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271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society is impeded by the large gap between science and policy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weaknesses in societal relev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policy. We analyse experiences from BONUS, the policy-driven joint Baltic S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07–2020), which is part of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ERA) and involves combined research funding by eight EU member states. The ERA process decreased fragmentation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BONUS funding increased the scientific quality and societal relevance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strengthened the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Acknowledging the different drivers for science producers (academic career, need for funding, peer review) and science users (fast results fitting policy windows), and realising that most scientists aim at build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instrumental use, bridges can be built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requires strong programme governance stretching far beyond selecting projects for funding, such as coaching, facilitating the sharing of infrastructure and data and iterative networking within and between science producer and user groups in all programme phases. Instrument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successful science-society integr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1) coordinating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with strong inputs from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2) providing platforms where science and policy can meet, (3) requir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to decrease fragmentation, increase quality, clarify uncertainties and increase consensu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4) encouraging and supporting scientists in disseminating their results through audience-tailored channels, and (5) funding not only primary research but also synthesis projects that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heir practical use in society –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science users − to enhance relevance, credibility and legitimac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xp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22.
阿拉善额济纳地区公路盐胀病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额济纳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寒旱区,其境内哈温段与达来呼布至策克口岸省道S315部分路段在路面横向上不间断出现类似"天然减速带"的病害现象,严重处路面横向凸起高度约10cm,对行车安全构成极大危险.对病害路段基层、路基不同深度试样及路基坡面试样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中氯离子质量分数与硫酸根离子质量分数之比小于0.3,硫酸盐盐渍化明显,为典型的硫酸盐渍土,盐渍化程度与路面横向凸起幅度相吻合,凸起幅度愈大,平均含盐量愈高,受日照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路基西坡面路基土含盐量明显大于东坡面含盐量,氯离子质量分数远小于硫酸根离子质量分数,氯盐对硫酸钠盐渍土膨胀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可见阿拉善额济纳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使得路基土逐渐硫酸盐渍化并发生盐胀,是额济纳地区已建公路产生横向凸起病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3.
近20a三峡库区农林地利用变化图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能够把表示"空间单元特征的图"与表示"时间发展之起点与过程的谱"合为一体,并建立起空间—属性—过程一体化数据信息。论文以TM/ETM影像为空间数据源,构建三峡库区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阶段农林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以及融合1990、2000、2010年这三个时期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模式图谱,以探讨库区近20 a来的农林用地变化轨迹和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 1990—2000年阶段的农林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农林地间及其和草地互换、建设用地占用农林地的图谱单元类型为主。空间差异上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建设用地(编码15)"、"草地→林地(编码32)"和"林地→草地(编码23)",空间分离度较低。2 2000—2010年阶段的农林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分离度增大,农林地利用发生转换空间进一步扩张。最显著变化的是"耕地→林地(编码12)"和"耕地→建设用地(编码15)"图谱单元类型,其次是农林地转换为水域图谱类型(编码14和24)的面积增大。3库区农林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反复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发生概率较小,库区农林地利用的转换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水文部门根据降水预报,探索流域洪水模拟预报,对密切监视暴雨洪水、做好防汛调度决策起到良好作用。文章在统计分析小凌河多年暴雨洪水的基础上,采用不同雨级平均24 h时段比率,进行凌河保护区洪水模拟预报成果编制研究。构建"以流域为单元、以干流为主线、以水库和河道水文站为控制节点"的流域河库联合模拟预报调度成果图表,实现流域水系河库模拟预报调度。通过科学的实时洪水调度可以调蓄洪水,减轻洪水灾害。同时,也可为流域洪水资源化提供保障和科学依据,实现流域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25.
采用实测法对小区内的代表性点位进行噪声监测,并记录主要道路的车流量,将实测的车流量及道路相关参数输入到SoundPLAN预测软件中进行预测,计算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值。结果表明,偏差在2.8 dB(A)以内说明该软件可以用于交通噪声对住宅小区的噪声影响预测。用SoundPLAN预测软件绘制了住宅小区的平面和横截面声等值线图,形象的表达了交通噪声对住宅小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由于自然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农民增收缺少支撑 ,加上三峡工程的修建 ,淹没了大批肥田沃土 ,更加激化了人地矛盾 ,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承载容量减少、经济贫困化恶性循环 ,最终致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严重对立。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在于发展生态经济。从三峡库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特征及其分布特点和气候、土壤条件以及资源特色出发 ,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求 ,提出了建立由水域生态经济产业带、沿江经济支撑产业带、腹地生态农业带、高山垂直绿色产业带构成的生态经济复合产业带的构想 ,其中每个产业带又由若干关联性强的产业有机复合而成。还提出了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具体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7.
梁栋栋  陆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3):211-212,215
通过对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评价原则,并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未来土地利用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在开发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安徽省舒城县百丈岩旅游区为例,在分析旅游开发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区的旅游发展战略,最后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8.
庄小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3):234-235,220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根据课题组2002年4月在南漳、保康、谷城所作的抽样问卷调查,对荆山生态旅游区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旅游者背景及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9.
东北地区资源型工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启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4):243-245,251
资源型工业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解决社会就业的主力.在回顾东北地区资源型工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振兴东北地区和发展资源型工业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要通过建立支撑系统、优化生产体系、利用国际市场、实行集团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来发展东北地区资源型工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0.
广东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本文选择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减少率为主要分析指标,详细讨论了1978~1996年广东省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现象的发生时间与经济的“过热”增长阶段基本同步,具体则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认为经济增长是影响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