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8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1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环保管理 | 270篇 |
综合类 | 737篇 |
基础理论 | 84篇 |
污染及防治 | 22篇 |
评价与监测 | 79篇 |
社会与环境 | 299篇 |
灾害及防治 | 1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江西森林公园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中的地位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十年来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动情况,分析了影响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2.
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空间选择主要体现为省会优先、邻近区域优先和高工资区域优先的特征。省内形成以首府合肥为第一层次,以芜湖和淮南为第二层次,以蚌埠、淮北、安庆、马鞍山和铜陵为第三层次,其余城市为第四层次的空间选择格局。合肥是省内人口流入最大的辐合场,淮南、芜湖是次级辐合场,淮北、淮南、六安、巢湖等城市是对流场,流入人口规模与流出人口规模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53.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利用1991-2009年数据,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甘肃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9年甘肃省第三产业总值对GDP的长期弹性为0.3503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4.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已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改善农业环境,杜绝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5.
本文根据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个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江苏13个市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评价,并将其分成5个不同的类别,第1类是苏州,第2类是南京,第3类包括无锡、南通、常州,第4类包括徐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第5类包括盐城、镇江、连云港,然后进一步对各类城市在污染强度和污染控制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对每类地区的环境保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6.
57.
58.
矿物包裹体研究表明,武义萤石矿床是含矿地热水活动的产物。其形成温度为130°±27℃,压力为47.23-426.96×10~5帕。属于低温浅成热液矿床。冷渗流大气降水在深处受地热影响加热活化,发生水—岩化学反应和物质交换,导致含矿地热水的形成。它在构造作用和热力及压力梯度驱动下回返上升,于地表—近地表裂隙带与大气降水混合,温压骤降,加以冷的含CO_2和O_2的大气降水界入,使成矿物质自溶液中沉淀析出。 相似文献
59.
60.
Yu FC Chen CY Lin SC Lin YC Wu SY Cheung KW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7,132(1-3):419-428
A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essential driving facto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research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response to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flourish of researche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departments,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based on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department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depart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index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so as to make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in Lijiang City, a rural region of China, have showed that there are two obvious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from 1992 to 2003, associated with a continuous decreasing of the index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indicated a posi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