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0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02篇
综合类   707篇
基础理论   502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99篇
社会与环境   150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东太湖沉积物中氮的积累与水生植物沉积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的积累及其与水生植物间的关系,1993年11月在东太湖42个样点上采集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东太湖硬度小于5kgf/cm2的松软淤积层平均厚度0.96m,全湖淤积量149×106t。粉沙质淤积物中总氮(TN)含量0.009%~0.801%,总有机碳(TOC)含量0.01%~17.36%,变幅极为悬殊。总氮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呈密切的线性正相关TN(%)=0.0251TOC(%)+0.0063,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都与水生植物的现存量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氮和有机碳主要经过水生植物的生物沉积途径进入沉积物,水生植物有将湖水中的氮传输到底泥中,使其进入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这对于降低湖水中的氮含量、防止富营养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12.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腹心地区。区内独特的生态环境、奇异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21世纪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也存在诸多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相对稳定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13.
长江流域治理开发是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总称,包括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及流域管理等内容,经过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努力,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流域治理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息息相关,正确评价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作用,对于促进治江事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江流域近五十多年来治理开发的总结归纳,分别从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等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认为长江流域治理开发总体上对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充分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14.
ABSTRACT: The Caloosahatchee River has two major sources of freshwater one from its watershed and the other via an artificial connection to Lake Okeechobee.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source to the freshwater discharge reaching the downstream estuary varies and either may dominate. Routine monitoring data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otal river discharge and source of discharge (river basin, lake) on water quality in the downstream estuary. Parameters examined were: color, total suspended solids, light attenuation, chlorophyll a, and total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general, the concentrations of color, and total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increased, and total suspended solids decreased, as total discharge increased. When the river basin was the major source, 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excepting ammonia) and color in the estuary were relatively higher than when the lake was the major source. Light attenuation was greater when the river basin dominated freshwater discharge to the estuary.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water quality in the downstream estuary changes as a function of both total discharge and source of discharge. Relative to discharge from the river basin, releases from Lake Okeechobee do not detectably increas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color, or TSS in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315.
ABSTRACT: We apply a physically based lake model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North American lakes to future climate conditions as portrayed by the transient trace-gas simulations conducted with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ECHAM4) and the Canadian Climate Center (CGCM1) atmosphere-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A/OGCMs). To quantify spatial patterns of lake responses (temperature, mixing, ice cover, evaporation) we ran the lake model for theoretical lakes of specified area, depth, and transparency over a uniformly spaced (50 km) grid. The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two 10-year periods that represent present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those around the time of CO2 doubling. Although the climate model output produces simulated lake responses that differ in specific regional details, there is broad agre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direction and area of change. In particular, lake temperatures are generally warmer in the future as a result of warmer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a substantial loss (> 100 days/yr) of winter ice cover. Simulated summer lake temperatures are higher than 30°C over the Midwest and south,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for future disturbance of existing aquatic ecosystems. Overall increases in lake evaporation combine with disparate changes in A/OGCM precipitation to produce future changes in net moisture (precipitation minus evaporation) that are of less fidelity than those of lak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316.
烷基苯磺酸钠对水生动物的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洗涤剂的主要成分—烷基苯磺酸钠对大型蚤和鲤鱼的毒性试验,说明烷基苯磺酸钠的毒性属中等。对大型蚤24hEC50为7.23mg/L,48hEC50为3.83mg/L;对鲤鱼48hLC50为3.74mg/L,96hLC50为2.23mg/L。鲤鱼生活在0.5mg/L的烷基苯磺酸钠溶液中,15d就能引起鳃的损伤。  相似文献   
317.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总被引:107,自引:9,他引:98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22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水相磷含量等水质特征.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绝大部分湖泊的沉积物中90%以上的磷是以生物较难利用的形态存在的,活性磷所占比例很小.而在严重污染的城市湖泊中,活性磷含量则可以占到总磷的35%以上.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的高低与总磷含量并不一致.水草的存在对水相磷含量及沉积物中磷的活性都有显著的影响.水相磷的含量与沉积物中交换态磷的含量、沉积物铁磷比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水体营养盐含量及浅水湖泊生态类型之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18.
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T-RFLP技术及其优化措施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之一.由于其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面的特点,包括分辨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及互联网海量数据共享等优势,自1997年最先被报道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T-RFLP技术的原理,并从环境样品群落DNA的提取、引物设计和PCR扩增、限制性酶切、电泳分离检测和T-RFLP图谱解析等5个方面讨论了用该技术解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的方法和技巧,简述了近8 a来国外T-RFLP技术在群落分析中的研究进展.类似于其他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 T-RFLP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重点分析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图2表1参62  相似文献   
319.
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合适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是解决河流健康问题的前提和实现河流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黄河自上而下生态环境现状迥异,水生态环境脆弱,寻求一种或多种适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国内外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进展,总结了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指数(B-IBI)、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及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法的主要指标,以及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生物种类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各评价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根据目前研究基础评述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对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指示生物的选择及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法的研究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20.
开展水生昆虫生长过程研究对掌握研究区域水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构建和完善研究区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于2017年逐月对香溪河库湾入库支流(螃蟹溪)中的一种水生昆虫——麦氏花翅蜉(Baetiella macani)的种群进行了研究,基于大小频率法、幼虫期有效积温条件进行了生活史性状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麦氏花翅蜉为三化性昆虫,包含一个冬季世代和两个夏季世代。冬季世代幼虫的发育历期为3~4个月,所需有效积温为1 286 ℃;夏季世代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2个月,所需有效积温为757 ℃。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地区水生昆虫的生活史性状信息,并首次呈现了花翅蜉属的生活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