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机动车辆毁地和旅游等人为活动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带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为了使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并对退化沙化的土地进行整治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2.
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机动车辆毁地和旅游等人为活动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带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为了使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并对退化沙化的土地进行整治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3.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Arc/Info和ERDAS等软件的支持下,以1995,2000和2005年三期呼伦贝尔地区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为基础数据,解译提取了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斑块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了该区1995—2005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同时,利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该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在以人类活动为主的一系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预计到2020年,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其中草地面积所占比例将由1995年的41.200%下降到32.529%,主要转变成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交错区总面积比例将分别达到7.573%和6.132%.   相似文献   
54.
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农业与牧业区交汇的桥梁和纽带,其生态系统突变和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在总结农牧交错带自然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土地利用格局驱动力及其演变对生态过程耦合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元素平衡与循环机制研究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目前基础理论和研究手段进行了分析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55.
河岸带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岸带是河流—陆地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生态过渡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阐述河岸带结构与功能基础上,分析了河岸带的影响因素与其退化机制,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理论、基本原则、生态重建技术和发展方向。认为影响河岸带结构与功能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水文与地貌过程、植被与人为干扰4个方面;识别影响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物理作用过程及其退化成因是关键,指出了生态恢复应遵循的原则与宜采用的生态重建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岸带生态恢复应在景观或流域尺度上借助“3S”技术和多学科协作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层次开展研究,甄别生态退化的主导因素,采用植被重建与水文调控技术尽可能恢复与重建原有自然景观。从系统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河岸带生态学未来研究方向。建议今后应加强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过程与功能及生态重建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合,建立能够预测河岸带结构与功能动态的数量模型和评价体系,为实现河岸带重建与高效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6.
西太湖典型河口区湖滨带表层沉积物营养评价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测定了典型西太湖入湖河口区湖滨带中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总氮、总磷的含量,平均含量分别为2.417%、1.049mg/g、0.402mg/g,其分布都是沿湖滨带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陆向辐射带呈逐渐增大趋势。底泥中C/N值为12.4。底泥中有机质及营养盐来源于湖中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利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表层沉积物,整个区域属于尚清洁范畴。  相似文献   
57.
对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区典型生境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线虫23属、1 264只,优势属为真滑刃属和短体属。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有一定影响,不同生境间土壤线虫群落共有属不多,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土壤线虫向土壤下层移动;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影响不同, 4种生境中,居民点园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最高,而玉米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功能类群差异显著,玉米田不利于捕食类群/杂食类群的存在。  相似文献   
58.
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对城市边缘区包括公共绿地,大田,菜地,水体等在内地城市绿地系统特征及其演变进行分析,同时将其动态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对策,要使城市绿化不滞后于城市建设,避免今后用昂贵的代价来发展绿化,关键是城市绿化应该扩大其概念的内涵,着重从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来发展城市绿化,同时规划在前,确保土地资源,加强绿地系统研究,以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59.
周侃  张健  樊杰  徐勇 《环境科学学报》2022,42(11):482-492
生活垃圾治理是青藏高原农牧区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厘清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地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可为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省4315个行政村为例,多尺度解析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覆盖率和服务人口比重,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总体效应和分区效应估计,定量刻画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青海省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覆盖率低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呈现由青东河湟谷地农区向柴达木及环湖牧区和青南高原高寒牧区梯度递减;(2)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受海拔高程、地形地貌、垃圾转运距离等集中治理成本因素的多重影响,高海拔、山区地貌及远距离转运是农牧区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3)少数民族聚居、常住人口规模偏低、村域经济相对滞后的牧区仍是生活垃圾治理弱势区域,而脱贫政策支持和管理者受教育水平提升,亦会对改善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带来积极影响.建议结合集中治理成本和常住人口分布及产污特性,因地制宜实施“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Ⅰ)、“村收集-镇处理”乡镇集中治理(模式Ⅱ)及“村收集-村处理”牧区分散治理(模式Ⅲ)3类模式,采...  相似文献   
60.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区域生态生产力、功能支撑力、制约因子和胁迫因子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体系,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土地生态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综合评估2000—2010年间该地区生态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根据Linear Regression和K-means cluster分析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稳中变好"的特征,"良"和"一般"呈增加趋势,16个县生态功能改善,18个县生态生产力呈恢复状态,16个县土地退化程度降低。水分条件和环境负荷是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主要限制和胁迫因子,局部地区存在显著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