篇
评价与监测   914篇
社会与环境   1738篇
灾害及防治   1215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553篇
  2020年   512篇
  2019年   483篇
  2018年   425篇
  2017年   589篇
  2016年   689篇
  2015年   669篇
  2014年   723篇
  2013年   947篇
  2012年   1165篇
  2011年   1301篇
  2010年   935篇
  2009年   946篇
  2008年   799篇
  2007年   1188篇
  2006年   1185篇
  2005年   962篇
  2004年   813篇
  2003年   904篇
  2002年   729篇
  2001年   629篇
  2000年   574篇
  1999年   560篇
  1998年   423篇
  1997年   334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57篇
  1994年   252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9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为深入分析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对水体有机质、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内源氨基酸和有机质的贡献及养分循环机制,采集太湖北部富营养化区域梅梁湾中的水样,用于在室内培养太湖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铜绿微囊藻生长、衰亡过程中氨基酸的摩尔浓度及其组成特征的变化,探讨藻类产生的氨基酸和有机质对湖泊水体中有机质、TC(总碳)及DTN(溶解性总氮)的贡献. 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对水体中TC、DTN、TOC(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23%~37%、46%~93%和46%~83%;在衰亡期,水体中难降解氨基酸(如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摩尔浓度(c)为60.4 μmol/L,显著高于同时期易降解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摩尔浓度(40.9 μmol/L);c(D-氨基酸)/c(L-氨基酸)由初始的0.28降至0.09,表明在铜绿微囊藻对数生长至衰亡期间,水体中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逐渐降低. 研究显示,在水体有机质降解程度降低的同时,氨基酸摩尔浓度逐步增加,因此大量未降解的氨基酸沉积下来成为水体有机质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72.
Air quality management in China: Issues, challenges, and options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trol progress and current status of air quality,identified the major air pollu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future,proposed the long-term air pollution control targets,and ...  相似文献   
473.
Accelerat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unregulated disposal of waste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e-waste) in China have cau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levels, trends, and bio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and other potential alternative BFRs including hexabromocyclododecanes (HBCDs), 1,2-bis(2,4,6-dibromophenoxy) ethane (BTBPE) and decabromodiphenylethane (DBDPE) in wildlife from China. PBDE levels in wildlife from China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other parts in Asia, and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from Europe but were lower than those from North America. However, wildlife from the e-waste recycling sites in South China and East China contained much higher PBDEs compared to other reports around the world, suggesting the heavy contamination of PBDEs in these regions. The alternative BFRs were also detected in wildlife, revealing that the animals are exposed to these chemicals, in addition to PBDEs. Temporal trends indicated by levels in marine mammals from South China suggested that PBDE levels increas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90s to 2000s, but decreased from the middle of 2000s, followed by relatively steady levels. In contrast, HBCDs were found to b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from 1997 to 2007, indicating the increasing usage of HBCD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Compared to PBDE profiles found in other parts, aquatic species and birds from China contained relatively higher contributions of BDE-28 and 209,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e possible different usage pattern of PBDEs. Future works including keeping monitoring at a reasonable scale and frequency to make sure levels near urban centers indicative of population do not increase are needed. Additionally, focus effort on e-waste recycling regions to look for impacts and to determine if regulation/controls are resulting in lower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sentinel species in monitoring effort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474.
铜陵相思谷尾矿用于处理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相思谷尾矿是夕卡岩型矿床尾矿的典型代表,以富含碳酸盐为特征.为了考察该尾矿砂在AMD淋滤作用下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用于处理AMD的有效性,研究在自行设计的动态实验柱中填充尾矿砂,在保持进水理化性质不变的条件下对其进行80 d的连续淋滤实验,实验过程中定期检测出水的成分,实验结束后对尾矿砂中元素赋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出水pH值始终维持在7.5以上;Cu、Zn、Fe离子浓度分别保持在0.1、0.4、1 mg.L-1以下;尾矿砂的渗透系数逐渐降低,由初始的0.23 cm.s-1降至实验结束时的0.10 cm.s-1;固体中元素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进水Cu2+、Zn2+主要通过2种作用被固定:Fe氢氧化物的吸持和自身沉淀(形成碳酸盐).研究发现铜陵相思谷尾矿具有较强的酸中和潜力,在中和过程中不仅不会产生重金属离子的淋滤迁移,相反会对其产生沉淀和吸附,因此,可以考虑将该尾矿作为AMD处理的有用材料进行废物利用.  相似文献   
475.
高速铁路车轮的振动辐射噪声在轮轨滚动辐射噪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1500Hz以上的频段内占主导,对列车车轮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改变车轮的形状,可以达到较好的减振降噪效果。本文对高速铁路车轮优化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评论,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76.
城市再生水景观回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华的暴发。为了抑制藻类的大规模生长,需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便将有可能爆发水华的藻类及时杀死或除去。目前,人们已经对景观水体中常见藻类的生长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水体中藻数量(藻密度)的多少与水体的pH值和DO值的变化有密切而相对稳定的关系。通过在线实时监控pH值和DO值,找到△pH、△DO与藻类生长之间的关系,并结合pH、DO、温度、正磷酸盐和总氮等指标,实现实时识别和预测水华爆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77.
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流涛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9):1702-1708
利用中国1997~2009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框架下测度农业环境技术效率,评价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并考察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整体偏低,并且研究期内呈现波动状态;不同省(市)环境与农业发展协调性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对应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变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业环境管理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环境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这应是农业环境管理政策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478.
为定量评估生物炭对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16篇相关文献,共866对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生物炭对我国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解释了因子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后可改善主粮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主粮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为8.77%.其中,当生物炭pH为7~8时,平均增产率最大,可达26.49%;其C/N<60时,平均增产率为13.73%,显著高于C/N≥60的平均增产率.将生物炭施入酸性或中性土壤中,更能发挥其增产效应.当施炭量为10~20 t·hm-2时,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增产率最大;施炭量为15~25 t·hm-2时,水稻平均增产率最大.但是,不同施炭水平的水稻增产率相近,可考虑损失部分产量,适当减施以兼顾经济效益.此外,生物炭增产效应会随施用年限增加而不断减弱,一般3 a后增产不显著.SEM表明生物炭施用量不仅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还通过改善土壤肥力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而生物炭C/N和pH仅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主粮作物产量.因此,今后...  相似文献   
479.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砚瓦川为研究区,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和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SIAR模型,定量识别旱季和雨季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阐明不同污染源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流域地表水无机氮主要以NO3--N和NO2--N形态存在,NO3--N和NO2--N雨季浓度平均值均高于旱季,而NH4+-N则呈现相反特征;流域内地表水硝酸盐的转化过程主要以硝化作用为主,雨季其主要来源是粪肥污水,而旱季主要为粪肥污水和土壤氮淋溶,铵肥次之;不同污染源对流域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旱季与雨季城镇污水排放的贡献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31.40%和65.66%,且雨季污水排放对NO3-的影响远高于旱季,夏季居民用水增加导致大量污水排放至流域内是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0.
基于空间尺度效应的西南地区植被NPP影响因子探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参数,研究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MODIS NPP数据、气象数据、 DEM数据、人口密度数据、 GDP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R/S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西南地区及其六大地貌单元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探究植被NPP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地貌单元中,除青藏高原南部外,其余地貌单元植被NPP均表现为改善态势,其中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表现为极显著改善.西南地区的植被NPP变化斜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PP呈上升趋势的区域面积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区域面积,但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均以下降为主.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除云贵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异主要受气温影响外,海拔是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单元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其中,海拔∩温度对西南地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