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6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16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0篇 |
废物处理 | 51篇 |
环保管理 | 270篇 |
综合类 | 670篇 |
基础理论 | 115篇 |
污染及防治 | 98篇 |
评价与监测 | 60篇 |
社会与环境 | 17篇 |
灾害及防治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91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郭学信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113-117
元坝区块须家河组地层极易发生井漏,增加了钻井风险,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分析了须家河组地层的漏失原因和堵漏难点,介绍了雷特超强堵漏剂的堵漏机理和性能优势,对雷特承压堵漏技术在元陆9井须家河组地层的成功堵漏实践进行了详细剖析。现场应用表明:雷特承压堵漏技术适用于须家河组地层,在相同漏失程度下,雷特堵漏的施工时间仅为常规堵漏的1/10,堵漏材料的消耗量仅为常规堵漏的1/19,一次堵漏成功率100%,堵漏效果显著,为类似地层的堵漏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12.
汪卫国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4):99-102
化工园区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近年来化工园区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事故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的安全规划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而安全规划依据不完善、操作性不强是化工园区安全规划难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针对此问题,笔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借鉴国内外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先进经验,提炼出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核心要素,将安全规划要素表作为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直接依据,该依据内容具体、较为完整。同时,基于安全规划要素表,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化工园区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应重点规划的内容,指导化工园区各阶段的安全建设以及应重点注意的问题,以期加强化工园区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813.
地下水曝气技术(A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曝气法(Air Sparging,AS)凭借其高效、原位的优势已经成为治理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的重要技术,其修复机理是将加压空气注入到饱和含水层以下,有机污染物通过相间传质作用(溶解、挥发、解吸、生物降解等)转化为挥发性污染物,并随气流迁移至包气带,再由其他抽气装置收集到地表气体处理设备。本文总结了AS技术在理论模型、曝气性能影响因素(气体流型、曝气影响半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归纳了气体流型的发展过程以及测量曝气影响半径的常见方法。地下水曝气法在国外地下水、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理论研究方面也比较成熟。文章比较了AS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认为目前该技术应朝着综合的方向发展,以提高污染物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814.
815.
量子点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点是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玻尔半径的一类半导体纳米晶,具有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且对称、最大发射波长位置可调、不易光降解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标记物,量子点因其独特而优良的光学性质已在生物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对量子点在环境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微生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量子点荧光淬灭法、荧光增敏法、量子点标记免疫分析法、量子点表面印迹法、荧光共振能量转换法等不同的作用机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并对方法的检出限及所应用的环境样品进行了阐述,在重金属的检测中,对量子点和稳定剂不同时方法的检出限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16.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不断趋严,“超净排放”已成为电力环保发展的大趋势。文章介绍了一种稳定高效的超净电袋除尘技术的主要研发思路和最新成果,并结合工程实践案例,展示了超净电袋除尘技术的突出优点,以及其稳定实现出口排放浓度小于5mg/Nm3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817.
叶面喷施硒硅复合溶胶抑制水稻砷积累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砷是一种毒性较强的类金属元素,稻米砷污染是近年来环境科学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为了控制稻米对砷的吸收积累,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浓度硒掺杂硅复合溶胶。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硒掺杂纳米硅溶胶对水稻(Oryza sativa L.)砷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面喷施硒掺杂纳米硅溶胶可以有效缓解水稻砷毒害,增加稻米硒含量,抑制稻米砷积累。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质量分数1%的硒掺杂纳米硅溶胶(1%Se-Si处理)后,水稻籽粒干质量比对照增加了43.8%,砷含量下降了46%,硒含量由对照的0.050 mg·kg-1增加到0.272 mg·kg-1。且与喷施亚硒酸钠相比(1%Se处理),喷施硒掺杂纳米硅溶胶更有利于水稻生长,抑制稻米砷积累。与喷施硒质量分数1%的亚硒酸钠(1%Se处理)相比,喷施质量分数1%的硒掺杂纳米硅溶胶(1%Se-Si处理)后,水稻籽粒干质量增加了65.4%,砷含量下降了33.1%。大田试验结果也表明:叶面喷施硒硅复合溶胶可以显著抑制稻米砷积累,且随着硒掺杂量的增加,稻米砷含量显著降低、硒含量显著增加;硒的最佳掺杂量质量分数为0.5%,叶面喷施这种硒掺杂硅溶胶,稻米总砷质量分数由对照的0.25 mg·kg-1下降到0.14 mg·kg-1,稻米中硒的质量分数为0.26 mg·kg-1,符合富硒大米标准。砷污染稻田上,叶面喷施硒硅复合溶胶不仅使稻米砷含量达标,而且可以生产出富硒大米。因此,叶面喷施硒硅复合溶胶可能是治理稻米砷污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18.
华北平原夏玉米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对前人的15N示踪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明夏玉米季化肥氮的去向及土壤氮库的盈亏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玉米产量最高时施氮量平均为190 kg·hm-2;秸杆吸氮量高于籽粒,且吸氮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土壤残留量和损失量有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氮库盈亏量与施氮量之间呈现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在秸秆50%和100%还田的两种条件下,施氮量为198 kg·hm-2和137 kg·hm-2时,土壤氮库达到平衡;推荐施氮条件下夏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远高于传统施氮,过量施氮会引起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的负效应,增加土壤氮素残留和损失;施氮量在40~360 kg·hm-2范围内时,3种秸秆处理方式下,氮肥各去向绝对量与施氮量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而氮肥各去向比率与施氮量之间只有地上部吸收率和籽粒吸收率与施氮量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由此,明确了华北平原夏玉米合理施氮量:秸秆50%还田时,为198 kg·hm-2;秸秆100%还田时,为137 kg·hm-2,揭示了华北平原夏玉米施氮量与土壤氮库盈亏量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这为确定华北平原夏玉米合理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避免肥料浪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19.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类安全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大综合性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是怎样才算安全和怎样才能安全。安全学科与其存在领域的学科交叉,产生了交叉科学学科,既不能归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也不能归属于社会科学学科,既不属于纵向科学学科,又不属于横向科学学科。安全科学学科因无本身的专属领域,必需从科学内涵与发展趋势、安全科学学科的诞生、研究对象、体系构架及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等学科的本质属性(即基本特征)上研究分析,对安全科学进行纵向科学分类和横向理论分层,提出了包括8个分支学科及其4个理论层次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构架。证明了其不可替代性,且是一门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的科学学科,同数学、自然学科、系统学科、哲学、社会学科、思维学科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20.
当前噪声污染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噪声地图技术是一种直观简单的展示城市中环境噪声污染状况的方法,在城市规划、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噪声地图是由道路交通噪声、铁路噪声、工业噪声和机场噪声等对城市地图上每个接收点的叠加噪声值拟合图像绘制而成。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噪声地图的发展情况和应用,对噪声地图的分类、组成部分及绘制步骤进行论述,并对噪声地图的未来发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