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563篇
安全科学   194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127篇
综合类   918篇
基础理论   127篇
污染及防治   233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锌合金工业白烟治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料塔洗涤吸收净化工艺在化工领域和低浓度工业废气净化方面均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以水为吸收剂,应用填料塔对锌合金白烟进行吸收操作,试验结果显示:锌白烟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铵烟尘,其粒径在1μm以下,极不易溶于水,导致该工艺对氯化铵烟尘的处理效率仅在70%左右.烟气中氯化氢和氨气的浓度较低,经过处理已经达到排放标准.尽管氯化铵烟尘的处理效率低于预期,但实验研究对锌合金白烟的治理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2.
控制排水条件下土壤氮素的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暗管控制排水与非控制排水条件下, 不同排水出口控制高度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在湖北省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丫角排灌试验站进行了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采取控制排水与否, 土壤垂直剖面上硝态氮浓度均有一致的变化规律: 20 cm处浓度最高, 在40~60 cm浓度急剧减小, 60~80 cm浓度值很小(1 mg/kg左右); 控制排水对土壤硝态氮的减小率有显著影响, 表现在控制水位越高, 土层间硝态氮减小率最大; 控制排水能降低表层土壤硝态氮的迁移; 铵态氮与硝态氮迥然不同, 无论采取控制排水与否, 铵态氮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含量变化不大; 控制排水对铵态氮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在控制排水位越低, 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越小.  相似文献   
953.
PCC桩水平承载特性足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进行大型模型槽足尺模型试验,根据桩身变形和桩身弯矩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水平荷载作用下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以下简称PCC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和桩-土共同作用性状。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PCC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得较好,并进一步探讨了PCC桩水平承载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体的弹性模量对水平受力性状影响较大,表层土体的厚度对桩身水平位移也有较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改良表层土体来控制桩身水平位移,以达到工程设计要求;土体强度参数对水平承载特性也有影响,尤其是内摩擦角和粘聚力较小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54.
中温条件下,采用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处理污泥,考察稳定运行阶段投配率、搅拌和容积负荷对反应器的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配率在10%~20%之间,排泥的含水率有所降低,之后随着投配率的增加,排泥含水率急剧升高;投配率由10%至30%增加过程中,排泥有机物(VS)的去除率和产气量也呈上升的趋势,投配率由30%再增加时,VS的去除率和产气量急剧下降。搅拌对排泥的含水率影响较小,但能够提高VS去除率和产气量。随着进泥容积负荷的增大,反应器排泥含水率逐渐增大;随着容积负荷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 VS去除率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955.
铁炭微电解-MAP沉淀法联合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铁炭微电解-磷酸氨镁(MAP)沉淀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铁炭比为5∶1,pH值为3,反应时间为3 h时,铁炭微电解的COD的去除率为47.5%;在投加药剂n(Mg2+)∶n(PO43-)∶n(NH4+)为1.4∶1∶1,pH值为9,反应时间为1 h的条件下,垃圾渗滤液氨氮去除率达到79.7%。  相似文献   
956.
风荷载是引起玻璃幕墙结构破坏的主要荷载之一,目前相应规范在玻璃幕墙设计风压取值上尚未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其结果已经不能完全覆盖处于特定风场中的幕墙设计要求.通过风洞试验,得到了处于复杂环境中的玻璃幕墙设计风压值,介绍了目前中美两国规范关于玻璃幕墙风荷载取值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试验值与中美两国规范计算值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处在复杂环境中的玻璃幕墙,现有规范设计风压的取值不是偏大就是偏小,尤其是在建筑底部的局部区域可能出现远大于规范计算值的负风压.所得结果可供同类幕墙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57.
对利用焦炉烟道气吸氨生产碳酸氢铵的新工艺进行了可行性、减排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表明:用该工艺吸收焦化厂烟道气中CO2生产碳酸氢铵肥料,技术可行,该工艺的工业化将有利于解决焦化厂传统硫铵工艺存在的问题,如需购买原料硫酸、生产运营费用高、污染腐蚀等。年产100万t的冶金焦炭厂可减排CO2温室气体1.34万t,副产碳酸氢铵肥料每年可获利187万元,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58.
采用被吡唑酮废液驯化、分离、筛选后的林可霉素菌,并对其在摇瓶上利用吡唑酮废液中的硫酸铵发酵(7 d)生产林可霉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废液加入培养基体积比都为1∶10,实验1中菌丝代谢和对照比正常,其中还原糖利用最快,在发酵后期为0.24 mg/L,林可霉素起步效价最低为2 100 IU/mL,与对照相比最后发酵效价降低了70 IU/mL;实验2发酵过程pH值偏低,全程为5.86~6.50,氨基氮代谢缓慢为40 mg/100 mL,最后林可霉素效价最低为4 480 IU/mL;实验3中废液在发酵进入48 h中后期的时候补入能促进菌丝体分泌,最后林可霉素为5 180 IU/mL,比对照发酵水平高出8.82%。可见实验3的实验设计有利于林可霉素菌利用吡唑酮废液生产林可霉素,为废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行性作了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959.
四川升钟水库水质评价及污染负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4项监测指标,采用单因干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升钟水库2004~2010年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标识指数法比较适合升钟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显示,水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TN)、总磷(TP),基本呈现富营养状态;2008年水质最差,2010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7年Iwq的平均值Ave(Iwq)=3.393,Ave(Iwq)未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近7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在不同时点上具有高-低演化规律,总体趋向好转。通过计算2006年N、P污染负荷,TN、TP入库主要源于水产养殖,其贡献率分别为:55%、82%,升钟水库TN、TP是合理容量的1.97~2.32倍。应严格控制水库网箱肥水养殖。研究结果对指导升钟水库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0.
Nutrient loads from inland sources to the Baltic Sea and adjacent inland waters need to be reduced in order to prevent eutrophication and meet requirements of the European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 and the Baltic Sea Action Plan (BSAP). We here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implications of using different possible criteria for reducing water-borne phosphorous (P) loads in the Northern Baltic Sea River Basin District (NBS-RBD) in Sweden. Results show that most catchments that have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l eutrophication do not express high export of P from their outlets. Furthermore, due to lake retention, lake catchments with high P-loads per agricultural area (which is potentially of concern for the WFD) did not considerably contribute to the P-loading of the Baltic Sea. Spatially uniform water quality goals may, therefore, not be effective in NBS-RBD, emphasizing more generally the need for regional adaptation of WFD and BSAP-related goal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10.1007/s13280-014-0523-x)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