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79篇 |
免费 | 925篇 |
国内免费 | 260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08篇 |
废物处理 | 168篇 |
环保管理 | 1795篇 |
综合类 | 6983篇 |
基础理论 | 1665篇 |
环境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925篇 |
评价与监测 | 1093篇 |
社会与环境 | 404篇 |
灾害及防治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294篇 |
2022年 | 390篇 |
2021年 | 456篇 |
2020年 | 461篇 |
2019年 | 393篇 |
2018年 | 374篇 |
2017年 | 440篇 |
2016年 | 444篇 |
2015年 | 533篇 |
2014年 | 540篇 |
2013年 | 720篇 |
2012年 | 662篇 |
2011年 | 742篇 |
2010年 | 598篇 |
2009年 | 568篇 |
2008年 | 486篇 |
2007年 | 648篇 |
2006年 | 660篇 |
2005年 | 476篇 |
2004年 | 435篇 |
2003年 | 480篇 |
2002年 | 408篇 |
2001年 | 370篇 |
2000年 | 351篇 |
1999年 | 265篇 |
1998年 | 201篇 |
1997年 | 175篇 |
1996年 | 156篇 |
1995年 | 116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7篇 |
1973年 | 8篇 |
1972年 | 8篇 |
1971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1.
李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1):80-84
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环境问题的评价分析,提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应按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乡镇企业的特点,实施分区域、按行业、有重点地进行管理的防治战略。并建议我国环境管理在以城市和大工业为重点的同时,及早将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212.
介绍了我国部分城镇在粮食作物和蔬菜产品受化学农药等有害化学物污染简况和无公害蔬菜的研究进展。调查分析了武汉市目前蔬菜生产中农药污染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在武汉市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议和对策,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13.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涌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并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然而,随着康菲石油渤海漏油事故、江苏启东王子造纸排污和阿玛尼污染投诉等涉外污染事件报道频出,学术界对于FDI涌入可能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表现出一定担忧。现有文献多聚焦于整体层面的FDI环境效应检验,而对其区域差异及原因产生机制的系统探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从理论判断和命题推演出发,利用2003—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改进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并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FDI流入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污染光环"假说在中国基本成立,即FDI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环境质量,但不同地区FDI的环境效应有所不同,其主要表现为沿海和内陆地区FDI具有显著的"污染光环"效应,且前者强于后者,而沿边地区FDI具有不明显的"污染天堂"效应。在此基础上,构造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系统考察了FDI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的4种主要吸收能力因素的门槛效应。门槛回归结果表明,FDI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经济发展、环境规制、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FDI的"污染光环"效应越明显,而适度的环境规制才更有利于FDI环境技术溢出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全方位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如既往地积极引进并监督FDI;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认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采取差异化的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214.
采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产品品质和环境效益3个方面共包括12项指标的芹菜面源污染防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在巢湖流域开展了由不同施肥方式、是否施用松土促根剂和生物基膜等单项技术组合的不同面源污染防治种植模式效益评估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的是减量施肥+松土促根剂模式,产品品质效益最优的是减量施肥模式,环境效益最好的是有机无机肥混施+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有机无机肥混施+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采用减量施肥和有机无机肥混施模式,同时配合松土促根剂和生物基膜的技术组合可有效提高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15.
为促进相关单位准确理解《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 1186-2021)各条款,推动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行业全面执行环境管理技术要求,结合行业典型工艺路线、特征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现状,对新发布的技术规范进行了解读。技术规范的实施将推动废锂离子动力电池处理行业开展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重金属、氟化物等污染防治水平,以促进中国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行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16.
传统水质模拟预测模型对突发水污染事故事发地的水文、水下地形等资料要求较高,在缺乏相应资料时会影响对水污染事故的可靠预测和预警。为解决问题,亟需建立在应急条件下能快速预测预警的简化水质模型。以传统一维水质模型为基础,通过人工测量河流沿程流速,自动插值获得流场以替代模型中对流场的求解,再求解一维对流扩散方程,以此获得简化的一维水质模拟预测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水质模型,简化后一维水质预警模型可快速准确地预测突发水污染事故后污染态势。 相似文献
217.
以浦阳江流域(浦江县段)为研究区,从流域面源污染空间特征入手,提出浦阳江流域岸边带建设的重点区域。采用DPeRS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具体分析了2018年浦阳江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了岸线和河流生态缓冲带土地覆盖类型,以汇水区为单元,结合面源污染估算结果识别了浦阳江流域河流生态缓冲带重点区。结果表明:浦阳江流域中部和中北部地区面源污染排放负荷较高,面源污染入河负荷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地区;该流域31个汇水区中,TN和NH4+-N重点汇水区有17个,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东北部;TP和COD重点汇水区有12个,集中分布于流域中部;浦阳江流域河流生态缓冲带范围内,植被类型和非植被类型面积占比分别为65.49%和34.51%,其中耕地面积占比29.36%,建筑用地占比11.89%;综合浦阳江流域面源污染重点汇水区和河流生态缓冲带现状遥感提取结果,筛选出的重点区包括下游地区的7号汇水区和中游地区的18~25号汇水区所在的河流生态缓冲带。今后,可针对其重点区域设计生态防护工程,也应结合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消纳与资源循环利用的防控策略,综合削减面源污染物入河量。 相似文献
218.
为研究城市高密度街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2019年秋季对上海市某高密度街区道路大气颗粒物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地理位置、车辆与道路图像视频信息进行了同步移动在线监测,并结合街区内固定站数据和后向轨迹模拟结果,总结了影响街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大气颗粒物背景拟合值处于较低水平时,街区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和影响因素易被识别;机动车污染源对大气颗粒物浓度贡献大,其中大型机动车的影响明显;户外施工和道路清扫会引起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其中PM10上升更明显;交通密度大的十字路口大气颗粒物浓度通常较高;城市高架的盖状结构会阻碍大气颗粒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引起局部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街区内高大浓密的乔木对近地面的大气颗粒物屏蔽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助于颗粒物累积;早晚高峰时段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非高峰时段高。 相似文献
219.
本文在实际开展汽车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汽车制造项目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进行梳理,重点对废气、废水、固废、噪声源强核算过程和方法进行解析,对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内容进行探讨,同时从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政策相符性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点进行总结整理,梳理了目前汽车制造项目环评文件编制的要点核心,指出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在于挥发性有机废气源强和含氮、磷及重金属废水源强核算、物料平衡等,为下阶段汽车制造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0.
Gene E. Likens 《Ambio》2021,50(2):278
Early studies published in Ambio showed large-scale acidification of lakes in southern Sweden and Norway from acid rain. These studies were important for delimiting various scientific issues and thus for eventually contributing to legislation, which reduced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 and nitrogen oxides and helped to mitigate this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Long-term studies and monitoring in Sweden and Norway and at Hubbard Brook Experimental Forest in New Hampshire helped guide this legislation in Europe and in the US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