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若尔盖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植被指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的关系,更好服务于草地生态建设,论文利用2008年7月覆盖若尔盖地区的TM影像,分别建立了7种植被指数(NDVI、R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和4种非线性(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对数、幂函数)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ND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出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最优,再次是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相对较差的是指数模型;而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最优,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幂函数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复相关系数R2=0.817 7,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误差为6.80%,拟合精度达93.20%,根据此模型模拟出若尔盖县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图,表明该县草地生物量东南部较高而西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142.
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土壤深层干燥化与氮素消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设在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塬地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对旱塬人工草地土壤0~1000cm水分含量及剖面氮素含量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旱地人工草地连续种植会显著消耗土壤深层储水与土壤氮素,苜蓿的耗水深度超过1000cm,剖面200cm以下平均含水量12.6%;同时,也使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150cm以下硝态氮含量均小于1mg/kg,荒草地的水分状况好于人工草地,这是因为荒草地的生物量远低于人工草地,200cm以下平均含水量18.8%。在干旱地区,土壤深层储水可以调节植物用水,但是人工苜蓿从土壤深层吸收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干燥化的发生。因此,土壤储水的调节作用丧失,合理的草地产量是控制土壤干燥化的途径。草地施肥并没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但可以延缓人工草地的衰退时间。因为草地施肥的效益不明显,生产实践中农民并不施肥。  相似文献   
143.
磷在土壤中的解吸动力学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我国华北农田一种典型钙质土壤-草甸褐土,在实验室运用水静态浸提方法研究了对于不同的磷加入量,土壤磷在不同振荡时间(t)和不同水土比(w)条件下的解吸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土比条件下,土壤通过解吸释放的磷与振荡时间呈指数关系;在一定的振荡时间条件下,磷的解吸与水土比也呈指数关系;在一定的振荡时间和水土比条件下,磷的解吸与土壤初始可浸提磷量成正比.通过实验,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经验模型:pd=0.33P0t0.09W0.28,描述磷的解吸过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条件范围.  相似文献   
144.
小冰期水热配置模态在中国南北方存在明显差异,敏感响应于气候变化的高山湖泊在小冰期阶段水热变化模式仍缺乏研究。选取中国中部两个高山湖泊——太白山玉皇池与六盘山东海子的沉积物岩心为研究对象,基于总有机碳(TOC)、总有机氮(TN),碳氮比(C/N)等地球化学指标,并结合已发表的水文数据,重建了东海子和玉皇池近2 ka来的水热变化模态。结果显示:近2 ka气候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在900 AD之前,两个湖泊区域气候同为冷湿,中世纪暖期(900—1300 AD)转为暖干;在小冰期(1300—1800 AD)时期水热组合不同,东海子降水与温度呈同步下降趋势,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而处于东海子东南方向的玉皇池表现为降水的持续增加,可能受加强的印度季风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5.
Temperature rise due to climate change is putting many arctic and alpine plants at risk of extinction because their ability to react is outpaced by the speed of climate change. We considered assisted species migration (ASM) and hybridization as methods to conserve cold-adapted species (or the genes thereof) and to minimize the potential perturbation of ecosystems due to climate change. Assisted species migration is the deliberate movement of individuals from their current location to where the species’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will be matched under climate projections. Hybridization refers to crossbreeding of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where for arctic and alpine plants, 1 parent is the threatened cold-adapted and the other its reproductively compatible, warm-adapted sibling. Traditionally, hybridization is viewed as negative and leading to a loss of biodiversity, even though hybridization has increased biodiversity over geological times. Furthermore, the incorporation of warm-adapted genes into a hybrid may be the only means for the persistence of increasingly more maladapted, cold-adapted species. If approached with thorough consideration of fitness-related parameters of the source population and acknowledgement of the important role hybridization has played in shaping current biodiversity, ASM and hybridization could help save partial or whole genomes of key cold-adapted species at risk due to climate change with minimal negative effe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46.
凋落叶在高山森林河流中的分解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而且与森林养分流失以及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并可能受到冬季雪被变化和土壤季节性冻融的影响,但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以岷江上游高山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研究了一个冬季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的质量损失特征。经过一个冬季(162d)的分解,康定柳、高山杜鹃、方枝柏和四川红杉凋落叶分别完成了初始干重45.5%、18.9%、26.4%和23.8%的分解;除康定柳凋落叶质量损失在融化期最大外,其余3种凋落叶均表现为冻结初期最大;康定柳、方枝柏和四川红杉凋落叶质量损失与河流水环境的平均温度和正积温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河流流速和硝态氮显著正相关,而与河流pH显著负相关;高山杜鹃凋落叶质量损失除与HCO3-含量显著相关外,与河流水温及其它水质特征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河流流速及水环境特征显著影响了凋落叶分解及其相关的物质循环过程,但影响程度受到凋落叶特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7.
祁连山高山灌丛生物量分配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蕾  刘贤德  王顺利  李毅  张学龙 《生态环境》2011,20(11):1602-1607
以祁连山3300~3700m高山灌丛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样方收获法以及壕沟挖掘方法,对不同海拔高度灌丛生物量,器官生物量进行调查,并分析灌丛生物量分配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祁连山高山灌丛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y=-37.074x+142 627,P=0.01,R2=0.589),随着海拔的升高,灌丛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以及地下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灌丛根茎比随着海拔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小,呈倒U型。(2)土壤含水量对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相对于地上部分而言更加明显(R2=0.478),地下各器官相关性系数依次为粗根生物量(R2=0.981)〉细根生物量(R2=0.661)〉须根生物量(R2=0.375);土壤容重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灌丛总生物量则减少,呈现出灌丛生物量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减少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与土壤温度共同对灌丛生物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8.
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氮和磷可随溪流非木质残体的输出和降解而流失,进而影响下游水体环境,但目前缺乏必要关注.因此,本文以岷江上游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8月(雨量最大季节)调查了18条溪流中的非木质残体(树皮、树叶和1 cm树枝)氮和磷贮量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溪流中非木质残体氮在单位面积集水区的贮量为2684 mg·hm-2,在单位面积溪流的氮贮量为774 mg·m-2,其中,树皮、树叶和1 cm树枝在单位面积溪流的贮量分别为112、154和508 mg·m-2,分别占总氮贮量的14%、20%和66%;溪流中非木质残体磷在单位面积集水区的贮量为468 mg·hm-2,在单位面积溪流的磷贮量为135 mg·m-2,其中,树皮、树叶和1 cm树枝在单位面积溪流的贮量分别为15、31和89mg·m-2,分别占总磷贮量的11%、23%和66%.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非木质残体氮和磷贮量均随溪流长度和面积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随溪流流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这些结果为深入认识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氮和磷流失途径及其对下游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9.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侵蚀模型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利用模型对土壤侵蚀进行模拟。通过构建NetLogo模型,模拟了研究区3年时限土壤侵蚀面积的变化,表现为随时间的延续侵蚀面积增大,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间未达极显著差异(P〉0.01)。以研究区当前土壤侵蚀现状为初始状态,模拟单位草地面积上侵蚀比例达100%时经历的年限,则坡地中度退化、坡地重度退化、滩地中度退化、滩地重度退化样地经历的年限分别为27.10±0.23 a、13.83±0.40 a、32.03±0.29 a、25.70±0.30 a。  相似文献   
150.
This paper deals with effects of sheep and goat grazing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wo important conservation area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 the Valley of Flowers (VOF) National Park and the Great Himalayan National Park (GHNP). The VOF is a completely Protected Area as it is devoid of livestock grazing whereas, 20,000 sheep and goats annually graze in GHNP. Both the National Parks possess sub-alpine and alpine vegetation that is distributed in 13 major habitat types. Present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all the habitat types in VOF are higher i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compared to habitat types in GHNP. Similarly, all three eco-climatic zones in VOF are higher in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compared to GHNP. Species diversity also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 both the National Park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alpine meadow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