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81篇
废物处理   104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478篇
基础理论   100篇
污染及防治   156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热化学洗涤-超声波分离技术处理油田含油污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大量堆存的含油污泥所造成的环保隐患问题,长庆油田建设了含油污泥处理站。采用"热化学洗涤-超声波分离"工艺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含油污泥的含油率从处理前的48.9%降到处理后2.0%,除油率达到95.9%,除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2.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hydrochlorination of flexible polyvinyl chloride (PVC) containing 59.2% PVC, 29.7% dioctyl phthalate (DOP), and approximately 12% stabilizers. Flexible PVC was treated with NaOH/ethylene glycol (NaOH/EG) solutions at NaOH concentrations in the range 0.5–4 mol/l and was heated in a microwave heater at a temperature between 100° and 160°C for 0–30 min. All chlorides were completely eliminated by internal heating at 160°C using microwaves for 10 min in a 1 mol/l NaOH/EG solution, and the residue was made up of hydrocarbons. The weight loss rate reached a maximum of 74.7% at a temperature of 160°C.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use of microwave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the reaction time compared to using conventional electric heaters or other external heating systems and also allowed the use of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NaOH. Chemical Feedstock Recycling & Other Innovative Recycling Techniques 6  相似文献   
83.
为了提高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的挥发酸产量,获取污水脱氮除磷所需的内碳源,以深圳市罗芳污水厂的二沉池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碱量对其进行预处理。通过测定碱预处理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的挥发酸浓度,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对参与碱预处理污泥水解酸化产酸过程的主要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碱投加量为0.20 g NaOH/g VSS时,初始溶出的蛋白浓度为1 780 mg/L;水解酸化15 d时,挥发酸总量达到3 473 mg/L;参与产酸的主要细菌属于Firmicutes、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三个门类。  相似文献   
84.
目前,渗滤液中污染物的粒度分布及其在渗滤液污染控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通过系列微滤膜(1.2μm及0.45μm)对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各处理单元的渗滤液进行梯度分离,发现悬浮物对COD、浊度的影响较大;COD主要在胶体态和可溶解态间分配,不同渗滤液中的分配情况不同;磷主要与胶体、悬浮物以各种形式结合而存在;细胶粒和溶解态等小分子对TN的贡献大;不同粒度物质对pH的影响不明显;总残渣在可溶态组分中所占比例较大。膜微滤处理渗滤液可以有效的去除一部分物质,使COD、TP、TN、浊度、电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H逐渐升高,但对总N、残渣的去除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85.
旋流分离器油水分离效率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探讨了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对旋流分离器分离油水效率的影响。旋流器为单锥双入口,其主直径为50 mm,锥角为5.5°。模拟过程中,采用商业用软件‘Fluent 6.3’中的雷诺应力模型和欧拉多相流模型来模拟不同条件下油水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对于本研究的油水旋流分离器,最佳的分流比是10%,最佳的油滴浓度是0.5%(V/V)。在最佳的分流比和油滴浓度下,当进口流速为10.46 m/s时,油水旋流分离器可将15μm的油滴去除80%以上,油滴的分离界限粒径d50(50%的分离效率)为9.2μm。在模拟的基础上,用统计软件STATISTICA6.0对分离效率与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通过拟合式预测的分离效率与实测值相吻合,误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86.
根据污染源头控制和废水回用的要求,对典型棉针织染整厂的不同生产过程废水排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较实用的废水源头清浊分流方案。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混凝-臭氧组合工艺对清废水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优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清废水主要为洗水,占废水总量的25%~30%;混凝-臭氧组合工艺的最优工艺条件为:pH为6~9,PAC投加量为48 mg/L,PAM投加量为1.0 mg/L,臭氧接触时间为12 min(臭氧浓度为14.5 mg/L),这时,清废水COD、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1%和98%,实践证明,出水水质完全能够满足染整生产。  相似文献   
87.
张衍  郑炜  刘锐  李伟  李荧  陈吕军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2):4355-4360
对化学合成橡胶碱洗废水进行了有机组分和可生化性分析,废水主要含有氯甲烷、六甲苯、异丁醇、甲醇等污染物质,生化降解实验中废水TOC可在6d内从60.9mg/L下降至0.0mg/L,可生化降解性好,适于生化处理。选择混凝.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优化条件(pH=8、PAC=40mg/L、PAM=8mg/L)进行混凝,碱洗废水COD去除率为9.95%~72.94%(平均31.51%);混凝后的碱洗废水与冲洗废水1:5混合进行接触氧化处理,在HRT为36h的情况下,COD去除率为65.6%-72.6%(平均70.4%),出水COD为134~331mg/L,满足企业废水排放市政管网的要求;同时,实验发现COD去除率与COD容积负荷存在指数函数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8.
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寻求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已成为目前国际科技发展的方向。通过"十一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每年污泥产量已接近3000万吨(含水率80%脱水污泥计)以上,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处理与处置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城市污泥蕴含有大量生物质能,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开发城市污泥生物质能提取和利用技术,对我国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细胞壁的存在,使得污泥水解成为限制厌氧消化效率的重要瓶颈,而污泥强化预处理可有效提高污泥细胞壁的破坏,溶出胞内有机物,最大化回收剩余污泥中的有机能源。目前,预处理技术较多,如超声波预处理、热处理、微波预处理、碱解处理、臭氧预处理等,本文从物理、化学等角度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对厌氧消化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井下压裂施工工艺复杂,压裂废液对环境会造成污染。针对压裂废水特点,采用絮凝-隔油法对其进行预处理,再用次氯酸钠结合紫外光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可氧化降解难处理的部分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处理条件下,该法可有效去除水中CODCr和石油类,去除率分别为98.6%、98.1%,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0.
Iminodiacetic acid was immobilized on waste paper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adsorption gel for heavy metal ions. Adsorption behavior of the gel was investigated for a number of metal ions, specifically Cu(II), Pb(II), Fe(III), Ni(II), Cd(II), and Co(II) at acidic pH. From batch adsorption tests, the order of selectivity was found to be as follows: Cu(II)  Fe(III) > Pb(II) > Ni(II)  Co(II) > Cd(II). Colum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or pairs of metal ions to understand the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behavior of the gel. It was found that mutual separation of Ni(II) from Co(II) and that of Pb(II) from Cd(II) can be achieved at pH 3. Similarly,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Cu(II) from Cu(II)–Fe(III) and Cu(II)–Pb(II) mixtures at pH 1.5 and 2, respectively, was observed by using this new adsorption gel. In all cases, almost complete recovery of the adsorbed metal was confirmed by elution tests with H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