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75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613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49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本文应用水生物、污水生物体系的划分阶段,以评价上海市第二水源长江两个取水口的环境质量.1989年枯水期(2~3月)和丰水期(7月)在长江口河流段南岸的浏河和浪港二个站位,分别在近岸(5m水深)和远岸(10m水深上、下层)的断面,进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调查.结果认为两个取水口应是β中污型(βm),属尚清洁带.相比之下,浏河站比浪港站差,近岸比远岸差,丰水期低潮时比高潮时差,浏河站丰水期比枯水期差,浪港站枯水期比丰水期差.其主要受自邻近河道排放水,上海市污水排放和涨落潮污水流向变化的影响,反映了河口区环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2.
计算了我国部分河流天然物理化学条件下重金属在水相-颗粒物相间的分配系数,长江水系重金属水-固分配系数大于黄河反映了颗粒物度组成的差异,而长江口重金属-固分配系数大于长江武汉段则反映了离子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平衡分配法根据实测天然分配系数尝试了长江,黄河沉积物某重金属的质量基准。  相似文献   
193.
长江水体氯化过程中强致突变物前驱物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X「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H)-呋喃酮」是饮用水液氯消毒中产生的一种具有强致突变性的副产物,利用一系列XAD吸附树脂和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将长江水中的溶解态有机物分离为溶解态腐殖酸类,憎水弱酸类,憎水碱类,憎水中性物类,亲水酸类,亲水碱类6种组分,分别对不同组分的有机物进行氯化处理,用GC/MS选择离子峰面积法测定产物中的MX。  相似文献   
194.
长江流域治理开发是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总称,包括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及流域管理等内容,经过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努力,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流域治理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息息相关,正确评价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作用,对于促进治江事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江流域近五十多年来治理开发的总结归纳,分别从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等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认为长江流域治理开发总体上对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充分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5.
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南京、镇江、南通4江段水质污染及其对鱼类毒性影响的调查监测可发现,长江下游江段主航道水质较好,符合国家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但近岸带水质由于受污染带的影响,水质污染较严重,其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挥发酚等.上述这些污染物质对鱼类具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其不但可引起鱼类的急性中毒,而且可诱发鱼类产生微核,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菌株表现出一定的致突变性.同时在上述几个江段鱼体内可检出较高的蓄积性污染物的残留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下游江段正在遭受沿江诸多工业废水的污染,尤其是污染带的作用,并且这种污染对区域性渔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6.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将NCAR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MM5和作者开发的化学模式相耦合,建立了一个中尺度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利用该模式选取了2个典型个例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臭氧化学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模式再现并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结合地面观测资料进一步定量分析控制该地区臭氧浓度的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个例模拟和分析表明,模式基本反应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进一步的因子分析解释了模拟区域内1999 06 18(个例2)臭氧浓度普遍比1999 08 07(个例1)的臭氧浓度高的原因.模拟结果表明天气条件决定的大气动力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个例2区域臭氧浓度普遍偏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表明,物理因子(平流输送,垂直湍流输送)的作用和化学因子的作用同样重要.同时还做了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实验研究,并对中尺度云雨化学模拟及其对臭氧化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7.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唯一淡水生活的鼠海豚类,近年来种群数量严重下降,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2021年升级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种群有所恢复。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我国科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监测至今,监测方法不断更新完善,对长江江豚现状的了解也越来越充分。该文回顾了截线抽样法、水下被动声学及自动实时监测系统、无人机、环境DNA等监测方法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分析监测方法存在的不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为长江江豚的监测及保护提供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198.
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N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fluminea)为例,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通过对上覆水、孔隙水和沉积物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底栖动物对潮滩N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河蚬主要通过排泄和生物扰动影响N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转化。在富氧的环境下,底栖动物的活动结果使NO3 N在上覆水中有明显的持续累积效应,NH4 N在较深层孔隙水中积累,而NO2 N易在沉积物中累积。  相似文献   
199.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城镇化依据关联性可以划分为"耦合聚集"型、"中心洼地"型、"拮抗聚集"型及"核心边缘"型,各类型县域空间格局演变明显。(4)內源力在"耦合聚集"型县域及"拮抗聚集"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促进作用,投资力对"中心洼地"型县域影响作用明显,而"核心边缘"型县域主要驱动因子为行政力和內源力;根据各类型县域主要驱动因子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应措施,以做到因地制宜地指导各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0.
张政  周廷刚  周志衡  昌悦 《环境科学》2024,45(3):1304-1314
探究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驱动机制,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系统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的时空演变,并探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化对PM2.5浓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大致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②热点城市有向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扩张的趋势,冷点城市空间相关程度有所增强.③PM2.5浓度与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间分别存在“N”型、倒“U”型和“U”型曲线关系.第二产业和能源消耗对PM2.5浓度变化呈显著促进作用,降水和植被能够有效地削弱PM2.5污染.④各城市化因子在局部的整体驱动效应均发生了转化,其主要影响区域集中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东南、西北和西南等边缘地带城市.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发展现状和区域特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