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632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804篇
基础理论   227篇
污染及防治   278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21.
多聚磷酸盐的离子色谱法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美国DIONEX公司Omni Pac PAX-100为分离柱,氢氧化钠为淋洗液,甲醇为有机改进剂,梯度淋洗分离多聚磷酸盐(正磷酸盐PO^3-4,焦磷酸盐P2O^4-7,三聚磷酸盐P3O^5-10)。研究了分离机理和流动相的选择、色谱条件的最佳化、降低基线噪音的方法和多聚磷酸盐的稳定性。建立了同时测定ppb级(μg/l)多聚磷酸盐的离子色谱新方法。对样品的测定结果回收率均在97.49%—106  相似文献   
722.
梁冰  谭晓引  姜利国  郑泽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12):7249-7254
研究不同液固比条件下磷矿废石磷素浸出特性,为磷矿废石利用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进行磷矿废石磷素静态淋溶实验。结果表明:磷矿废石磷素释放过程中,液固比直接影响磷矿废石中磷素释放速率;低液固比条件下(液固比小于5.0 mL·g-1),固相和液相传质过程未达到平衡,溶液与磷矿废石相互作用在快速进行,高液固比条件下(液固比大于5.0 mL·g-1),固相和液相传质过程趋于稳定;液固比淋溶实验过程中总磷浓度没有明显变化,而磷素累加释放量随着液固比呈现出线性变化,说明pH浸提液对于磷矿废石中磷素释放作用属于溶解度控制。  相似文献   
723.
磷酸三丁酯(TBP)对苯酚的络合萃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可逆络合反应的萃取分离方法对极性有机物稀溶液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本文系统进行了磷酸三丁酯(TBP)对苯酚稀溶液的络合萃取的实验研.负载有机相的红外谱图分析表明,TBP与苯酚通过氢键缔合形成萃合物.以TBP-煤油为萃取剂对工业含酚废水进行了萃取平衡和错流萃取实验.讨论了其应用的可能性及开发新的有效的络合萃取剂的途径.  相似文献   
724.
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温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5℃、9.7℃、14.9℃、19.7℃、23.5℃和31.1℃6种温度的条件下,应用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对印染废水进行水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水温可增大COD、色度及UVA254的去除效率,相应的ORP值变小,pH值升高,水解程度加深。水温5℃时,水解效果较差;水温在10—23.5℃内,水解效果相对较好,31.1℃水解效果最好,研究结果能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25.
香蒲吸收镉的途径及体内镉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香蒲(Typhaangustifolia L.)是一种重金属镉富集植物,通过水培实验,利用ATP酶抑制剂和离子通道抑制剂,探讨了香蒲根系吸收镉离子的途径,以及镉离子在香蒲根部的亚细胞分布特征和化学形态。研究结果显示:ATP酶抑制剂和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抑制剂对香蒲吸收镉离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细胞器>液泡,香蒲根细胞中镉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为主,香蒲根细胞可将大部分镉隔离在细胞壁中,香蒲的细胞壁是其体内累积镉的一个重要位点,香蒲根部细胞壁的区隔化作用是其对镉富集解毒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26.
以MgCl2和FeCl3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g/Fe水滑石,并对其进行焙烧得到了焙烧态Mg/Fe水滑石。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焙烧前后的水滑石作吸附剂吸附处理含磷废水,比较了两者对磷的吸附能力,并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焙烧前后的水滑石对磷都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但300℃焙烧后水滑石的吸附能力提高了约5%。动力学实验表明,水滑石对磷的吸附可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其线性相关系数达0.999以上。在15~35℃下进行了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发现水滑石对磷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方程。经热力学研究发现,标准吸附焓变(ΔH0)0J/mol、标准吸附自由能(ΔG0)0J/mol和标准吸附熵变(ΔS0)0J/(mol·K),说明水滑石对磷的吸附反应是自发的吸热反应,且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27.
金属离子对好氧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小试装置研究Mg2 、Mn2 、Ni2 、Zn2 、Co2 和Mo6 单独存在时对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Co2 浓度在2 mg/L以下时,对活性污泥活性稍有抑制,其他离子则均有促进作用.Mn2 、Mo6 、Zn2 、Mg2 和Ni2 的促进浓度范围分别是:0.5~3 mg/L,0.5~5 mg/L,0.5~1 mg/L,5~20 mg/L,0.25~1 mg/L.在各自最佳浓度条件下对活性污泥活性促进的主次顺序为:Mg2 >Mn2 >Zn2 >Ni2 >Mo6 .  相似文献   
728.
响应面法优化MAP沉淀去除回收尿液中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模拟尿液的组成特点,利用Box-Behnken Design实验及响应面法对磷酸铵镁(MAP)沉淀去除回收尿液磷过程中反应pH值、Mg2+与PO43-物质的量比(Mg/P比)及Ca2+与PO43-物质的量比(Ca/P比)3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表示为X1X2X3)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式影响进行考察,并利用SEM、FTIR、ICP和XRD表征手段分析结晶沉淀组成和晶形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中X1X2X3X1X3X2X3X12X22X32对磷去除率影响显著;当反应pH值和Mg/P比范围分别在8.5~9.5和1.0~1.2之间时,磷去除率响应值能达到99%.产物表征结果表明,模拟尿液中K+和Na+对结晶干扰较小;当Ca2+的浓度相对较低(Ca/P比小于0.25)时,沉淀中MAP的纯度高于85%,晶体形状大部分为斜方形;当Ca2+的浓度相对较高(Ca/P比大于0.25)时,沉淀中的MAP下降明显,晶体形状开始不规则,杂质增多;当模拟尿液中Ca/P比为0.5时,MAP纯度仅有约70%.  相似文献   
729.
采用液相沉淀法将氢氧化镧和天然沸石进行复合,制备得到镧-沸石复合材料,并通过批量吸附实验考察了该复合材料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作用,特别是考察了该复合材料去除水中低浓度磷酸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制备复合材料时沉淀pH值为5~7或13时,复合材料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较差;当沉淀pH值控制为9~12,复合材料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较好,且当沉淀pH值由9增加到11时,复合材料的吸磷能力明显增加,继续增加pH值由11~12时,复合材料的吸磷能力基本不变.沉淀pH值为11时制备的镧-沸石复合材料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平衡数据可以较好地采用Langmuir模型加以描述,根据Langmuir模型预测的最大磷酸盐吸附量为44 mg·g~(-1)(磷酸盐溶液pH 7和反应温度30℃);该复合材料对水中低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可以较好地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加以描述.当磷酸盐溶液pH值由3增加到8时,沉淀pH值为11条件下制备得到的镧-沸石复合材料对低浓度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增加,继续增加磷酸盐溶液pH值时,该复合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下降;与磷酸盐溶液共存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不会抑制该复合材料对低浓度磷酸盐的吸附,而碳酸氢根离子则会略微抑制该复合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与磷酸盐溶液共存的腐殖酸会抑制该复合材料对水中低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当磷酸盐溶液pH值为7时,沉淀pH值为11时镧-沸石复合材料吸附磷酸盐的机制主要为配位体交换作用.因此,沉淀pH值为11时制备得到的镧-沸石复合材料适合作为吸附剂去除水和废水中低浓度磷酸盐.  相似文献   
730.
Two full-scale systems operated in parallel, a conventional A2/O system consisting of anaerobic, anoxic and oxic compartments in succession and an inverted system consisting of anoxic, anaerobic and oxic compartments without internal recycle,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ir phosphorus removal performance, with an emphasis on phosphate (P) release behaviors, using both operational data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he inverted system exhibited better long-term phosphorus removal performance (0.2 ± 0.3 vs. 0.7 ± 0.7 mg/L), which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P release rate (0.79 vs. 0.60 kg P/(kg MLSS·day)) in the non-aerated compartments. The P release occurred in both the anoxic and anaerobic compartments of the inverted system, resulting in more efficient P release. Although the abundances of the ‘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 population in the two systems were quite similar ((19.1 ± 3.27)% and (18.4 ± 4.15)% of the total microbe (DAPI stained particles) population in the inverted and conventional systems, respectively,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he high-concentration DAPI stain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undances of the whole 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s) in the aerobic ends were quite different (the average ratios of the poly-P granules to total microbes (DAPI stained particles) were (45 ± 4.18)% and (35 ± 5.39)%, respectively). Both the operational data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verted system retained more abundant PAO populations due to its special configuration, which permitted efficient P release in the non-aerated compartment and better P remo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