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469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797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Measurements of airborne radioactive aerosol concentra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1-3 days samples after the Chernobyl disaster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2-2003. Transport of "hot" particle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 resulted in the high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 (137)Cs, (238)Pu, (239,240)Pu and (241)Am in the atmosphere in Vilnius at the end of April 1986. The (240)Pu/(239)Pu atom ratio showed clear evidence of non-global plutonium originating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in the atmosphere over Lithuania. The (240)Pu/(239)Pu atom ratio ranged from 0.14 to 0.40 in monthly samples in Vilnius in 1995-2003. An increase in activity concentration of (137)Cs by a factor of 100 (up to 300 microBq/m(3)) was found following forest fires in the Ukraine and Belarus. However, no transport of the Chernobyl plutonium was observed and the (240)Pu/(239)Pu atom ratio in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the forest fires was found to be 0.229 and 0.185, respectively. The exponential decrease in the (240)Pu/(239)Pu atom ratio from 0.30 to 0.19 (mean values) was observed in 1995-2003.  相似文献   
862.
天津市气溶胶折射指数及消光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5年5月17~23日Grimm气溶胶粒谱分析仪观测结果,考察天津市气溶胶消光特征.利用天津市2000年非采暖季PM10源解析的结果,初步得出天津市气溶胶的折射指数为1.585-0.118i.通过Mie理论计算得出天津市气溶胶散射消光占到总消光的60 0A以上;气溶胶消光主要集中于粒径小于1.00 μm的颗粒物,消光贡献率为80%以上.其中粒径为O.30~0.35 μm的颗粒物的消光贡献率最大,达20.7%.  相似文献   
863.
采用2007~2011年冬季(12月~次年2月)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L1监测数据,通过分析532 nm总后向散射系数、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对重庆地区冬季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冬季霾期间,大气散射能力随高度减弱,在0~1 km高度最强;各高度层气溶胶粒子规则性与粒径大小的分布情况与全年总体分布情况基本相同,但变化趋势单调性更强,0~1 km高度层规则的、大颗粒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大,3~4 km高度不规则的、小颗粒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大;年际变化上,气溶胶散射强度逐年增强,其中2008~2010年变化较小,2011年明显增强;各年均以规则的、小颗粒气溶胶为主,2011年不规则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大,而大颗粒气溶胶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864.
西安是空气污染监控和防治有代表性的西部大型城市。研究了西安市及周边地区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浓度的关系模型。利用2011—2012年MODIS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遥感产品,通过数据匹配,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能见度数据和相对湿度数据对AOD产品进行垂直标高订正和湿度订正,2项订正显著提高了AOD和地面PM10浓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从0.36提高到0.65,按季节分类统计和订正春至冬四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71、0.62和0.87,夏季和冬季的订正更为有效,可用性更高,这可能由于受到不同季节气溶胶来源和特征的影响。为研究中国西部大型城市,特别是西安市空气环境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65.
青藏高原降水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般认为天然降雨呈弱酸性,但是观测显示青藏高原上拉萨及其它3个城市降水呈碱性,以重碳酸盐阳离子为主,污染物很少.通过对实测资料和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认为地球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的应呈弱碱性,原因是大气中漂浮着碱性粉尘.  相似文献   
866.
布朗扩散对颗粒床过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的基础上 ,得到了计算单个颗粒扩散收集效率的经验方程式。结果表明 ,气溶胶粒子的粒径越小 ,布朗扩散越显著 ;气体流速的增加不利于粒子的扩散沉积 ;过滤介质的粒径越小 ,粒子的扩散沉积效应越高 ,穿透率也就越低。  相似文献   
867.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张家口市2015年春季的一次典型沙尘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沙尘过程对当地大气颗粒物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的颗粒物类型主要分为8种:矿物质(MD)、左旋葡聚糖(LEV)、元素碳(EC)、有机碳(OC)、混合碳(ECOC)、重金属(HM)、富钾(K)、其他(Other)。对比沙尘天气来临前、中、后3个时段,随着沙尘天气的来临,本地大气颗粒物成分发生较大变化,矿物质、左旋葡聚糖等成分含量升高,而有机碳、重金属等成分含量下降,其中矿物质在PM10峰值时段小时比例高达27.8%;沙尘天气期间,由于矿物质颗粒占比增加,使得总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向0.9μm以上的粗粒径段偏移;此外,沙尘天气期间的颗粒物各成分与二次组分的混合程度相较非沙尘天气时段的低,说明其老化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68.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分析了北京市两个采样点十三陵站(清洁对照点)和天坛站(居民生活区)的110个大气颗粒物样品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数据,结果表明两站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一号站OC质量浓度年均值为22.0μg/m3,EC为3.6μg/m3,五号站OC质量浓度年均值为41.5μg/m3,EC为7.8μg/m3.OC百分含量秋季高,反映出活跃的大气化学反应和严峻的污染形势,春季低表现了风沙气候的影响.城区的EC百分含量冬季增高则是燃煤贡献所致.对1998年1月份和9、10月份的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天气条件和北京特殊的地貌容易导致空气污染事件.有机物污染是1998年北京秋季空气污染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869.
Visibility impairing aerosols in the urban atmosphere of Delh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study the visual air quality of Delhi, size fractionated aerosols – coarse and fine fractions of PM10 –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or and EC at three sit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ctivities. The analysed species constitute a smaller portion of coarse fraction (39%) but a larger portion of fine fraction (69%). The sampling was performed from June 2003 to November 2003 which covers monsoon and post monsoon seasons.Aerosol data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Visibility Range as a func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visibility impairing aerosol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visibility was found to be poor varying between 4.7 and 13 km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9.4 km. It is observed that visibility impairment was more due to carbonaceous aerosol followed by sulphate.  相似文献   
870.
我国西北典型大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天气,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高,利用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等城市2000年6月~2007年12月每日浓度最高的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资料,研究了5个省会城市PM10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个城市PM10污染都较严重,PM10为主要污染物的日数每月平均超过20天。五个城市的季节分布特征类似,冬春季浓度较高,平均值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污染标准,夏秋季相对低一些。其中,兰州和乌鲁木齐冬季浓度值远高于其他城市。五个城市均属煤烟沙尘型污染,但煤烟和沙尘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