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苯酚在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瑞莲  胡恭任 《生态环境》2004,13(4):535-537
研究了苯酚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尤其是pH值和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探讨了其吸附机理,同时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苯酚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平衡时间约需6h;吸附作用随pH值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弱;苯酚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可以较好地用Henry、Langmuir和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式来描述,相比而言,Freundlich型拟合效果最好,这说明其吸附机理实际上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32.
分析东京湾社会经济、水环境状况和治理历程,其水环境变化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历程.近几十年东京湾环境管理内容纳入行政管理范围,环境对策、措施随着主要环境问题的变化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促进东京湾水环境逐步改善和恢复.结合东京湾环境管理历程和深圳湾区水环境主要问题,分析深圳湾区水环境治理存在的差距及经验借鉴,可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投融资渠道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完善,为深圳湾区水环境治理和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基于海南岛北部海口湾、铺前湾、东寨港和木兰湾海域159站位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查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和Zn分布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重金属来源并明确其分布主控因素,建立主控因素与重金属含量间定性或半定量关系.评价各重金属元素及其总体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中As、Cd、Cr、Cu、Hg、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40、0.06、32.50、8.32、0.02、18.77和35.87μg·g-1.Cr、Cu、Hg、Pb和Zn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近岸河流入海口及港湾内部,As由南向北其含量逐渐增加,Cd主要聚集于海口湾内.沉积物中Cu、Zn、Hg、Pb、Cr和Cd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包括人为污染和母岩风化产物运移两方面因素,As或有海外物质来源.沉积物中Cu、Zn、Hg、Pb和Cr含量分布主控因素为沉积物粒度,即沉积物粒度越细,其所吸附并积累重金属含量越高;As高含量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Cd含量分布则反映了城市发展进程对地区污染差异性影响.所调查159站位表层沉积物中As、Cr分别有3站位和6站位属Ⅱ类海洋沉积物,污染程度中等,其余各站位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为Ⅰ类沉积物,污染程度低,单因子污染影响程度依次为AsCrPbZnCuCdHg.沉积物重金属总体为低程度污染,总体潜在生态风险低,研究区海域底质生态环境优良.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生态危害影响依次为AsHgCdPbCuCrZn,As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34.
何露露  杨平  谭立山  仝川  黄佳芳 《环境科学》2019,40(4):1788-1796
2015年秋季,采集福建省福州市沿海兴化湾(福州一侧)、福清湾、闽江口、敖江口和罗源湾5个海湾和河口分布的潮汐沼泽湿地的上覆水,并测定上覆水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其他水体理化指标,探讨不同海湾和河口潮汐沼泽湿地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形成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①不同海湾和河口潮汐沼泽湿地上覆水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福清湾氮、磷营养盐浓度均较高,兴化湾氮营养盐浓度最低,敖江口磷营养盐浓度最低,其中福清湾上覆水营养盐浓度主要受区域水产养殖、陆源污染、地形的影响,而兴化湾主要受潮汐影响显著;②植被类型对沼泽湿地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有一定影响,南方碱蓬群落沼泽湿地上覆水中的氮营养盐浓度较高,互花米草群落沼泽湿地上覆水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较低;同一海湾或河口沼泽湿地不同植物群落下上覆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不同,且规律复杂.潮汐、地表径流、植物群落、地形、人为活动均会对海湾和河口沼泽湿地上覆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5.
目前桥梁施工安全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比较欠缺.根据大桥施工特点,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采取"线-点-面-点-面"分析方法,把桥梁建设的工艺过程看作线,具体的工艺看作点,各工艺的影响因素组成面,把每一影响因素看作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指标组成面,以各工艺点为核心,对事故隐患进行全方位动态分析,结合计算机软...  相似文献   
36.
遥感监测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卫星准确反演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研究以杭州湾河口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实测数据,采用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了该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结合高分1号卫星影像,运用半变异函数对该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探讨了高分1号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用于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监测的最佳遥感尺度,分析该植被指数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构建和应用了杭州湾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遥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高分1号卫星NDVI监测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最佳尺度为19×19像元,利用该尺度及构建的遥感监测模型所得到的杭州湾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研究证明利用高分1号卫星可快速有效地监测杭州湾河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37.
巢湖重污染汇流湾区沉积物营养盐分布与释放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多条入湖河道的向心型分布使巢湖西北部湖区形成汇流湖湾,了解该水域沉积物中营养盐累积分布及其释放风险,对评估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于该研究湾区设置17个采样点,对沉积物营养盐含量及形态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使用静态释放方法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风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湾区表层沉积物中w(TN)和w(TP)分别为1 399.3~3 739.4和607.9~1 602.3 mg/kg,均远高于巢湖沉积物中w(TN)、w(TP)的平均值;w(NH4+-N)占w(TN)的5.62%~17.60%,16个采样点的w(Al-P)占w(TP)的50%以上,由此导致沉积物中NH4+-N和PO43--P释放通量较大,分别达到14.27~128.24和0.07~13.00 mg/(m2·d),并且在各河口区域释放风险相对高于湾区其他区域;氮、磷含量垂向分析显示,营养盐污染累积始于20世纪50年代(沉积物深度为24 cm),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营养盐积累速率急速加剧. 沉积物中高含量的氮、磷营养盐及NH4+-N和PO43--P释放通量导致该研究湾区沉积物成为巢湖水体的潜在污染源,因此亟需进行以各河口区域为重点的营养盐污染整治.   相似文献   
38.
浅层天然气井喷对地层的损伤影响与桩基工程危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杭州湾大桥在勘探过程中发现桥址区地层有浅层天然气分布并发生井喷这一现象,基于现场勘探时浅层气井喷特点与影响因素,认为引起井喷的主要原因是起钻抽吸作用和灌浆不及时所致。井喷是含浅层气土体的渗透比降超过其气压临界比降条件下的非饱和渗流破坏过程,对地层的影响表现为对土体的损伤和扰动,按扰动程度可分为剧烈扰动区、严重扰动区、轻微扰动区和含气层压密区。桥址区粘土层中的浅层气不会对桩基工程产生明显的危害,但砂土层中的浅层气可能会引起土体剧烈扰动显著降低桩基承载力、桩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或桩腿下沉、桩基中产生负摩擦力和阻碍桩基础顺利施工等不利影响,应从桩基础合理选型、预先进行不扰动土体控制释放浅层气、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安全设计,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增高钻孔桩作业平台与增大泥浆比重等几方面进行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39.
福建省海湾地区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使港湾工程活动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对港湾工程及其地质灾害风险的分析,探讨了如何进行港湾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认为港湾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内容包括选址阶段风险的回避、设计施工阶段风险的处理及运行阶段风险的监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设计与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应立足于评价灾害地质因素的致灾可能性以及工程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还应根据施工中出现的前阶段评估中未发现或未予重视的重要地质情况,及时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40.
ABSTRACT: A circulation and salinity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wind, fresh water inflo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vigation channel on Vermilion Bay, Louisiana. The model numerically solved continuity and motion equations and provided a time his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dal depths, flows, velocities, and salinity in two lateral dimensions. The model predicted that high south winds or high fresh water inflow would reduce average bay salinities, as woul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annel through Vermilion Ba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behavior is the presence of two bay outlets to the Gulf of Mexi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