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2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生态补偿政策是实现“三个转变”和制度创新的需要。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是生态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受益原则”、“受益者补偿原则”、“公平性原则”、“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原则”和“分步推进”是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事实的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偿、流域内部补偿、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市场方式补偿、异地开发补偿和国家间补偿。中国的生态补偿政策存在观念障碍、法律障碍、技术障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62.
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中国乡村转型和促进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之一。论文以六盘山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为案例,研究了旅游扶贫工程实施后农户家庭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及其效益变化。结果表明:在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由"生活-生产系统"向"生活-旅游系统"的转变过程中,能源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相对于传统农户,乡村旅游农户单位能源产出的经济效益(4.53元/kgce)提高2.86倍,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0.11元/kgce和社会效益1.09元/kgce的显著提升。研究也发现,有鉴于乡村旅游能源消费在乡村具有广泛的示范性,这种基于大量商品能源输入的能源消费模式不应是乡村能源消费和旅游业发展所应倡导的,也有悖于国家农村能源政策导向。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在充分利用当地既有能源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生物质能(主要是沼气)和太阳能的潜力,建立以新型能源为主体、传统生物质能和商品能源为辅的能源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3.
关于自然资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是解决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带根本性的对策。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又是一种资产财富,应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产权管理,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使用部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中应实行产业化,对自然资源应进行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些问题都是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论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总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目前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趋势,提出了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总量控制概念,即:基于工业固体废物的最小产生量、最大综合利用量、最大处理处置量、最小排放量这一连续的、全过程的总量控制程序,并就典型案例介绍了全过程总量控制的两种方法(物质流核算控制法,环境规划控制法)。  相似文献   
65.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为了解海南建筑业碳排放情况,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93—2013年的海南建筑业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2015—2020年的海南建筑业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保持现有建筑技术条件下,海南建筑业碳排放距2020年国家40%的减排指标还有很大差距,最后结合海南实际情况对建筑业降低碳排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6.
建立和发展环境会计是中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环境会计产生并形成于西方国家,目前中国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环境会计的研究在中国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无法在实践中运用.环境会计研究需要在引进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因此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环境会计的学科特点,从环境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企业对环境责任履行不足三个方面分析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受到限制的原因.只有正视这些阻碍环境会计在中国发展的局限性,环境会计才能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中真正运用.  相似文献   
67.
王红霞 《环境科技》2007,20(A01):79-80
绿色会计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研究环境成本和价值、提供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的环境会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为此就绿色会计概念、对象确认、科目设置及信息披露作为重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准则的日趋完善,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实际会计工作中,很多问题却影响了会计职业判断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9.
Global warming mitigation calculationsrequire consistent procedures for handlingtime in order to compare `permanent' gainsfrom energy-sector mitigation options with`impermanent' gains from many forest-sectoroptions. A critical part of carbonaccounting methodologies such as thosebased on `ton-years' (the product of thenumber of tons of carbon times the numberof years that each ton is held out of theatmosphere) is definition of a timehorizon, or the time period over whichcarbon impacts and benefits are considered. Here a case is made for using a timehorizon of 100 years. This choice avoidsdistortions created by much longer timehorizons that would lead to decisionsinconsistent with societal behavior inother spheres; it also avoids a rapidincrease in the implied value of time ifhorizons shorter than 100 years are used.Selection of a time horizon affectsdecisions on financial mechanisms andcarbon credit. Simple adaptations canallow a time horizon to be specified andused to calculate mitigation benefits andat the same time reserve a given percentageof weight in decision making forgenerations beyond the end of the timehorizon. The choice of a time horizon willheavily influence whether mitigationoptions such as avoided deforestation areconsidered viable.  相似文献   
70.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将土地整治碳效应分为短期碳效应及长期碳效应,其中短期碳效应分为工程施工碳效应及地类转换碳效应,长期碳效应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和农业耕作活动碳效应。以湖北省1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碳排放系数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进行整治项目碳效应核算,并计算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达到碳平衡所需的时间,对比分析处于不同地貌类型及工程类型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效应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是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各项目碳排放总量为4 602.00~22 760.81 t,单位面积碳排放为5.18~19.62 t/hm2;地类转换既有碳汇效应,又有碳排放效应;土地整治后,各项目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了412.27~2 794.91 t/a;耕作活动碳排放也较整治前有所增加,增加强度从8.11 t/a至463.76 t/a不等。整治工作后各项目达到碳平衡的时间最少需要2.68 a,最多需要36.66 a。对比分析表明,地形地貌、工程类型虽不是土地整治各类碳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间接地在工程施工难易程度、排灌条件、耕地产能等多方面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碳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