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41篇 |
免费 | 912篇 |
国内免费 | 17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76篇 |
废物处理 | 113篇 |
环保管理 | 998篇 |
综合类 | 4208篇 |
基础理论 | 1158篇 |
污染及防治 | 623篇 |
评价与监测 | 327篇 |
社会与环境 | 641篇 |
灾害及防治 | 4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365篇 |
2021年 | 392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301篇 |
2018年 | 258篇 |
2017年 | 399篇 |
2016年 | 410篇 |
2015年 | 418篇 |
2014年 | 346篇 |
2013年 | 407篇 |
2012年 | 603篇 |
2011年 | 655篇 |
2010年 | 513篇 |
2009年 | 549篇 |
2008年 | 387篇 |
2007年 | 449篇 |
2006年 | 466篇 |
2005年 | 326篇 |
2004年 | 253篇 |
2003年 | 241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142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9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9篇 |
197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Developing Canada's National Forest Carbon Monitorin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ystem to Meet the Reporting Requirements of the Kyoto Protoco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rate of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atmosphere can be reduced by decreasing emissions from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nd by increasing the net uptake (or reducing the net loss) of carbon in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 The Kyoto Protocol
addresses both the release and uptake of carbon. Canada is developing a National Forest Carbon Monitoring,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ystem in support of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to report greenhouse gas sources and sinks. This system employs
forest-inventory data, growth and yield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s on natural disturbances, management actions and land-use
change to estimate forest carbon stocks, changes in carbon stocks, and emissions of non-CO2 greenhouse gase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system is the Carbon Budget Model of the Canadian Forest Sector (CBM-CFS). The model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revisions to enable analyses at four spatial scales (national, provincial, forest management unit
and stand) and in annual time steps. The model and the supporting databases can be used to assess carbon-stock changes between
1990 and the present, and to predict future carbon-stock changes based on scenarios of future disturbance rates and management
actions. 相似文献
892.
为研究杭州湾北岸VOCs (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反应活性和潜在来源,采用GC-FID在线监测系统对杭州湾北岸环境大气中的36种VOCs开展了为期1 a (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的连续观测,采用LOH(VOCs的·OH消耗速率)和OFP (O3生成潜势)2种方法估算了大气VOCs的反应活性,并利用PMF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和CPF (条件概率函数)模型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①φ(VOCs)小时平均值在冬季(26.47×10-9)最高,夏季(9.76×10-9)最低;全年φ(VOCs)小时平均值为21.24×10-9,其中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的贡献率分别为33.24%、34.13%、15.63%、17.00%;φ(烷烃)、φ(芳香烃)和φ(卤代烃)呈较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φ(烯烃)和φ(炔烃)无明显昼夜变化趋势.②大气VOCs的总LOH和OFP分别为9.39s-1和220.57μg/m... 相似文献
893.
为探究水位波动情况下苯系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提高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精度,以西北某傍河石化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TMVOC模型对特征污染物苯系物开展泄漏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比较水位波动对苯系物迁移转化的影响,并从污染分布、相间转化等方面,解析地下水位稳定和波动状态下苯系物迁移转化过程差异.结果表明:①TMVO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水位波动状态下苯系物迁移转化过程.②相较于水位稳定状态下,水位波动作用下苯系物污染深度增加0.5 m,污染面积增加25%,总质量增加12 kg.③水位稳定和波动状态下苯系物"气-液-NAPL(Non-Aqueous Phase Liquids)相"占比分别为0.17%、2.03%、97.8%和0.04%、3.69%、96.27%.④NAPL相苯系物饱和度分布与苯系物质量分布呈正相关,水位波动造成NAPL相初始饱和度降低,且初始水位面以下NAPL相饱和度升高.⑤对于苯而言,水位波动状态下非饱和带中苯在液相中的质量是水位稳定状态下的1.11倍,饱和带为10.15倍.研究显示,水位波动显著地影响了苯系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促进了苯系物的溶解,并使更多的苯系物残留在地下介质中. 相似文献
894.
基于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的滇池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定量解析污染源是湖泊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滇池草海和外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了主要水质指标的污染源类型,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得到不同污染源对水质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草海主要的污染源有农业面源、城市面源和内源3类,外海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城市面源和内源4类.与河流水污染源解析结果不同,底泥内源与气象因子对滇池主要水质指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95.
乡村文化记忆资源是乡村“文—旅”协同的链接点。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文化信息层、物质载体层与社会行为层解析其内涵和协同框架,构建“文—旅”空间协调度、文化记忆连续性和旅游市场认同度的协同评价模型,以苏州金庭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格局上,旅游景点与生活生产类空间关联性不断提升,与功能象征类空间依赖减弱,与社会表征类和精神意识类空间关系有所降低但维持高度耦合水平。(2)空间格局上,与生活生产类空间呈极核带状格局,与其余三类空间呈现一核多极格局。(3)旅游景点与生活生产类空间协同关系从“文—旅”空间协调度、文化记忆连续性转向旅游市场认同度为主导,其余空间以“文—旅”空间协调度为主导。(4)影响协同关系的机制包括记忆延续与文化交融、空间优化与旅游融合和社会支持与政策保障等。研究结论可为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振兴和文旅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896.
以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市、区)为案例地,综合运用SBM模型、改进的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与旅游扶贫效率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整体及各分片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数均呈波浪式变化,湖北片区、重庆片区以及武陵山片区整体的旅游扶贫效率呈上升态势,而湖南片区和贵州片区略有下降;(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与旅游扶贫效率不耦合、不协调的县域单元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片区中部,数量逐年减少,实现耦合和协调的县域数量显著增加并向边缘地带形成集聚态势;(3)不耦合失调(类型1)向耦合协调(类型2)转变是核心转变路径,促使类型2的地区数量显著增多,并逐渐在研究区域边缘形成带状分布。研究可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跨越贫困陷阱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97.
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对气象水文序列进行一致性分析,划分基准期(1961—1979年)和影响期(①1980—1989年、②1990—1999年、③2000—2016年),利用基准期校准的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采用步进式方法,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逊河流域径流变化的波动影响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6年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流域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明显,季节尺度上流域非汛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会对径流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机理复杂,步进式方法对影响机理的研究较传统方法更能体现其变化过程;在降水丰沛的影响②期,冬季降水量增加会显著增加流域径流量,而在降水略少的影响①期和③期,蒸发量增加以及土壤含水量降低使得流域径流减少;人类活动耗水在影响①期和③期引起流域径流减少并且影响作用逐渐增强,影响②期由于城镇化和耕地扩张使得流域产流能力增强导致径流增加。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机制,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8.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对水环境的胁迫日益突出。基于土地遥感数据、城市排水管网等资料,构建流域—海湾一体化水环境模型,探讨深圳湾流域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1)雨季COD、NH3-N和TP单位面积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负荷分别为17.21 t/km2与10.21 t/km2、0.17 t/km2与0.69 t/km2、0.04 t/km2与0.07 t/km2;(2)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大雨及以上等级降水较多的5月和8月,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截排工程集中、下垫面面积较大且坡度较陡的深圳河、大沙河和新洲河流域;(3)面源与截排溢流水体COD、NH3-N和TP浓度可达地表水V类标准的3.7倍、18.2倍和8.5倍;(4)雨季COD、NH3-N和TP浓度高于旱季的区域分别超过深圳湾总面积的40%、60%和65%。 相似文献
899.
为探析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物料平衡原则下农业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和农业环境效率影响模型.基于2004~2016年浙江省农户水稻种植地块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面积、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农业产出等农业经营规模指标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规模化发展将因投入和产出的扩张以多种方式影响其环境效率,其中土地面积规模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均有负向的影响,而农业产出规模的增加将促进农业环境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900.
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垂直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ALIOP数据和SBDART(Santa Barbara DISORT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辐射传输模式研究了2013~2016年华北地区8d沙尘天气气溶胶及其直接辐射强迫垂直分布特征,分析了气溶胶垂直分布和光学特性对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集中分布在地表及以上3km范围,其中纯净沙尘型和污染沙尘型气溶胶位于上层,污染大陆型气溶胶和烟雾位于下层.大气层顶、地表和大气层的日均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分别是-38.41~-88.44,-74.03~-225.86,9.06~137.42W/m2.0~8km高度范围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是负值,且随着高度的增加绝对值逐渐减小.气溶胶垂直分布对大气层顶、地表和大气层的直接辐射强迫影响较小,但对直接辐射强迫垂直分布影响较大,由气溶胶廓线差异造成的同一高度层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最大差值能达到31.18W/m2.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单次散射反照率对直接辐射强迫影响明显.消光能力相同时,吸收性气溶胶对短波太阳光的衰减作用大于散射性气溶胶,后向散射比例大的气溶胶大于后向散射比例小的气溶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