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56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1株溶藻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溶鱼腥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三华  张奇亚 《环境科学》2013,34(2):583-588
从淡水湖泊(武汉东湖)水样中成功筛选出1株具有溶藻特性的细菌,编号为A01.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株A01形态为杆状,长约1.5μm,宽约0.45μm,无鞭毛结构.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的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呈革兰氏阴性,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溶藻实验结果表明,菌株A01能有效溶解鱼腥藻(Anabaena eucompacta),向对数生长的鱼腥藻藻液中加入A01培养上清或菌体、并培养7 d后,鱼腥藻培养液的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77%和61%.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与菌株A01的培养上清共培养3 d后的鱼腥藻细胞几乎都被破坏,而与菌体共孵育5 d后的鱼腥藻细胞才有明显裂解.这些结果表明,不动杆菌菌株A01的溶藻作用主要与其培养上清中的有效成分有关,不动杆菌菌株A01可分泌能有效溶解鱼腥藻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72.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实验藻种,利用液体感染法研究了该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及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3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均无溶藻活性,而菌悬液的体积分数为2%和10%时分别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但溶藻现象不同.菌株N3可使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变形,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并最终死亡;使海洋原甲藻的藻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最终藻细胞破裂死亡.菌株N3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方式相同,均以直接溶藻为主.菌株N3的菌悬液以2%、1%和0.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处理组中藻细胞在120 h内全部死亡,而1%和0.1%处理组藻细胞的增长率略低于对照组.菌株N3的菌悬液以10%、5%和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海洋原甲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呈下降趋势,10%和5%处理组中藻细胞至120 h时死亡率分别为78%和70%,而1%处理组的藻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273.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膜生产成本的逐渐降低以及污水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更由于因缺水而引起的对城市污水回用需求的快速增长,膜生物反应器(MBR)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了促进MBR在国内的研究及应用,文章对MBR的主要类型和工艺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主要分析内容有:研究者的地理分布,期刊论文的数量,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最多的工艺类型,最新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74.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真菌,命名为J20。经形态学和18srDNA序列对比分析鉴定,J20菌株属于青霉属(Peniciliium)。研究了J2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的溶藻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溶藻方式及溶藻物质。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铜绿微囊藻DS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实验第3天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叶绿素a减少达82%;该菌株培养物的最低有效抑藻效应浓度为1∶100(即向100mL藻液中加入1mL菌液);该菌株通过分泌胞外产物的方式溶解铜绿微囊藻且溶藻物质主要为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275.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环境风险物质,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利用溶剂萃取方法从西安市大气PM_(2.5)样品中分离出物质,运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技术分析了不同大气污染状况下大气PM_(2.5)样品及类黑碳成分中EPFRs的种类和含量,并分别测定PM_(2.5)和类黑碳成分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PM_(2.5)中的EPFRs约有85%~90%是由类黑碳成分产生的.可见光照(400~700 nm)前后,PM_(2.5)样品中EPFRs的含量增加10%~20%.此外,实验结果亦表明PM_(2.5)中能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的物质主要是PM_(2.5)中水溶性物质而不是类黑碳.大气PM_(2.5)中的EPFRs没有显著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也不能将O_2分子转化为活性氧物质.  相似文献   
276.
以实际规模A2O-MBR污水厂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好氧池生物泡沫现象及其基本特征(质/量特征和生物特征),探究引发生物泡沫的潜在原因,并分析生物泡沫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好氧池生物泡沫现象日趋严重,泡沫质/量特征值(泡沫量-Scum index,SI*和泡沫潜能/稳定性-Foam power,FP)随运行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且SI*和FP与总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和结合型EPS浓度显著相关.生物泡沫中丝状菌丰度、微生物活性均高于污泥混合液.经分析生物泡沫的产生及稳定可能是由EPS作用和丝状菌(主要是微丝菌和0092型菌)作用引起的.生物泡沫持续存在期间,A2O-MBR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COD、NH4+-N、TN、TP和浊度)稳定,并未受到负面影响.泡沫对膜污染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7.
抗生素作为新兴环境污染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以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畜禽养殖业抗生素的排放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情景分析法对各减排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辽宁省畜禽养殖业两类抗生素的消耗总量为712 t,排放总量为280 t;排泄物中的抗生素有39.34%进入养殖废水,60.66%进入养殖粪便,废水和粪便中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为7.50%和8.15%;从排放去向看,土壤环境抗生素的负荷量明显高于水环境;2000—2014年,辽宁省畜禽养殖业抗生素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2017年出现明显下降,抗生素排放量主要受养殖数量影响;饲料"禁抗"情景可使抗生素排放量削减18.02%,改善废物资源化利用情景和加强废物末端治理情景抗生素排放量可分别削减13.05%和25.29%,全过程优化情景抗生素排放量可削减46.99%.  相似文献   
278.
40种典型恶臭物质嗅阈值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国内外文献及对各恶臭排放单位的恶臭样品分析测试结果,选取包括硫化物、含氮化合物、苯系物、烯烃及含氧有机物在内的40种典型恶臭物质进行嗅阈值测试.按照我国恶臭污染嗅觉测试的标准方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4675-93)对每种物质的嗅阈值进行了测定,得到了我国典型恶臭物质嗅阈值库,并对40种物质的嗅阈值(体积分数)范围进行了高、中、低区间划分,高阈值为10-1×10-6~10×10-6,中阈值为10-3×10-6~ 10-2×10-6,低阈值为10-5 × 10-6~ 10-4×10-6.分别对40种物质进行了气味品质描述,初步分析了恶臭物质分子结构与阈值的关系,不同类物质产生的气味品质有很大差异,苯系物主要呈现芳香气味,硫化物以硫化氢为代表产生臭鸡蛋气味,含氮化合物产生刺激的氨的气味,醛类和酯类以花香型或果香型气味为主,酸类以汗臭味为主.通过实例介绍了嗅阈值在恶臭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恶臭污染防治与控制中,选择有效去除阈稀释倍数最大的恶臭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恶臭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279.
In an effort to identify a bio-agent capable of controlling cyanobacterial blooms, we isolated a bacterial strain, A27, which exhibited strong al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the dominant bloom-forming specie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Lake Taihu. Based on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this strain belongs to the genus Exiguobacterium.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n algicidal bacterial strain belonging to the genus Exiguobacterium. Strain A27 exhibited al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a broad range of cyanobacteria, but elicited little or no al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the two green algal strains tested. The algicidal activity of strain A27 was shown to be dependent on the density of the bacteria and to have a threshold density of 1.5× 106 CFU/mL. Our data also showed that the algicidal activity of strain A27 depended o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exponential ≈ lag phase > early stationary) rather than that of the bacterium itself.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e algicidal activity of strain A27 occurred via the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algicidal compounds. Investigation of the algicidal compound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two different algicidal compounds produced by strain A27.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ain A27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use in the control of outbreak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Lake Taihu.  相似文献   
280.
为进一步提高Fe-C二元微电解材料去除难降解抗生素氧氟沙星(OFL)的性能,构建了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主要探究了Fe-Cu-C三元微电解材料的最佳制备及运行条件,通过添加淬灭剂鉴别微电解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活性物质,采用SEM、XRD、EDS、FTIR、UV-Vis对絮体、反应前后的微电解材料及OFL废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Cu-C三元微电解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为:Fe/C比为1:1、膨润土比例为35%、碳酸氢铵比例为7%、煅烧温度为900℃、CuO添加比例为4%.该条件下,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对OFL的去除率较Fe-C二元微电解体系提高了15.28%.在OFL初始浓度为20 mg·L-1、pH=6、投加量为20 g·L-1、曝气量为5 L·min-1时对OFL的降解效果最好,达到了88.06%,较Fe-C二元微电解体系提高了10.22%.微电解材料去除OFL主要依靠活性物质的降解作用,而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能够增加电子转移途径,从而加快电子转移速度,产生更多的活性物质,具有更强的OFL断键能力.以上结果表明,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具有更显著的OFL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