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3篇 |
免费 | 265篇 |
国内免费 | 197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6篇 |
废物处理 | 185篇 |
环保管理 | 153篇 |
综合类 | 2466篇 |
基础理论 | 315篇 |
污染及防治 | 1044篇 |
评价与监测 | 35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160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219篇 |
2014年 | 227篇 |
2013年 | 224篇 |
2012年 | 271篇 |
2011年 | 231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21篇 |
2008年 | 189篇 |
2007年 | 256篇 |
2006年 | 244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Bioaugmentation with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 (GEMs)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for enhanced removal of recalcitrant
pollutants was explored. An atrazine-degrad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 (GEM)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was
inoculated into an MBR and the effects of such a bioaugmentation strategy on atrazine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razine removal was improved greatly in the bioaugmented MBR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system. After a start-up period
of 6 days, average 94.7% of atrazine was removed in bioaugmented MBR when atrazine concentration of influent was 14.5 mg/L.
The volumetric removal rates increased linearly followed by atrazine loading increase and the maximum was 65.5 mg/(L·d). No
negative effects were found on COD removal although carbon oxidation activity of bioaugmented sludg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mmon sludge. After inoculation, adsorption to sludge flocs was favorable for GEM survival. The GEM population size initially
decreased shortly and then was kept constant at about 104–105 CFU/mL. Predation of micro-organism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cay of the GEM population. GEM leakage from MBR was
less than 102 CFU/mL initially and was then undetectable. In contrast, in a conventionally activated sludge bioreactor (CAS), sludge bulking
occurred possibly due to atrazine exposure, resulting in bioaugmentation failure and serious GEM leakage. So MBR was superior
to CAS in atrazine bioaugmentation treatment using GEM. 相似文献
272.
273.
UF膜与混凝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采用混凝、粉末活性炭和UF膜分离的联用技术对黄浦江原水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混凝、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 .混凝处理主要去除大分子量的有机物 ,粉末活性炭主要去除低分子量的有机物 .混凝、粉末活性炭还能有效地去除三氯甲烷生成潜能 (THMFP) ,对于低分子量的THMFP ,混凝去除效果很差 ,而粉末活性炭去除很好 .试验还表明 ,混凝、粉末活性炭还可大大降低膜的滤饼层阻力 ,当混凝剂投加量为 4mg/L时 ,膜的滤饼层阻力最小 . 相似文献
274.
膜萃取处理水溶液中镉、锌离子的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204+正庚烷为萃取剂,将中空纤维膜萃取技术用于处理水溶液中镉离子、锌离子.研究了两相流速、初始浓度及溶液pH等因素对传质系数和萃取率的影响,计算了膜萃取器的传质单元高度(HTU)w,同时还研究了萃取剂的再生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下(<500 mg/L),平衡分配系数较大,传质阻力主要是在水相;在初始浓度较高时(<2000mg/L),由于分配系数较小,三项传质阻力均不可忽略;在初始浓度很高时(>2000mg/L),传质由有机相和膜相阻力控制.实验还表明通过膜器串联可以实现萃取剂的再生.对于稀溶液(<200mg/L),中空纤维膜萃取可以使水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减小2个数量级,通过计算,中空纤维膜萃取器(HTU)w在15~30cm之间,大大低于传统的萃取塔. 相似文献
275.
276.
277.
厌氧-好氧处理羊绒印染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厌氧 -好氧联合工艺处理羊绒印染废水 ,经实际运行表明 ,在进水 CODcr浓度为 80 0~ 2 0 0 0 m g/L情况下 ,厌氧去除效率稳定在 5 0 %左右 ,好氧去除效率大于 80 % ;该工艺管理方便 ,处理出水稳定 ,运行费用低 相似文献
278.
279.
预酸析-厌氧流化床处理碱法草浆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预酸析多孔高分子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厌氧流化床(AFB)处理碱法草浆黑液的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酸析预处理,去除了黑液中大部分难生化降解的高分子物质后,AFB的厌氧消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预酸析AFB处理比直接AFB处理更为有利.对黑液中木质素的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厌氧处理前后的黑液中木质素分子的基本结构单元保持不变,但分子量大的木质素有向小分子转化的趋势.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除了产甲烷菌外,还发现了硫酸盐还原菌和硫细菌. 相似文献
280.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阐释手性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和环境归趋,采用实验室室内避光培养方法,研究了o,p'-DDT及o,p'-DDD 2种手性有机氯农药的外消旋体在水稻土厌氧培养体系和菜园土好氧培养体系中的选择性降解情况。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活性,我们选择了厌氧微生物比较丰富的水稻土和好氧微生物丰度比较高的菜园土来做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体系中o,p'-DDT及o,p'-DDD在水稻土和菜园土中的降解均没有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这一结果与2种手性化合物不同对映体在自然环境中的含量普遍具有差异性有所不同,说明野外环境条件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的差异会影响手性化合物的降解选择性。在2种体系中,o,p'-DDT的降解速率均高于o,p'-DDD的降解速率。这与以前的研究报道一致,DDD比DDT更难降解。通过2个体系的比较,发现DDT的降解速率在厌氧体系中高于好氧体系,而DDD的降解速率与之相反,好氧体系高于厌氧体系。这应该与DDT和DDD 2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2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有关。对于厌氧体系中的2种水稻土,采自中山的水稻土中DDT的降解速率高于江门的水稻土,这应该与中山水稻土有机质含量高于江门的水稻土有关。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多少,进而会影响污染物的降解速率。研究发现本实验所用水稻土和菜园土总有机碳含量偏低可能是影响2种化合物的对映体无降解选择性的因素之一。此外,由于本研究采用缓冲溶液将pH 调控在中性,因此本文的土壤 pH 对降解选择性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好氧体系和厌氧体系对目标物的降解选择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