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54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416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地表水悬浮物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表水悬浮物分析中的样品烘干时间、次数和取样问题进行了实验,提出了减少悬的体操的烘干恒重次数、缩短分析过程呼时间的意见。同时提出悬浮物应单独采集样品,以提高悬浮物的分析质量。  相似文献   
602.
鞍山市空气颗粒物中酞酸酯的季节变化与功能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辽宁省鞍山市空气颗粒物中15种酞酸酯夏季和冬季的浓度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酞酸酯污染水平的季节变化,不同功能区酞酸酯浓度的差异,以及DBP和DEHP在夏冬两季中的污染特点,将鞍山市夏冬两季酞酸酯的浓度与国内外部分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基本说明了鞍山市空气颗粒物中酞酸酯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603.
我国西北典型大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天气,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高,利用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等城市2000年6月~2007年12月每日浓度最高的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资料,研究了5个省会城市PM10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个城市PM10污染都较严重,PM10为主要污染物的日数每月平均超过20天。五个城市的季节分布特征类似,冬春季浓度较高,平均值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污染标准,夏秋季相对低一些。其中,兰州和乌鲁木齐冬季浓度值远高于其他城市。五个城市均属煤烟沙尘型污染,但煤烟和沙尘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04.
天津市空气颗粒物中酞酸酯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天津市空气颗粒物中15种酞酸酯(PAEs)夏季和冬季的浓度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酞酸酯污染水平的季节变化,不同季节酞酸酯的功能区差异,15种酞酸酯在颗粒物中的分布特征,以及DBP和DEHP在夏冬两季中的污染特点,分析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基本说明了天津市空气颗粒物中酞酸酯的污染状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605.
为了实现滤膜式PM2.5测量仪中挥发性颗粒物的连续补偿测量,根据挥发性颗粒物加热挥发、冷却凝结的物理特性,利用冷凝装置和串级冲击采样器原理,设计了双通道的挥发性颗粒物连续采样测量装置。按照采样粒径为10、5、2.5μm的颗粒物设计了3级冲击采样器,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采样器的孔径、孔数等相关参数;对采样器中采集的样品使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直接测量,并采用加热清洗的方式结合双通道的设计实现挥发性颗粒物的连续采样测量。该装置不但可以应用于目前滤膜式颗粒物监测仪中的挥发性颗粒物补偿测量,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也可直接应用于挥发性颗粒物的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606.
北方某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我国北方某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在主导风向上设置采样点,于冬季、夏季分别采集TSP、PM10、PM2.5 3种不同动力学直径的大气颗粒物。采用ICP-MS对TSP、PM10、PM2.5中的元素浓度进行分析,并对3种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10种重金属采用富集因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方某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富集程度最严重的为Cd、Pb;在采暖期,随着颗粒物粒径变小,Pb、Cd的富集指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非采暖期则无此趋势。  相似文献   
607.
向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投加ABS颗粒,以干扰膜表面泥饼层的形成和减轻膜污染的发生。结果表明,向MBR中投加粒径为1 mm的ABS颗粒,发现颗粒的最佳投加量为1.5 kg/m3,投加颗粒的膜运行时间是对照实验运行时间的3倍。颗粒对膜表面泥饼沉积层抑制明显,与对照实验泥饼层重量最大相差290 g,颗粒使膜上泥饼层的分布也不同。颗粒的投加也改变了污泥EPS含量,相比对照实验,多糖、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7.2%和8%,污泥粘度提高了17.6%。细格栅与颗粒使MBR对TN、TP去除效果分别提高了8.5%和9.7%,对COD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08.
以铼作为放射性锝的替代元素,用黄铁矿粉末对高铼酸根的还原固定进行了研究。采用球磨法制备出黄铁矿粉末。分别研究了不同固液比、不同的初始p H值和不同粒径条件下,黄铁矿粉末对高铼酸根的还原固定效果。结果显示,固液比为1∶10(g/m L)为宜,在体系初始p H为12时,形成铁氧体,吸附高铼酸根,提升还原固定效果。对产物进行XPS表征,证明还原产物为Re O2。在乙醇介质中机械活化后利用超声分散可得到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晶格畸变的粒径较小的黄铁矿粉末,使其反应的活性位点增多,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大粒径的黄铁矿粉末,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铼的去除率可以达42%。在缺氧环境下黄铁矿能够长期保持有效性,在地质处置库应用中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09.
钯金属具有较高的催化加氢性能,钯催化还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为了制备催化性能稳定、催化活性高且易于回收利用的Pd催化剂,实验以聚丙烯腈(PAN)聚合物分离膜作为基材,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将聚乙烯亚胺/钯配合物(PEI-Pd(II))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交替组装在基膜表面,制备了(PEI-Pd(0)/PSS)n复合催化膜,并采用膜分离装置通过对硝基苯酚催化加氢反应来评价催化膜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荷电化处理时间、NaOH溶液浓度、PEI和Pd(II)摩尔比、自组装层数影响着膜的催化性能。当荷电化处理时间为1.5 h,NaOH溶液浓度为1.5 mol/L,PEI和Pd(II)摩尔比为60∶4,自组装层数为5层时,复合催化膜有最佳的催化性能,其对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10.
Real time number concentrations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ultrafine particles (UFPs, diameter <100 nm) and time integrated black carbon, PM2.5 mass, and chemical species were studied at the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LAX) and a background reference site. At LAX, data were collected at the blast fence (∼140 m from the takeoff position) and five downwind sites up to 600 m from the takeoff runway and upwind of the 405 freeway. Size distributions of UFPs collected at the blast fence site showed very high number concentrations, with the highest numbers found at a particle size of approximately 14 nm. The highest spikes in the time series profile of UFP number concentrations were correlated with individual aircraft takeoff. Measurements indicate a more than 100-fold difference in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he highest spikes during takeoffs an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s when no takeoff is occurring. Total UFP counts exceeded 107 particles cm−3 during some monitored takeoffs. Time averaged concentrations of PM2.5 mass and two carbonyl compounds, formaldehyde and acrolein, were statistically elevated at the airport site relative to a background reference site. Peaks of 15 nm p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aircraft takeoffs, that occurred at the blast fence were matched with peaks observed 600 m downwind, with time lags of less than 1 m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commercial aircraft at LAX emit large quantities of UFP at the lower end of currently measurable particle size ranges. The observed highly elevated UFP concentrations downwind of LAX associated with aircraft takeoff activities have significant exposure and possible health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