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33篇
安全科学   129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464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210篇
评价与监测   14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An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flurazepam hydrochloride in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has been described. A simple and rapid isocratic HPLC elution method was employed which requires about 15 minutes to be performed. The percentage mean recovery of flurazepam hydrochloride in Dalmane capsules was found to be 100.67% + 1.23% of the declared amount  相似文献   
992.
以三辛胺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NaOH为反萃剂,采用大块液膜法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考察了Cr(Ⅵ)迁移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料液相进水Cr(Ⅵ)质量浓度为1043.6 mg/L、料液相进水pH为1.1、反萃相中NaOH质量分数为20%、液膜相体积为100 mL、液膜相中三辛胺体积分数为15%、反应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料液相出水Cr(Ⅵ)质量浓度为0.5 mg/L;萃取36批废水后Cr(Ⅵ)浓缩比可达94.2%.  相似文献   
993.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液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卫星 《四川环境》2003,22(2):38-39,63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液一直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环境监测标准化站的建设和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液污染应引起重视。文章简要阐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来源及废液的收集原则,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有机溶剂的回收技术,提出了含不同污染物的实验室废液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94.
污水中短长链全氟羧酸检测方法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飞  张超杰  曲燕  陈晶  周琪  颜湘波  马金星 《环境科学》2009,30(9):2647-2654
开发了弱阴离子交换柱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负电喷雾-串联质联法[WAX-SPE+HPLC-ESI(-)-MS/MS]检测污水中碳链长度在2~14内的全氟羧酸(PFCAs).采用弱阴离子交换(WAX)柱进行固相萃取时,将污水水样用甲酸酸化至pH=3.0,并使用2%甲酸溶液作净化溶剂、1%氢氧化铵甲醇溶液作洗脱溶剂,则可使短长链PFCAs(C2~C14)均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并克服了反相固相萃取柱对短链PFCAs(C2~C5)回收率低的缺点.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对上海市市政污水处理厂A和B的进水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种PFCAs的回收率分别在56%~121%和54%~120%的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11%和14%,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2~1.0 ng/L和1.0~5.0 ng/L的范围内,这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此外,在处理厂A和B内含量最高的PFCAs均为全氟辛酸(分别为743 ng/L和837 ng/L),其次为三氟乙酸(分别为139 ng/L和489 ng/L).  相似文献   
995.
HPLC联用技术在环境砷形态分析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分别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与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和质谱的联用技术在环境中砷的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6.
全氟化合物作为"典型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受到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采用加速溶剂萃取仪,以2∶1的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剂萃取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采集到的浙江省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中全氟化合物的浓度,研究PM2.5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2种全氟化合物■日均总浓度在131.63~578.53 pg·m-3,冬季污染水平略高于秋季.全氟磺酸类化合物的浓度远低于全氟羧酸类化合物;磺酸类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污染最严重,平均在12.90 pg·m-3;羧酸类化合物浓度大小为:全氟辛酸(PFOA)>全氟己酸(PFHxA)>全氟庚酸(PFHpA),长链PFCs的检出率远低于短链PFCs.利用HYSPILT-4模型计算采样点QZ气团输送轨迹并聚类,发现该采样点后向轨迹时间差异较大,气团来源影响浓度大小;前向轨迹证实PFCs可随大气短时间内发生远距离传输.全氟十一烷酸(PFUdA)与全氟十四烷酸(PFTeDA)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8,全氟己...  相似文献   
997.
朱健  吴庆定  王平  李科林  雷明婧  张伟丽 《环境科学》2013,34(11):4341-4348
为了深入了解天然硅藻土对常见重金属离子Cu2+、Zn2+、Pb2+、Cd2+、Mn2+、Fe3+的吸附属性,同时也为了发现经典等温吸附模型应用于液/固体系时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列等温吸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于描述天然硅藻土对Pb2+、Cd2+、Cu2+、Zn2+、Mn2+、Fe3+吸附的模型分别为Tenkin、Tenkin、Langmuir、Tenkin、Freundlich和Freundlich模型.各离子在天然硅藻土上的吸附以物理过程为主,吸附反应容易进行.液/固体系中,应用经典等温吸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时,发现平衡吸附量q e不是离子平衡浓度c e的唯一函数,而是c e与吸附剂浓度W0两个变量的函数,q e与c e/W0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经典等温吸附模型存在明显的吸附剂浓度效应,参数值不稳定,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显著,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试验证明新的四组分模型可用于描述天然硅藻土-水溶液体系中单一离子的吸附行为,新模型参数k与q m值也具有唯一性,可用于给定体系的实际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998.
吴威  姜林  陈家军  彭胜 《环境科学》2012,33(3):965-970
液固比是影响土壤洗涤污染物去除率的重要因素.以Triton X-100和Tween-80为洗涤剂,采用洗涤去除率(R)、吸附损失率(Vs)和新定义的指标增溶百分比(SP)分析液固比对土壤洗涤去除目标多环芳烃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固比对土壤洗涤去除多环芳烃效果影响显著.R随液固比增加呈非线性形式增大,液固比10∶1后R增长变缓.同一液固比时,洗涤去除率Triton X-100>Tween-80.Vs随液固比增加显著减少,液固比10∶1后逐渐变缓.同一液固比时,吸附损失率Triton X-100相似文献   
999.
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不同进水流量(150~500 L/h)和不同污泥高度(0~45 mm)的组合工况下,利用激光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了ABR第一隔室内部的液相流场特性,获得了反应器关键截面的液相流场数据。结果表明:在污泥高度为0 mm时,ABR降流区径向平均速度随进水流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趋势;污泥高度为15 mm时,轴向平均速度随进水流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长趋势;平均涡量随进水流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升流区径向和轴向平均速度随进水流量呈波动趋势。降流区的返混程度随污泥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矢量速度高速区集中在降流区距进水口180~250 mm处。升流区涡核数量随污泥高度增加而增加,矢量速度高速区集中在下部0~20 mm处。  相似文献   
1000.
In this work, a Brønsted acidic ionic liquid,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hydrogen sulfate ([bmim]HSO4), was used to leach copper from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WPCBs, mounted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leaching behavior of copper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pre-treatment, the metal distributions were different with the particle size: Cu, Zn and A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particle size; while Ni, Sn and Pb were in the contrary. And the particle siz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opper leaching rate. Copper leaching rate was higher than 99%, almost 100%, when 1 g WPCBs powder was leach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particle size of 0.1–0.25 mm, 25 mL 80% (v/v) ionic liquid, 10 mL 30% hydrogen peroxide, solid/liquid ratio of 1/25, 70 °C and 2 h. Copper leaching by [bmim]HSO4 can be modeled with the shrinking core model, controlled by diffusion through a solid product layer, and the kinetic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has been calculated to be 25.36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