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24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11篇
综合类   476篇
基础理论   210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为了提高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甲烷产率,固体厌氧发酵以及预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水生植物菹草为例,探讨了厌氧固体发酵同步碱处理提高甲烷产率的可行性。采用2种来源的微生物(厌氧污泥和牛粪),初始生物质浓度为20%TS(total solid,总固体重量),考察不同的NaOH添加量(基于反应体系总TS 0%、2.0%、3.5%和5.0%)对菹草厌氧发酵产气和固体水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组相比,初始NaOH加入量为3.5%时,接种污泥和牛粪的实验组中甲烷总产量分别为787.1 mL和1 165.4 mL,与对照实验组相比(619.1 mL和834.8 mL),分别提高了27.1%和39.6%,而且接种牛粪的实验组中单位挥发性固体(VS)产甲烷率最高,为186.5 mL/g。对发酵后的木质纤维素残渣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有助于促进菹草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分解,以及木质素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了菹草厌氧发酵产气产甲烷效率。  相似文献   
962.
Abstract

Degradation of diuron [3‐(3,4‐dichlorophenyl)‐l,1‐dimethyl‐urea] by microorganisms obtained from pond water and sediment was determined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Enrichment procedures were used to isolate cultures capable of degrading the herbicide. Several mixed fungal/bacterial and mixed bacterial cultures were isolated that could degrade diuron. The mixed cultures degraded 67–99% of the added diuron forming from six to seven products which were separated via TLC. The major degradation product detected in most culture extracts was 3,4‐dichloroaniline. Other identified products formed were 3‐(3,4‐dichlorophenyl)‐1‐methylurea and 3‐(3,4‐dichlorophenyl)urea.  相似文献   
963.
污泥好氧颗粒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演变过程,以人工配水为进水,在SBR中采用厌氧/好氧循环的手段成功培育出具有聚磷特性的颗粒污泥,利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技术获得了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对条带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切胶测序,并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要先于颗粒污...  相似文献   
964.
2002年和2003年春季同期对双台子河口近岸海域的典型生物群落进行调查。2002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9种,平均细胞数为1.4×1010/m3,优势种为棕囊藻;浮游动物31种,平均生物量为2 098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3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2个/m2,平均生物量为9.64 g/m2,优势种不明显,种类分布较均匀。2003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5种,平均细胞数为20×104/m3,优势种近河口区为骨条藻,远河口区为夜光藻;浮游动物18种,平均生物量为1 356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2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 67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5.66 g/m2,优势种为托氏昌螺和脆壳理蛤。  相似文献   
965.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清除与其自身尺寸、形态和聚合物类型等密切相关,水生生物的结构特异性是干扰微塑料从生物体内排泄的重要因素,有无食物的环境条件是调节双壳类和节肢类生物对微塑料累积与清除的重要路径;微塑料虽然可以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但不一定会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微塑料的载体效应导致其复合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过程发生改变,共存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时间是调控微塑料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6.
研究了在模似池塘小生境中,147Pm在水体、土壤及水生生物之间的转移和积累情况,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其行为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水生植物对147Pm的浓缩能力最强;鱼对147Pm的吸收极少;147Pm在土壤中的渗透力较弱,80%浓缩于泥土表层1cm内。因此,水生植物可作为147Pm污染水体的环境监测指示生物,并可用于净化被147Pm污染的水体;土壤可以沉淀水体中的147Pm,对去污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67.
有机锡污染调控对策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述了有机锡化合物的生产与使用情况。有机锡污染及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有机锡研究现状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国控制有机锡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68.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酸沉降对水陆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典型地区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和临界负荷值,笔者对赣、鄂、湘3省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的SO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待别是江西省的红壤,吸附SO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达11.52mg/g士;其余依次为黄壤、棕红壤、黄褐壤和黄红壤,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14,8.83,6.86和6.53mg/g土;红色石灰壤对SO的吸附能力最弱,最大吸附量仅3.55mg/g土,只及红壤的30.8%。可以预计,就地区而言,以红壤为主的江西省是我国对酿沉降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69.
南京市大厂区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本文介绍了南京市大厂区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本系统不但提供了普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而且考虑系统的不断更新和环境信息的空间特征,本普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嵌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块,使得本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普通管理功能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可以为未来的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970.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好氧2个阶段的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占全部聚磷菌的比例从19.4%上升到69.6%,每周期缺氧段投加硝酸盐氮120 mg时,SBMBR系统运行最为稳定.稳定运行的SBMBR反硝化强化除磷体系具有良好的强化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缺氧段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达到100%和84%,膜出水总磷浓度平均低于0.5mg/L,系统除磷率达到96.1%.此外,氨氮去除率保持在92.2%,氨氮被去除的同时并没有发现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