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56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几种物质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无磷HB-4培养液中添加7种物质磷形态磷酸二氢钾,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磷酸肌酸钠,三磷腺酸苷(ATP),β-甘油磷酸钠和5‘-腺嘌呤核苷磷酸(AMP)4个浓度系列时羊角月芽藻的生长情况,获得了各物质磷形态下藻的最大生长量与生长速率。结果表明:ATP与六偏磷酸钠具有独特的生物效应,同时获得羊角月芽藻的生长与7种磷形态的相关方程,进行了太湖湖水中各物质磷形态的添加试验,发现ATP及焦磷酸钠对藻  相似文献   
252.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单介绍了膨润土的结构和基本性质,重点探讨了膨润土的改性方法、改性机理及改性膨润土在废水处理和放射性物质处置中的应用,指出目前膨润土在环境应用中存的问题并展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3.
土壤腐殖酸SDS-凝胶分级及表观分子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S-凝胶电泳技术对落叶林土壤提取出的腐殖酸进行分级,并应用凝胶层析分析技术测定腐殖酸各组分的连续分布特征及表观分子量,分子量分别为M=77678,M=49923,M=32085和M=16531.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和凝胶层析这两种技术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好地了解腐殖酸类大分子物质分子量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54.
影响悬浮物测定结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中悬浮物的测定条件、取样量以及样品采集等方面的因素分析 ,找出了悬浮物监测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如何进行悬浮物测定的质量控制 ,进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相似文献   
255.
In this study, a magnetic micro-particle conditioning–pressurized vertical electro-osmotic dewatering (MPEOD) process with magnetic micro-particle conditioning–drainage under gravity–mechanical compression–electrical compression (MMPC–DG–MC–EC) stages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water,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and other organic matter in the activated sludge (AS) matrix at each stag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PEOD process could attain 53.52% water content (WC) in dewatered AS with bound water (BW) and free water (FW) reduction rates of 82.97% and 99.67%, respectively. The coagulation and time-delayed magnetic field effects of magnetic micro-particles (MMPs) along the MMPC–DG–MC stages initi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ial BW to FW in AS. EC had a coupling driving effect of electro-osmosis and pressure on BW, and the changes in pH and temperature at EC stage induced the aggregation of AS flocs and the release of partial BW. Additionally, MMPs dosing further improved the dewatering performance of AS by acting as skeleton builders to provide water passages. Meanwhile, MMPs could disintegrate sludge cells and EPS fractions, thereby reducing tryptophan-like protein and byproduct-like material concentrations in LB-EPS as well as protein/polysaccharide ratio in AS matrix, which could improve AS filterability. At EC stage, the former four Ex/Em regions of 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alysis for EPS were obviously reduced, especially the protein-like substances in LB- and TB-EPS, which contributed to improvement of AS dewaterability.  相似文献   
256.
为解析余氯浓度对颗粒物表面细菌附着的影响,以给水管网细菌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在不同余氯浓度条件下的附着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氯(0~0.5 mg·L~(-1))会促进细菌在针铁矿表面的附着,而高浓度氯(0.5~3.0 mg·L~(-1))抑制了细菌的表面附着.通过定量测定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测发现,当氯浓度为0.5 mg·L~(-1)时,聚集体总细菌数、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均达到最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余氯浓度调控着细菌EPS的分泌,进而影响细菌在给水管网中颗粒物表面的附着.  相似文献   
257.
魏萍  袁林江  陈希  王骞  袁林杰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1):3848-3857
为揭示碳源种类在细菌形成菌胶团中的作用,在好氧批式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以4种有机物作为人工废水中的碳源,培养污水中细菌从完全游离到凝聚为絮体的过程.结果显示,当以小分子有机物(乙酸钠或葡萄糖)和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胨或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时,分别培养大约48 h和24 h即出现直径大于30 μm的絮体.碳源为大分子有机物时,絮体形成过程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与多糖比值达到极值所用时间较以小分子有机物为碳源要短.以蛋白胨为例,这些指标在培养开始24 h时即分别达到了最大接触角(64.91°)、最小Zeta电位(9.21 mV)和最大PN/PS值(6.25),但用乙酸钠培养时,达到最大接触角(53.52°)、最小Zeta电位(12.2 mV)和最大PN/PS值(8.03)所需时间为36 h.研究发现,絮体的PN/PS比值与接触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p<0.05),但与Zeta电位绝对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5).大分子有机物作碳源时,细菌EPS中蛋白质的合成相比多糖更快更多,增加了细菌表面EPS的疏水性,从而使细菌个体间静电斥力降低,导致游离细菌易于因搅动和相互碰撞凝聚成团.  相似文献   
258.
铝、铁、钛3种金属盐基混凝剂调理污泥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晓萌  王鑫  杨明辉  张淑娟 《环境科学》2018,39(5):2274-2282
以铝盐、铁盐和钛盐混凝剂为研究对象,重点比较了3种混凝剂的污泥调理性能.通过测定调理前后污泥比阻、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变化,结合三维荧光光谱与分子量变化分析及调理前后污泥尺寸大小与颗粒表面形貌变化,系统比较了它们对污泥的调理性能,并揭示了调理机制.3种无机混凝剂的污泥调理能力依次为:聚合氯化铝(PAC)、钛凝胶混凝剂(TXC)、聚合硫酸铁(PFS);调理后,污泥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明显降低;PFS和TXC对有机物的结合能力要强于PAC,疏松结合的胞外聚合物中多糖含量是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关键因素;调理过程中3种混凝剂所形成污泥颗粒的大小顺序为:TXCPFSPAC,所形成污泥颗粒的大小并非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关键因素,无机混凝剂电中和能力和与有机物的络合能力共同影响无机混凝剂的污泥调理性能.本研究为污泥调理混凝剂的选取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9.
对污水中悬浮物分析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微孔膜过滤重量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激光粒度分析仪三种测试方法,对稠油污水各处理单元的出水悬浮物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膜过滤重量法的影响因素为膜的溶解损失、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和冷却时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影响因素为搅拌强度、搅拌时间和温度。在测定沉降、浮选工艺出水中悬浮物含量时,采用重量法更准确、更有效。  相似文献   
260.
生物质的破碎是生物质能源利用转化的前提条件。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生物质精细破碎的成套系统,简述了其中粗破碎机、精破碎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对生物质破碎的原料和破碎产物以及系统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