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4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Ibuprofen (IBU) is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as anti-inflammatory drug, which posed health risk to the environment. A bacterium capable of degrading IBU was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in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16S rR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Serratia marcescens BL1 (BL1). Degradation of IBU required the presence of primary substrate. After a five-day cultivation with yeast powder at 30°C and pH 7,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93.47%±2.37%) was achieved. The process of BL1 degrading IBU followed first-order reaction kinetics. The BL1 strain was applied to a small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device to form a biofilm with activated sludge. IBU removal by the BAF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static tests. The removal of IBU was 32.01% to 44.04% higher than for a BAF without BL1. The indigenous bacterial community was able to effectively remove CODMn (permanganate index) and ammonia nitrogen in the presence of BL1.
  相似文献   
92.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山东黄岛边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J1),研究了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效果、作用方式以及细菌培养基、菌株与铜绿微囊藻不同生长阶段等因素对溶藻效果的影响,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入藻液,培养基与藻液的投放体积比为6%时,9d内对藻的生长无影响.将初始浓度为6×107 cfu/mL的菌液加入藻液,共培养第9d,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87%以上.对数期的J1细菌具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作用于稳定期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组,藻的去除率较低.J1通过分泌溶藻物质的间接作用方式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且溶藻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根据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J1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93.
从山东胶州湾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菌,暂将其命名为JZ-1.根据生理生化及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菌株JZ-1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研究表明,菌株JZ-1对中肋骨条藻具有很好的溶解效果,它能够破坏藻细胞膜内物质的结构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膜内物质流出导致藻细胞死亡.溶藻现象发生在细菌培养液的上清液和0.2μm的过滤液中,而不是在细菌菌体中,这表明菌株JZ-1通过分泌代谢物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溶解作用,且当菌株JZ-1由对数生长期向稳定期过渡时,其代谢物的溶藻率达到最大.代谢物分子量<5kD,具有热稳定性、耐酸性,但不耐碱.  相似文献   
94.
润滑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VI 500润滑油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株菌,分别命名为SN0901,SN0902和SN0903.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含HVI 500润滑油培养液的ρ(CODCr),用以评价分离菌对润滑油的降解能力. 结果表明,由于润滑油降解而使培养液ρ(CODCr)降低,即3株菌均为HVI 500润滑油降解菌.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3株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和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 采用倾注平板法对不同温度下降解菌的菌落计数,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不同pH下培养液的ρ(CODCr). 结果显示,温度和pH对菌株降解作用影响显著,3株菌最适宜的降解温度为30~34 ℃,pH为6.0~7.8,但每株菌的最适宜降解温度和pH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95.
碱性β-聚糖酶产生菌选育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碱性土样中分离到数十株产碱性β聚糖酶类的细菌,经摇瓶反复筛选后,得到一株碱性β聚糖酶产量较高的耐碱性细菌.经初步鉴定,属短小芽孢杆菌(Baciluspumilus).其纤维素酶作用的最适pH为7.6,最适θ为60℃,木聚糖酶的作用最适pH为9.0,最适θ为55℃.该菌的最适生长pH为8.0,最适产酶θ为28~32℃.木聚糖与山梨糖分别是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良好诱导物.以麸皮为碳源,产酶的最适浓度为5%.添加尿素和(NH4)2SO4为氮源可提高纤维素酶酶活2倍,木聚糖酶酶活1倍.发酵周期为60h,纤维素酶酶活最高可达1.21IUmL-1,木聚糖酶酶活可达43IUmL-1.  相似文献   
96.
高效复合菌的富集培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配污水和食品污水作为培养基对高效复合菌富集培养。结果表明 :(1 )培养液中优势菌种及其世代期的不同导致生长曲线是多峰值的 ;(2 )由于各种好氧菌的微观激活条件不同 ,因此曝气时平行样的生长曲线互不相同 ;(3)相同条件重复培养 ,高效复合菌的重现性差。  相似文献   
97.
从西洋参种植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有机氯农药降解细菌,将该菌制成固体菌剂,应用于田间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对3a生西洋参的1a生长期内BHC总量的降解率达36.27%~49.90%,DDT总量的降解率达25.19%~35.61%。  相似文献   
98.
利用静态和动态土柱实验初步研究了好氧砷还原菌Bacillus sp.SXB在砷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中,菌株SXB可以有效还原吸附在针铁矿上的五价砷;在动态土柱实验中,由于原土中砷是以三价砷形式存在,因此,不论是空白对照还是菌株SXB加入处理,出水中砷均为三价砷;当孔隙体积大于100时,铁的溶出开始增加。菌株SXB的加入,轻微地促进了土壤中砷的释放,而对铁的释放并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
Introduction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 (PC)isoneoftheunusualwhiterotfungithatitisabletomineralizethecompoundofnativelignin .Anditalsocandegradealmostallhazardousorganicpollutantsincludinggeneticmutagenicagentssuchaschlorinatedorganiccompounds,polycyclic…  相似文献   
100.
产碱菌株F-3-4对苯酚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腈纶废水处理构筑物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2,6-二叔丁基苯酚的菌株F-3-4,经驯化发现其对苯酚也有较好的降解能力。通过紫外吸收测定菌液生长值以及安替比林比色法测定苯酚浓度,考察了不同底物浓度、pH值、通气量对苯酚降解的影响以及苯酚降解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迟滞期随苯酚浓度的增大而延长,苯酚浓度增大对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mg/L苯酚浓度的完全降解时间在36h之内,该菌株降解苯酚基本发生在对数期,其对苯酚降解适宜条件为温度35℃,pH7~8,该菌为好氧菌,通气有利于苯酚的降解。在最适条件下其降解苯酚的动力学特征符合Monod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