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43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759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本研究是以处理啤酒废水的试验为基础展开的。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BR法具有简易,快速、低耗等优点。除此之外,还得出以下结论:增加间歇反应时起始污泥浓度可以提高处理效率或减少反应时间;非限制曝气方式耐冲击负荷,需氧均匀,能缩短反应周期;间歇反应中微生物细胞的合成代谢占主导地位,对氮与磷的需要量大于传统的理论值。本文还指出SBR法是很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废水处理工艺,应当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2.
一体化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装置采取特殊的沉淀区构造,改变了活性污泥的循环流动方式,通过间歇曝气,反应区交替处于好氧/缺氧状态,达到了有机物高效去除、高效硝化反硝化及控制污泥膨胀的效果.该方法具有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能耗低、流程简洁和操作管理方便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一体化中小型生活污水、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3.
叶片微观结构变化对其颗粒物滞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文俊  王兵  牛香 《环境科学》2020,41(7):3136-3147
叶片作为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最主要的载体,其表面微观结构特征和粗糙度的差异是颗粒物滞纳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叶片微观结构会随着生长(内部因素)以及环境污染强度(外部因素)发生变化,然而现有的粉尘喷洒模拟实验,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而微观结构变化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其结果无法客观反映由内外因素作用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对颗粒物滞纳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新叶和老叶研究叶片生长,并选择自然状态下不同污染源条件研究污染强度,分析叶片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及其对颗粒物滞纳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到3种常绿树种(矮紫杉Taxus cuspidata var.、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老叶滞纳TSP、 PM_(10)、 PM_(2.5)和PM_1量均高于新叶,随着叶片的生长其颗粒物滞纳量在增大,且新叶与老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长中叶片粗糙度Rq值的增大是老叶颗粒物滞纳能力增大的主要原因. 5个树种(侧柏、油松、国槐Sophora japonic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银杏Ginkgo biloba)TSP和PM_(10)滞纳量为重度污染区高于相对清洁区.而PM_(2.5)和PM_1滞纳量则是油松、银杏和侧柏为重度污染区高于相对清洁区,国槐和毛白杨为相对清洁区高于重度污染区.不同污染强度区域间叶片TSP、PM_(10)和PM_(2.5)滞纳量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M_1滞纳量也存在着差异.主要归因于与相对清洁区相比,重度污染区叶片的气孔指数降低,蜡质层退化,表面纹理和细胞边界更加不规则,绒毛变长,变硬,叶片微观结构的这些变化使得重度污染区叶片粗糙度Rq值高于相对清洁区,且叶片背面的增加较正面更明显.研究结果将为深入揭示叶片颗粒物滞纳能力的驱动因素,以及提出更科学地提升净化颗粒物功能的城市森林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4.
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北运河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浊度为主要指示指标,通过监测典型溢流排口,考察了2019年4次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物的变化过程,研究了降雨事件之间的干旱天数和降雨强度对溢流污染的影响,并分析浊度和典型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汛期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长,是溢流事件发生的主要时期.当单场次累积降雨量达到15 mm和单场次平均降雨强度达到1.4 mm·h-1时,溢流开始发生.其中,4月24日(第一次溢流)和汛期7月22日(干旱天数为23 d,降雨强度最强)的初期溢流污染最为严重,这两次溢流污水中TN、TP、TCOD都与浊度显著相关(p<0.01);5月26日(非汛期典型降雨)的溢流污染物与浊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污染负荷较低.这说明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主要受降雨强度和干旱天数的影响.因此,以年总溢流污染负荷为控制目标时,应优先控制年度初次溢流和主汛期初次溢流的初期溢流污染.  相似文献   
115.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1987年、2003年和2015年火干扰区域及其附近未受火干扰区域设置典型样地,基于树轮数据和调查数据重建历史直径结构,构建兴安落叶松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直径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直径结构呈正偏,高峰态分布。中度火干扰恢复15年后则呈现负偏、峰度值下降的趋势,而重度火干扰恢复15年后仍处于正偏高峰态分布,但随后趋向负偏,低峰态分布。(2)火干扰改变了兴安落叶松直径生长与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中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生长与上年冬季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火干扰强度增加,降水的抑制作用增强,重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直径生长与当年生长季(5—8月)、上年生长季(7—9月)和上年冬季(11—12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不同恢复期内树木生长-气候因子关系也有所差异。中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与生长季温度的关系由火干扰初期正相关转变为中期(恢复15年)负相关(p<0.05),与上年生长季降水的关系则转变为正相关关系(p<0.05);重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直径生长与上年冬季温度由恢复初期的负相关转变为后期(恢复31年)的正相关(p<0.05),与当年生长季降水转变为负相关(p<0.05)。在未来气候变暖和火干扰事件增加的趋势下,兴安落叶松直径结构趋向负偏、高峰态分布。  相似文献   
116.
基于度-时法的哈尔滨冬季采暖强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度时法比度日法更能细致地反映采暖和制冷强度时间分布特征。论文应用度时法分析了哈尔滨采暖期内采暖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获得如下结论:1)哈尔滨集中供暖时间为183 d,近10 a采暖期平均气温-7.7 ℃,平均气温距平最高值2.6 ℃(2007、2008年)、最低值 -2.0 ℃(2013年)。采暖期小时平均气温最高在14:00(-3.6 ℃),最低在06:00(-11.3 ℃)。 2)2005-2014年,哈尔滨年平均采暖强度1.1×105 ℃·h,最大1.2×105 ℃·h(2013年),最小1.0×105 ℃·h(2007年)。3)哈尔滨采暖期小时平均采暖强度为25.7 ℃·h,日内呈单峰分布,06:00采暖强度最大,为29.3 ℃·h,14:00采暖强度最小,为21.6 ℃·h。晚上21:00到次日上午9:00,采暖强度大于日平均值,而上午9:00到晚上21:00采暖强度则明显低于日平均水平。4)采暖期各月平均的小时采暖强度1月最大,为35.4 ℃·h,从大到小依次减少顺序是1、12、2、11、3、10、4,4月小时采暖强度仅为12.0 ℃·h。5)日内小时采暖强度最小值3、4月出现在15:00,其余月份在14:00;最大值1、2、12月出现在07:00,3、10、11月在06:00,4月在05:00。在每年1月中旬06:00~08:00,出现整个采暖期采暖强度极大值。  相似文献   
117.
以处理葡萄糖废水的好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曝气量对颗粒污泥的菌群结构以及后续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曝气条件下的颗粒污泥形态以及细菌,真菌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时,丝状真菌比例最高(8.57%),且单位生物量的生物柴油产量也最高,达到(48.62 ±1.36)mg/g SS.不同曝气条件下形成不同菌群结构的颗粒污泥,不仅影响了污泥制备生物柴油的产量,其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曝气量为167L/(min·m3)条件下,亚油酸甲酯(C18:2)大幅增加,这可能与该条件下颗粒污泥中出现的酵母菌Dipodascus有关.由此可见,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曝气量来提高生物柴油产量和调节其组分结构.  相似文献   
118.
张杰  劳会妹  李冬  魏子清 《环境科学》2020,41(11):5097-5105
在(25~28℃)下,接种成熟亚硝化颗粒污泥于连续流反应器,为避免通过蠕动泵的污泥回流所造成的颗粒污泥破碎,采用内置沉淀区进行内回流,调整停曝比为1:1、2:1和1:2,研究不同停曝比对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停曝比为1:1和2:1,亚硝化性能良好,阶段末期亚硝酸盐积累率分别为85.2%和94.5%,控制停曝比为1:2,亚硝化性能逐渐恶化,阶段末期氨氧化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下降至64.1%和58.7%.批次试验表明,间歇曝气相对连续曝气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相对活性,停曝时间越长,对NOB的活性抑制越好,但由于停曝时间过长也将导致氨氧化率降低,故在亚硝化工艺中,可采用1:1停曝比并协同其他控制条件的方式来实现连续流亚硝化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污泥性能分析表明,在停曝比为1:1~1:2范围内,停曝时间越长,颗粒污泥结构越稳定,停曝时间越短,反应器内选择压较小,致使污泥沉降性能变差,部分亚硝化颗粒污泥解体,此外,胞外聚合物(EPS)化学分析及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显示,停曝比为2:1条件下,蛋白(PN)含量较高且蛋白/多糖(PN/PS)值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9.
《组织行为杂志》2017,38(7):1130-1148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faced by 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s is highly uncertain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Thus, organizations have adopted and implemented a continuous stream of innovation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growth and survival. Considering the demand for additional resources to implement innovation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that may lead to innovation‐targeted burnout and fatigue among employees, which impede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 subsequent innovation. To this end,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elucidates the effects of previous innovations on the subsequent implementation behavior of employees. We identify two dimensions of the cognitive appraisal of previous innovations (i.e., intensity and failure) that shape employees' beliefs regarding innovations, such as innovation‐targeted helplessness, which ultimately results in innovation fatigue. Data collected from 84 managers and 397 employees of Chinese and Korean organizations prove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previous innovations in shaping the innovation‐targeted helplessness and fatigue of employees, which ultimately affect employee behavior toward a subsequent innovation. The pres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 suggest that given continuous streams of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managers should carefully consider 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previous innovations (i.e., intensity and failure)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 subsequent innovation.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0.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13  
好氧颗粒污泥凭借其密实的结构、多样的微生物种群以及优良的沉降性能,已经引起了污水生物处理领域许多学者的兴趣.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和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微生物相、环境条件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好氧颗粒污泥模型以及在处理市政污水和含毒工业废水上的应用,并展望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