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279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8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有机质对三峡库区消落区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峡库区丰都消落区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以及去除轻组有机质沉积物和沉积物矿物质对磷的吸附等温曲线,揭示了磷的赋存形态及释放与有机质的关系. 结果表明:消落区本底土壤较沉积物w(总磷),w(有机磷)及w(活性磷)更高,首次覆水时更具潜在释磷风险,夏季出露期有利于沉积物有机质和有机磷积累,沉积物有机质矿化分解对磷释放起促进作用,沉积物中w(有机质)与w(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与w(无机磷)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2.
居住小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缓解城市居住问题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减轻这些负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尽可能的减少小区的不透水地表面积以使地表径流量得到消减。道路作为居住区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应当重点考虑。本文以南京市桌新建居住区为例,从减少道路面积和改变地面铺装方式两个角度来寻找减少小区内部不透水铺装面积的方法,并估算了由此所能消减的地表径流量。根据实例分析可知,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切实有效的减少小区不透水面积进而减少雨水的径流量。  相似文献   
93.
20世纪后半叶,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虽然为国家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但大片湿地遭到破坏。现在为拯救中国这块唯一保持原始面貌的淡水湿地,当地政府制定了具体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条例。建立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三江平原湿地终于纳入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为了加深人们对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意义的认识,本文从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状况、三江湿地开发对当地生态和经济的影响入手,论述了三江平原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4.
提出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系统的技术构思,构筑了“辽宁省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的构架,阐述了推进此动态监控系统完善的研究方案与系统实施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95.
Abstract

Despite its strong advantages in resource,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 China's Northeast Industrial Area is also experiencing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degradation of ecological condition, etc., which prevent this area from achiev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source problem,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d a strategy of circular economy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is are, discussed the theories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resource recycling, and finally concluded that improving resource productivity is at the core of circular economy.  相似文献   
96.
天水地区地处陇南山地向陇中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天水地区共有307种野生动物,占甘肃野生动物总种数的41.88%,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针对目前天水地区野生动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管理、保护生境、扶持和引导社区经济、加强科学研究、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矛盾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7.
利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有效的方法.选取肥城矿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通过计算机自动计算与手工屏幕矢量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遥感信息提取,统计出肥城矿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河流长度.根据统计信息计算各类生态指数,对肥城矿区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肥城矿区生态环境等级为良,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学生消费市场的调查分析,掌握武陵源风景区学生市场开发现状,对其所采取的学生市场开发策略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进一步开发学生市场的对策,为武陵源及其他风景区的学生市场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
Forecasting the temporal trend of a focal species, its range expansion or retraction, provides cruci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population viability. To this end, we require the accumulation of temporal records which is evidently time consuming. Progress in spatial data capturing has enabled rapid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across large scales. Therefore, it would be appealing to infer the temporal trends of populations from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ir distribution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models from the fields of range dynamics, occupancy scaling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here I present a model for forecasting the population trend solely from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Numerical tests using cellular automata confirm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s inferred from the model, between the temporal change in species range sizes and the exponent of the power-law scaling pattern of occupancy. The model is thus recommended for rapid estimation of species range dynamics from a single snapshot of its current distribution. Further applications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uld provide a swift risk assessment, especially, for endangered and invasive species.  相似文献   
100.
将GI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首先,根据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个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分指数;然后运用GIS技术,根据每个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和分指数,自动生成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及各不同侧面质量状况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渝西区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空间格局大体吻合,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表明自然条件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同样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决定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