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2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367篇
安全科学   200篇
废物处理   51篇
环保管理   1188篇
综合类   1729篇
基础理论   101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84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561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2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11篇
  1972年   9篇
  197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991.
富阳地区水资源自然支持力分析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富阳地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寻找出影响水资源自然支持力的主要驱动因子;再根据富阳地区某一时段内的水资源量(因变量)与其驱动力(自变量)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利用统计资料,对可能引起水资源自然支持力变化的各种驱动力因子进行多变量分析。得出,对富阳地区水资源自然支持力影响较大的指标是水资源可利用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的剩余开采程度和化学需氧量。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富阳地区的水资源自然支持力总体来看在逐年减弱,原因在于近年来富阳地区造纸行业异军突起,用水量急剧加大,总污水排放量增多,使得水资源支持力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最后,针对目前的水资源现况提出了一些提高富阳地区水资源自然支持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2.
我国沙尘暴的气候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OF和环流合成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北方近40年来沙尘暴日数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太阳活动加强,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加强,欧亚西风急流轴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强度加强,蒙古气旋减弱,西北西部的沙尘源区降水增加,是中国北方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太阳活动进入新一轮的减弱期,引起气候变暖趋势减弱,气温逐渐降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蒙古气旋逐渐加强.预计未来中国北方沙尘暴将在波动中逐渐增加,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  相似文献   
993.
Abstract: The natterjack toad (Bufo calamita) is endangered in several parts of its distribution, including Belgium, where it occurs mainly in artificial habitats. We parameterized a general model for natterjack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PVA) and tested its sensitivity to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basic parameters. Then we assessed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various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2 situations: a small isolated population and a system of 4 populations connected by rare dispersal movements. We based the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on a stage‐structured model of natterjack population dynamics. We parameterized the model in the RAMAS GIS platform with vital rates obtained from our own field experience and from published studies. Simulated natterjack populations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habitat quality (particularly pond drying), to dispersal from surrounding local population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o values of fecundity and survival of terrestrial stages. Population trajectories were nearly insensitive to initial abundances, carrying capacit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in habitats with highly ephemeral ponds, where premetamorphosis mortality was high, natterjack populations nearly always had a very high extinction risk. We also illustrated how low dispersal rates (<1 dispersing individual/generation) efficiently rescued declining local populations. Such source‐sink dynamics demonstrate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urce populations should be a high priority.  相似文献   
994.
The Future of Scattered Tre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Mature trees scattered throughout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re critical habitat for some biota and provide a range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ese trees are declining in intensively managed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globally. We developed a simulation model to predict the rates at which these trees are declining, identified the key variables that can be manipulated to mitigate this decline, and compared alternative management proposals. We used the initial numbers of trees in the stand, the predicted ages of these trees, their rate of growth, the number of recruits established, the frequency of recruitment, and the rate of tree mortality to simulate the dynamics of scattered tre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We applied this simulation model to case studies from Spain,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Costa Rica. We predicted that mature trees would be lost from these landscapes in 90–180 years under current management. Existing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se landscapes—which focus on increasing recruitment—would not reverse this trend. The loss of scattered mature trees was most sensitive to tree mortality, stand age, number of recruits, and frequency of recruitment. We predicted that perpetuating mature tre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t or above existing densities requires a strategy that keeps mortality among established trees below around 0.5% per year, recruits new trees at a rate that is higher than the number of existing trees, and recruits new trees at a frequency in years equivalent to around 15% of the maximum life expectancy of trees. Numbers of mature trees in landscapes represented by the case studies will decline before they increase, even if strategies of this type are implemented immediately. This decline will be greater if a management response is delayed.  相似文献   
995.
水资源约束力的内涵、研究意义及战略框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针对世界和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的态势,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水资源约束力的概念,并在阐述其基本内涵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就水资源约束力研究的战略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水资源约束力研究是我国和世界21世纪水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压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约束力,可以完整地揭示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对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应尽快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约束力研究的理论体系,加强水资源约束力的基本理论、量化方法和实证研究,重点加强区域水资源约束力的产生、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变化规律、调控途径等的研究,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水资源约束力与水资源科学其它领域的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傍河水源地以其水量稳定、水质洁净等优点在我国北方普遍应用,地下水资源的准确评价为其良性运行的关键。结合实例,运用VisualM odflow对傍河水源地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及优化开采模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①傍河水源地的模拟对河流的敏感性最强,其次为人工开采,而表征地下水系统特征的K、μ、a等参数的影响却不明显;②傍河水源地的模拟关键在于河流的处理。对非完整河流,在河床底部设置一层弱透水的缓冲区可取得满意效果;③傍河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量丰、枯年份相差不大,比较稳定;同时,地下水的资源量是个变量,随开采量增大而增大,且与开采井到河流的距离有关;④运用建立的水源地模型,可方便直观地对地下水开采进行优化调整,以更充分地袭夺地表水资源,从而促进水源地的良性生产。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地表来用水状况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摸清流(区)域水资源总量中不同水质的水量分布与变化情况,急需探讨和建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联合评价的体系与方法。针对地表来用水状况,分别从单元(集总)系统和复合(分布)系统出发,提出水量与水质联合评价的途径,以华北滦河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流(区)域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时空分布状况,能够为流(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和水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东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和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50年来,在工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与水相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解决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和环境问题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东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水污染严重、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湿地大面积缩小以及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与水相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与建议。合理利用地区水资源,量水而行、适水发展,节约与高效并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99.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基于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5市以及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与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则较为复杂。同时,河西走廊短缺的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而且约束强度在水资源最为紧缺的东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城市化的较快发展是以水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而西部的疏勒河流域,则是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但也是人均用水量相对较高的地区。因此,建立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缓解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是河西走廊各地区实施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000.
中亚与我国西北地区环境蠕变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环境蠕变问题,分析了环境蠕变与人类活动,环境蠕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近年全球增暖的背景下,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和利用水资源,引起了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变暖加速了环境恶化的进程.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当人类活动超过自然承载力时,小的气候波动也可能引起大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