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Natural polymer, chitosan was obtained from dried prawn shell waste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of chitin and was characterized. Thin film of chitosan was prepared by casting method from its 2% chitosan solu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like tensile strength (TS), elongation at break (Eb) of chitosan film were studied. Five formulations were developed with 2-ethyl-2-hydroxy methyl-1,3-propandiol trimethacrylate (EHMPTMA), a trifunctional monomer and 2-ethylhexyl acrylate (EHA), a monofunctional monomer in the presence of photoinitiator Darocur-1664 (2%). The film was soaked in those monomer formulations in dissimilar soaking times and irradiated under UV-radiation at different radiation intensit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perties of chitosan film. The cured films were then subjected to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tests like TS, Eb, polymer loading (PL), water absorbency, gel content etc. The formulation, containing 25% EHMPTMA and 73% EHA showed the best performance at 10th UV passes of UV radiation for 4 min soaking time.  相似文献   
62.
IntroductionBiofilmkineticmodel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rationaloptimizationofbiofilmreactordesign ,operationandresearch .Whereas,itsapplicationinthedesignoffull scaleoperationsisfarfromreachingtheacceptancelevelbecausewhichiscomplicatedmathematicalentities.Theapproachofillustrationloadingcurvecanbeusedtodesignthebiofilmreactorandavoidthecomplexsolutionforequationgroupofthemodel.Fixedbiofilmsystemshavevariousadvantagesovermoreconventionalactivatedsludgeprocess,includingtheabilitytosupportavari…  相似文献   
63.
采用新型Biofringe(BF)填料并结合A/O工艺设计了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采用连续进水的动态自然培养挂膜方式,并对处理干法腈纶废水做了中试启动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挂膜过程简单迅速,启动周期短,系统稳定性强,BF填料对反应器内的污泥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挂膜稳定后控制HTR为36 h,硝化液回流比为100%,进水流量为600 L/h,反应器出水水质稳定,出水NH4+-N浓度基本在5 mg/L以下,优于GB 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标准(NH4+-N浓度小于15 mg/L),TN平均去除率可达55.86%,对腈纶废水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膜的截留作用对CODCr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对NH4+-N没有去除效果,反应器内存在同步硝化和反硝化(SND)反应。  相似文献   
64.
腈纶废水中含有氰化物、单体聚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碱性氧化法、酸性回收法等处理含氰废水,难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上海某腈纶厂采用硫氰酸钠一步法和二步法湿纺工艺生产腈纶,废水处理采用"加药混凝沉淀法+生物接触氧化法",氰化物、氨氮、COD、BOD5去除率分别为94.5%、89.9%、88.2%、97%,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65.
从碱法造纸黑液中提取出的木素,在一定条件下,以硫酸铈铵为引发剂,与丙烯酰胺反应制取木素改性产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25℃下,改性产物对重金属离子Cu2+、Cr6+、Ni2+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了53.9mg/g、47.2mg/g和25.9mg/g,并且对Cu2+、Cr6+、Ni2+的吸附在2.5h内即可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66.
Fenton法深度处理腈纶废水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Fenton法深度处理难降解腈纶废水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反应条件,应用紫外和三维荧光光谱探讨腈纶废水生化出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规律. 研究表明:初始pH由1.5升至6.0时,CODCr去除率由20.0%快速升至61.8%后再缓慢降至51.0%;c(Fe2+)由0.8 mmol/L增至10.8 mmol/L时,CODCr去除率先由2.5%增至58.0%再缓慢降至55.5%;c(H2O2)和反应时间对CODCr去除率影响较小. 正交试验极差表明,CODCr去除率的影响因素为初始pH>c(Fe2+)>c(H2O2)>反应时间,最优条件〔c(Fe2+)为7.20 mmol/L、c(H2O2)为0.16 mol/L、初始pH约为3、反应时间为90 min〕下腈纶废水生化出水ρ(CODCr)由308 mg/L降至103 mg/L,去除率为66.5%. 紫外和三维荧光光谱显示,腈纶废水生化出水中的类蛋白类物质完全被去除,大部分可见腐殖质类物质以及UV腐殖质类物质也被分解.   相似文献   
67.
腈纶废水是典型的难降解、高氨氮废水。为评价电化学氧化法对腈纶废水深度处理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建立腈纶废水处理中试装置,考察了其对经AO生物处理后腈纶废水中COD、氨氮、总氮、BOD5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其运行能耗。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中试装置对经生物处理后腈纶废水中COD去除率为39.2%。稳定运行后,该装置对废水中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0%与75.1%。经电化学氧化处理后,废水中的COD、氨氮浓度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要求。电化学氧化处理不能显著提高腈纶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68.
采用两相厌氧+A/O工艺处理腈纶和丙烯酰胺混合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进水中V(腈纶废水)∶V(丙烯酰胺废水)=1、产酸反应器HRT为20 h、产甲烷反应器HRT为36 h、A/O池HRT为24 h、DO为4~5 mg/L、混凝池进水COD为(4 000±300) mg/L的条件下,总COD去除率为87%~89%,A/O池出水COD低于500 mg/L,出水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在混凝池进水BOD5/COD为0.20~0.30的条件下,产甲烷反应器出水BOD5/COD为0.55~0.65,说明两相厌氧可明显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69.
响应面法优化Fenton预处理干法腈纶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Fenton法预处理难降解干法腈纶废水,选取H2O2用量、Fe2+用量、初始pH和反应温度4个因素为变量,COD去除率为响应值进行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以COD去除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分析了各因素单独及交互作用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考察了最佳条件下处理前后废水可生化性和毒性变化。结果表明,所选取的4个因素影响COD去除率的主次顺序依次为:H2O2用量、Fe2+用量、初始pH和反应温度;在H2O2浓度为90.0 mmol/L、Fe2+浓度为23.9 mmol/L、初始pH值为3.4、温度为38.5℃的最佳条件下,COD去除率为53.8%,与模型预测值51.9%吻合度较高,偏差仅为3.66%;最佳条件下处理后废水可生化性显著提高,生物毒性明显降低,适宜于后续的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70.
采用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R1、R2、R3对二元金属离子Cu2 +/pb2和Zn2+/pb2+溶液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较系统考察.pb2+离子溶液中存在竞争离子Cu2+、Zn2+时,随竞争离子浓度增加,3种吸附树脂R1、R2、R3对pb2+的吸附量明显下降,而竞争离子吸附量显著增加.二元溶液中各金属离子浓度相同时,3种树脂对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大于对pb2+的吸附量;各溶液中分别加入NaCl及NaNO3、尿素后,对pb2+离子的吸附量下降迅速.随吸附树脂用量增加,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逐渐减小,pb2+的吸附量在吸附树脂用量0.10 g/L(Zn2 +/pb2+溶液)或0.15 g/L(Cu2+/pb2+溶液)时出现最大值.溶液pH值对树脂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3.0<pH<5.O时,3种树脂对竞争离子和pb2+的吸附量快速增大;5< pH <9时,树脂对竞争离子和pb2+的吸附量基本不变;9<pH<ll时,树脂对pb2+的吸附量减小,而对竞争离子的吸附量或增大或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