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56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31.
构建湿地堵塞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IVCW)中与填料堵塞相关的填料粒径、渗透性能、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变化.经过颗粒分析得知填料粒径在2~5mm间,运用自制的砂样管对填料进行原位采样,渗透试验结果表明IVCW填料层的渗透系数随填料深度的增加而增加.IVCW填料各层中,渗透系数最小值存在于表层以下15~30cm处.IVCW系统运行52个月后,仅填料表面至15cm深处有少量有机质存在,15cm深度以下有机质含量极少,表明IVCW系统运行稳定,未出现堵塞现象.文中通过分析填料堵塞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32.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单介绍了膨润土的结构和基本性质,重点探讨了膨润土的改性方法、改性机理及改性膨润土在废水处理和放射性物质处置中的应用,指出目前膨润土在环境应用中存的问题并展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3.
几种物质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无磷HB-4培养液中添加7种物质磷形态磷酸二氢钾,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磷酸肌酸钠,三磷腺酸苷(ATP),β-甘油磷酸钠和5‘-腺嘌呤核苷磷酸(AMP)4个浓度系列时羊角月芽藻的生长情况,获得了各物质磷形态下藻的最大生长量与生长速率。结果表明:ATP与六偏磷酸钠具有独特的生物效应,同时获得羊角月芽藻的生长与7种磷形态的相关方程,进行了太湖湖水中各物质磷形态的添加试验,发现ATP及焦磷酸钠对藻  相似文献   
234.
再生水中弗氏柠檬酸杆菌生物膜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李进  王开强  孟小然 《环境化学》2011,30(10):1687-1694
从使用再生水的某电厂冷却塔粘泥中分离出一株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再生水中HSn70-1A和BFe30-1-1两种合金表面弗氏柠檬酸杆菌生物膜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Sn70-1A成膜特性好于BFe30-1-1,两种合金表面生物膜中C、O等无机元素含量较...  相似文献   
235.
基于实测高光谱数据的太湖悬浮物浓度与透明度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测量太湖水体的反射光谱和表层水质,利用实测数据以及水-气界面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其遥感反射率,并根据太湖的实际水质状况将其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分析太湖总体和分区的反射光谱曲线,建立太湖不同区域水体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就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而言,太湖3个区域中以东太湖水质最佳,贡湖、梅梁湖和竺山湖次之,南部和西部最差;对太湖进行分区研究能够更好地反应太湖水质的差异性,拟合各区域的水质状况,分区模型精度较全湖区模型高,误差也普遍较小,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6.
40种典型恶臭物质嗅阈值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对各恶臭排放单位的恶臭样品分析测试结果,选取包括硫化物、含氮化合物、苯系物、烯烃及含氧有机物在内的40种典型恶臭物质进行嗅阈值测试.按照我国恶臭污染嗅觉测试的标准方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4675-93)对每种物质的嗅阈值进行了测定,得到了我国典型恶臭物质嗅阈值库,并对40种物质的嗅阈值(体积分数)范围进行了高、中、低区间划分,高阈值为10-1×10-6~10×10-6,中阈值为10-3×10-6~ 10-2×10-6,低阈值为10-5 × 10-6~ 10-4×10-6.分别对40种物质进行了气味品质描述,初步分析了恶臭物质分子结构与阈值的关系,不同类物质产生的气味品质有很大差异,苯系物主要呈现芳香气味,硫化物以硫化氢为代表产生臭鸡蛋气味,含氮化合物产生刺激的氨的气味,醛类和酯类以花香型或果香型气味为主,酸类以汗臭味为主.通过实例介绍了嗅阈值在恶臭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恶臭污染防治与控制中,选择有效去除阈稀释倍数最大的恶臭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恶臭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237.
使用多介质模型建模方法,构建了针对疏水性液体物质的顶空被动加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以浮萍生长抑制试验系统和鱼类胚胎毒性试验系统为例,得出了3种不同性质的疏水性液体物质正壬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顶空被动加标系统中的浓度变化,并使用实测浓度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正壬烷和D5在两类系统中平衡24h后,水中浓度便已达到完全平衡时浓度的80%以上,而DEHP的平衡时间很长,不适合使用顶空被动加标系统开展试验,原因是DEHP的挥发性极低.实测浓度和模型预测结果偏差较小.敏感性分析表明,试验系统参数中容器直径对待测物质在水中浓度影响较大,因此可通过调整容器直径来缩短平衡时间,或提高平衡后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浓度.使用所构建的模型可确定试验系统平衡时间、水中待测物质浓度和待测物质添加体积是否满足试验需求,并可通过敏感性分析来优化试验系统参数,提升试验效率和质量.以上结果完善了顶空被动加标系统应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8.
Spills and leakages of hazardous fluids from piping networks may pose a significant safety risk to population, industrial plant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fluid distribution the problem of monitoring the network status in order to identify abnormal conditions and locate leakages arises. In the paper an inverse approach resorting to a multi-layer perceptron 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locate leakages based on pressure and flow rate information. Strategies for generating input data and for correlating by ANN such data to the fluid distribution system status are presented. A two-level architecture is selected, composed by a main ANN at the first level and several branch-specific second-level ANNs in cascade to the main one. The branch in which the leakage occurs is identified, resorting to the ANN operating at the first level, while the specific second-level ANN is activated to estimate accurately the magnitude and location of the leakage in the selected branch.  相似文献   
239.
文章介绍了在线监测系统的仪器配备、测量原理、设备特点及使用情况。污水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COD、氨氮、悬浮物、水中油、硬度五种监测仪器的组合,实现了油田污水再利用方面水质化验的简化工序,对水质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运行经验表明,依靠该系统测量的数据可有效提高污水的监测水平,使之达到生产要求,对监测不合格的污水及时调整和处理,并可进行远输、传控。  相似文献   
240.
盐生植物在盐渍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盐生植物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 (Pall.)Moq.〕、盐地碱蓬 (SuaedasalsaL .Pall)、中亚滨藜 (AtriplexcentralasiatieaIljin)、西伯利亚白刺 (NitrariasibiricaPall) ,在中国禹城地区〔φ(N) =36°5 5′,λ(E) =116°40′〕含盐量较高 (1%~ 1.3%)的试验田中分别种植 .出苗后定苗 ,株密度n =80m-2 ,小区面积为 4m2 ,每种植物 3个重复 .种植前分别测定土壤Na+ 含量 ,N、P、K含量 ,有机质含量 ,细菌和真菌数量 .萌发后 15d测定植株干重、植株Na+ 含量 .在花芽形成期收获 ,再测定植物干重和植株Na+ 含量 ,以及土壤Na+ 含量 ,N、P、K含量 ,有机质含量 ,细菌和真菌数量 .结果发现 ,盐渍土壤种植 4种盐生植物 1个季度后 ,土壤Na+ 含量显著降低 ,每季盐爪爪从土壤中吸收Na+ 量 934 5 .6kg/hm2 ,盐地碱蓬吸收Na+ 量 6 85 1.4kg/hm2 ,西伯利亚白刺吸收 6 0 19.2kg/hm2 ,中亚滨藜吸收 6 0 98.4kg/hm2 .土壤有机质 ,N、P、K以及细菌和真菌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这再次证明 ,盐生植物是一类良好的吸盐植物 .并对盐渍土壤种植盐生植物后Na+盐降低、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增加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表 7参 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