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489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838篇
基础理论   103篇
污染及防治   191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基于膜吸收技术自制双层平板式膜吸收器,搭建净化低浓度甲醛和氨气污染模拟系统,考察不同膜结构参数、进气流量、吸收剂流量等因素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偏氟乙烯PVDF对低浓度甲醛和氨气的净化效率高于聚四氟乙烯PTFE。对同一材质膜,随着膜孔隙率的增大,甲醛和氨气的净化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加,甲醛和氨气的净化效率降低;而吸收剂流量对其净化效率影响不大。对于所有实验条件,平均膜孔径为0.22 μm的PVDF 4#在进气流量ug=120 L/h时,甲醛和氨气的净化效率最高,分别达94.7%和96.3%。  相似文献   
82.
为了研究光/电法在氨氮降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采用光/电法降解模拟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氨氮,并对氨氮降解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氯离子浓度和溶液p H对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光催化法和电化学法相比,光/电法在氨氮降解过程中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因而具有更高的氨氮去除率,这主要归功于溶液氯离子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酸性条件下,氨氮降解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当p H在4~5之间,电流密度为10 m A/cm2,Na Cl浓度为100 mg/L时,在经过90 min光/电法处理后氨氮去除率高达95%,且N2占总氨氮降解产物的84.2%。  相似文献   
83.
陈昕 《化工环保》2014,34(2):128-132
采用加入淀粉的短程硝化-反硝化一体化技术处理低碳含NH3-N催化剂废水。通过中试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并在工业化装置上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DO为0.5 mg/L左右、淀粉加入量为0.25 kg/ m3、HRT=30 h的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一体化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NH3-N去除率大于97%,且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出水的COD<100 mg/L,ρ(NH3-N)<10 mg/L,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标准。工业化装置的运行费用以NH3-N计为2.3 元/kg、以废水计为4.6 元/t。该法适用于中低浓度(ρ(NH3-N)<300 mg/L)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84.
采用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和生物曝气池的组合工艺处理NH3、H2S恶臭混合气体,研究表明,该组合工艺对NH3和H2S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进气流量为35 L/min,喷淋量45 L/h时,NH3进气浓度50.15~525.4 mg/m3,H2S进气浓度10.23~110.36 mg/m3时,NH3单一进气去除率稳定在99%以上,H2S单一进气去除率90%以上。混合进气后,NH3去除率几乎为100%,H2S的去除率提高至98%以上。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NH3和H2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两者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起到了相互促进降解的作用。同时,进气流量和填料层高度都会影响NH3、H2S的去除率。系统对进气容积负荷变化的缓冲能力强,在偶尔超负荷条件下运行并不能使系统崩溃,并且微生物对高负荷逐渐表现出适应性。大部分溶于水的氨由生物曝气池去除,去除率达到96.9%。  相似文献   
85.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new generation fungicide acibenzolar-s-methyl (S-methyl 1,2,3-benzothiadiazole-7-carbothioate, ASM) on the hanging mercury drop electrode (HMD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quare wave adsorptive stripping voltammetry. This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is based on the irreversible reduction of ASM at the HMDE. The well-defined ASM peak was observed at ?0.4 V (vs. Ag/AgCl) in BR buffer at pH 2.2. The reduction peak current was proportional to concentration of ASM from 1.0 × 10?8 to 6.0 × 10?8 mol L?1 with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limit 3.0 × 10?9 and 1.0 × 10?8 mol L?1, respectivel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for analysis of spiked samples of tap water, river water, and soil is illustrated. The effect of adsorption on the mercury electrode was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the AC impedance method. Possible interferences with other common pesticides and heavy metal ions were examined. Clarification of the electrode mechanism was made using cyclic voltammetry (CV) technique.  相似文献   
86.
表土剥离对土地整治项目收益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冉  赵艳玲  李建华  信凯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25-1027,F0004
为了揭示表土剥离对土地整治项目收益的不同影响,作者采用采样分析、调查问卷、地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表土剥离是土地整治工程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土壤质量空间分布和作物投入一产出值比较分析,土地整治可有敬减少农业生产成本,而表土剥离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表层,通过追肥和田间管理,在2—3年时间可基本恢复耕地肥力。  相似文献   
87.
文章通过室内实验,对高浓度氨氮废水(垃圾渗滤液)间歇曝气,在只存在有机碳、无机氮的条件下进行好氧反硝化脱氮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中存在好氧反硝化土著微生物菌落;发生好氧反硝化的基本条件为在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间歇曝气;碳源不仅是厌氧反硝化所必须的,同样也是好氧反硝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现状及控制要求的分析,提出了氨/硫铵法作为一种资源回收型脱硫方法,具有反应速度快、工艺流程简单、吸收剂利用率高、适用范围广及可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的特点;以工程案例的形式分析了氨/硫铵法的技术经济指标,并对氨/硫铵法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9.
印染废水污染物在曝气生物滤池中的沿程去除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BAF)对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沿程去除规律。研究表明:BAF对印染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沿高程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在BAF总高度为300 cm,填料层高度为200 cm,气水比3∶1,停留时间11.8 h,的情况下, BAF对COD的去除主要集中在<160 cm的填料层部分,在总的去除率为63.1%时,此区域去除率可达56.60%;对NH3N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填料层100~160 cm段,在总NH3-N去除率为85.09%时,此区域NH3-N去除率达38.28%。BAF对浊度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填料层小于100 cm的部分,在总去除率为94.04%,区域去除率达到61.90%。印染废水经过BAF的前100 cm填料层后,pH值由10降至7.6后基本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90.
高效氨氧化菌群富集、驯化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氨氧化菌群进行了连续驯化,得到了氨氮去除效率稳定的氨氧化菌群。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考察了氨氧化菌群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并考察了pH值、碳源(HCO3-)浓度和氨氮浓度等因素对氨氧化菌群去除氨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驯化,氨氧化菌的比例由最初的1.8%提高到了31.3%。在碳源浓度为1.5 mg/L,NH4+-N初始浓度为200 mg/L,pH值为8的条件下,菌群对氨氮的去除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