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78篇 |
免费 | 1250篇 |
国内免费 | 33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06篇 |
废物处理 | 342篇 |
环保管理 | 3018篇 |
综合类 | 10371篇 |
基础理论 | 1803篇 |
环境理论 | 10篇 |
污染及防治 | 1654篇 |
评价与监测 | 868篇 |
社会与环境 | 1172篇 |
灾害及防治 | 8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372篇 |
2022年 | 585篇 |
2021年 | 712篇 |
2020年 | 731篇 |
2019年 | 568篇 |
2018年 | 479篇 |
2017年 | 671篇 |
2016年 | 775篇 |
2015年 | 795篇 |
2014年 | 861篇 |
2013年 | 1086篇 |
2012年 | 1195篇 |
2011年 | 1351篇 |
2010年 | 942篇 |
2009年 | 1042篇 |
2008年 | 759篇 |
2007年 | 1219篇 |
2006年 | 1202篇 |
2005年 | 1059篇 |
2004年 | 914篇 |
2003年 | 876篇 |
2002年 | 744篇 |
2001年 | 634篇 |
2000年 | 578篇 |
1999年 | 556篇 |
1998年 | 383篇 |
1997年 | 306篇 |
1996年 | 213篇 |
1995年 | 202篇 |
1994年 | 170篇 |
1993年 | 166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7篇 |
1973年 | 8篇 |
1971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时空模式与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综合运用定位监测、野外试验、模型模拟与GIS技术等手段和方法,定量研究了南亚热带地区九龙江流域和五川小流域氮的大气沉降、河流输送(地表径流)、淋失、反硝化和氨挥发等输入输出(源汇)时空模式与机理.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氮源以化肥与饲料输入为主(占总输入125.6kg·hm-2的86%).氮汇以氨挥发和河流输送为主(占总输出72.9kg·hm-2的82%).氮输入后50%以上进入大气和水环境,14.5%通过河流输送至河口与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为14.9kg·hm-2,其中干沉降占34%,湿沉降占66%,形成1:2的干湿沉降结构;源于化肥施用与畜禽养殖引起的强烈氨挥发,氮沉降集中在春夏两季(占全年80%),且以铵态氮为主(39%以上).氮的径流输出及河流输送受人为氮输入与水文条件的双重控制,2004年九龙江向厦门海域输送无机氮11.5kg·hm-2,其中90%发生在春夏秋季(同期流量占全年89%);五川小流域总氯径流输出负荷为67.1kg·hm-2,其中85%发生在施肥量大、降雨集中的春夏两季(作物生长期);基流与降雨径流分别贡献25%和75%.总氮淋失负荷为27.5kg·hm-2,占总输入的9%;pH<5的酸性土壤带正电荷导致氮淋失以铵态氮为主(约占40%).九龙江流域反硝化通量为7.7 kg.hm-2,而氮挥发高达42.1kg·hm-2,氨挥发主要来自化肥施用与畜禽养殖(分别贡献50%和39%).减少春夏时期肥料氮的输入(养分管理),有效截留雨季的降雨径流(水文控制)是该流域氮素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探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选取区域物质总需求、区域过程总排放、区域总排放等指标,对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进行核算,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区域物质总需求、区域总排放年均递减率在7%以上,资源使用密度、单位GDP物质排放年均分别减少10.3%、11.4%。说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开始升级,环境朝着利好方向发展。(2)隐藏流在各类相关指标中占有比例较高,占区域总排放的比例年均高达98%。说明推行减量化生产,提高物质利用率,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已迫在眉睫。(3)物质排放强度地域差异明显,惠州、肇庆、中山、江门历年均低于珠江三角洲平均水平,深圳、东莞远高于平均水平;IPAT分析显示,A呈上升趋势,T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大的潜力,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3.
A laboratory scale test was conducted in a combined membrane process (CMP) with a capacity of 2.91 m3/d for 240 d totreat the mixed wastewater of humidity condensate, hygiene wastewater and urine in submarine cabin during prolonged voyage.Removal performance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mmonia nitrogen (NH4+-N), turbidity and anionic surfactants (LAS)was investigated under di erent condition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e uent COD, NH4+-N, turbidity and LAS flocculated in ranges of0.19–0.85 mg/L, 0.03–0.18 mg/L, 0.0–0.15 NTU and 0.0–0.05 mg/L, respectively in spite of considerable fluctuation in correspondinginfluent of 2120–5350 mg/L, 79.5–129.3 mg/L, 110–181.1NTU and 4.9–5.4 mg/L. The e uent quality of the CMP could meet the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water and hygiene water according to the class I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in China (GB3838-2002). Theremoval rates of COD, NH4+-N, turbidity and LAS removed in the MBR were more than 90%, which indicated that biodegradationis indispensable and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A model, built on th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 theory, was develop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CMP and produced high reliability. The average error of COD and NH4+-N was5.14% and 6.20%, respectively,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turbidity and LAS was 2.76% and 1.4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indicated that the model well fitted the laboratory data, and was able to simulate the removal of COD, NH4+-N, turbidity and LAS. Italso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 proposed could reflect and manage the operation of CMP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mixed wastewaters insubmarine. 相似文献
224.
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特征及其对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养菌总数计数(HPC)法检测了北京地区J水厂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量,并分析了活性炭滤池进出水中有机物的组成、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及微生物作用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炭龄、不同运行周期活性炭滤池中的微生物量有显著的差异.由于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占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比例较小,且受微生物数量、活性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对DOC的去除效果极为有限,在1.5年和5年炭龄活性炭滤池中对DOC的去除率仅占总去除率的18.8%和26.4%.此外,微生物对较为敏感的嗅味物质2-MIB和geosmin去除作用也不显著,去除率在15%以下(初始浓度为100ng·L-1);在使用5年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对2-MIB和geosmin去除率为12%和14%,分别占总去除率的32%和29%.因此,北京地区地表水净水厂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对有机物控制的贡献率较低,对DOC的去除主要以活性炭的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25.
地球系统工程与区域环境问题调控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工程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在解决全球性环境危机中的作用;阐述了提高共识、言行一致、保护全球公共资源、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等地球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 论述了区域性与地球系统环境问题间的关系,提出区域环境问题调控的4条基本原则:系统性调控、区际公平、多方合作、综合手段和共同约束. 指出应注重应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区域环境与生态问题;应深入探讨地球系统及区域环境与生态压力在中国现阶段的特征,统筹全局与长远调控区域环境问题;应开展长期连续观测和信息共享,创新调控全球与区域环境与生态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6.
227.
长江口滨岸水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通过测定长江口滨岸9个典型采样点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水平,分析其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枯季上覆水中PAHs浓度高于洪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 988 ng/L和1 727ng/L;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也为枯季高于洪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 154 ng/g和605 ng/g;Phe是水和沉积物中PAH的主要成分.温度是控制上覆水中PAHs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有机碳(OC)与碳黑(SC)则控制着沉积物中PAHs的富集;长江口滨岸复杂的水动力条件与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输入影响了PAHs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河口滨岸PAHs来源的复杂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口滨岸水-沉积物间的PAHs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该区生物造成潜在不利影响.其中,上覆水中个别PAH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已达到欧美等国生态毒理评价标准或超过了美国EPA水质标准,BaP浓度超过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浓度;表层沉积物中部分PAH化合物的含量超过了ER-L值和ISQV-L值. 相似文献
228.
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一些新型污染物对中国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逐步显现并日趋严重。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工作启动较早,对中国完善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评估监测、科学研究等方面比较国内外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的异同,立足我国国情,发现国内实践还需加强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29.
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高效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洪维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2):1-3
简述了区域突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指出了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生态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预警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丰富预警监测技术手段,重视生物生态监测在预警监测中的作用,提高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发挥环境信息系统在预警监测中的作用,加强预警监测技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30.
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规划设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简述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发展需求,构建了上海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规划框架;提出应构建上海市环境综合信息和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发展地基遥感探空、空基和天基遥感反演技术,建立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